分享你身边的抗疫暖心瞬间(发一份光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分享你身边的抗疫暖心瞬间(发一份光白衣战士抗疫日记)看到患者一点点变好,我们则需要更加努力,让我们一起坚定信念,再苦,再累,也要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说来到武汉抗疫期间有什么挂念,应该就是未满九个月的儿子,还有既要照顾两个家庭,又要上班、看孩子的妻子,要说我们是英雄,你们在家的付出也是我无法做到的,你们也是我的Hero!从最开始病房爆满、门口排队办理入院手续到现在的大量病人康复出院;从最开始的毫无头绪干活儿到现在的各种工作得心应手。唯独不变的则是坚守武汉的这份信念,这一份由党及院方做坚强后盾的信念,也正是这份信念贯穿着始终,我们才能愈战愈勇。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来到武汉抗疫的这段时间,家里人一直在嘘寒问暖,其实在党的号召下各个地方都在给我们抗疫一线队员伸出援助之手,院方也是想尽各种办法为大家排忧解难。虽然听到我可以吃得饱穿的暖可以安心工作的好消息,家人还是担心我的健康问题,生怕被感染,而我告诉他们,在我们大家穿脱隔离衣的时候,总会有“战
我的Hero,我的家
宋泊 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北医三院急诊科护士
3月23日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晴
今天是援鄂的第45天,也是和家人及妻儿分开的第45天,说不想家是假的。
从最开始病房爆满、门口排队办理入院手续到现在的大量病人康复出院;从最开始的毫无头绪干活儿到现在的各种工作得心应手。唯独不变的则是坚守武汉的这份信念,这一份由党及院方做坚强后盾的信念,也正是这份信念贯穿着始终,我们才能愈战愈勇。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来到武汉抗疫的这段时间,家里人一直在嘘寒问暖,其实在党的号召下各个地方都在给我们抗疫一线队员伸出援助之手,院方也是想尽各种办法为大家排忧解难。虽然听到我可以吃得饱穿的暖可以安心工作的好消息,家人还是担心我的健康问题,生怕被感染,而我告诉他们,在我们大家穿脱隔离衣的时候,总会有“战友”在旁边为我们检查,而且进病区前一刻,也有领导再次进行细微的检查。
在这里最难忘的事情之一是在这里过生日的“战友”,在一个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时期,却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当然也有像我一样的“战友”会错过父亲、母亲的生日,但是在这里送上一段给家人的生日祝福视频,仍然是一段难忘的记忆。我们能送的生日礼物也都是:安全回家。
要说来到武汉抗疫期间有什么挂念,应该就是未满九个月的儿子,还有既要照顾两个家庭,又要上班、看孩子的妻子,要说我们是英雄,你们在家的付出也是我无法做到的,你们也是我的Hero!
看到患者一点点变好,我们则需要更加努力,让我们一起坚定信念,再苦,再累,也要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C哩C哩,我们院长真的很可爱
3月23日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晴
李思齐 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北医三院眼科护士
在我们眼中,以前的乔院长现在有了新身份——我们的“乔妈妈”。来到武汉已经四十多天了,每日的朝夕相处,发现她真的很可爱——她对我们或严厉,或温柔,有自己的小爱好,也有小烦恼。
因为好多同事都是被临时通知来到武汉,很多人还没来的及理发。
于是,乔杰院长就开创了业界首家“院士理发店”,大家对自己的新发型都非常满意。虽然现在已经有专业的志愿者来为我们理头发,但是院士理发店的故事依旧在“江湖”流传。
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即使是在驻地也不允许两个人面对面吃饭,但有同事还是顶风作案,也许是因为太想和同事说句话了,结果被乔妈妈抓了个现行。第二天食堂的桌子被撤走一大半,每个桌子只配了一把椅子。这个效果,真是立竿见影啊!
爱拍照,总要化身为摄影师是每个妈妈的通病,乔妈妈也不例外,拍花、拍树、拍人、拍灯,总之——见到啥,拍,就对了!
减肥这事当然也不能错过,那天乔妈妈给我们讲,晚上她还在工作,李翔老师给她送来了夜宵,她表示,坚决不能吃!结果忙着忙着,就把夜宵给消灭了!真是追悔莫及,赶紧上称称一下,果真肉已上身。哈哈。别桑心,一点都不胖啦!
三八节那天,医院为我们准备了小礼物还有鲜花,大家高兴的不行,结果乔妈妈却去了江对面开会,用微信送我们祝福,于是大家开始集体祝江对岸女神节日快乐。
前两天,我们举办了护理技术创新挑战赛,乔妈妈携众神仙作为评委来参加。每个汇报都听得津津有味,真的没想到乔妈妈会给我们这么大的支持!对每个作品都进行了超认真的点评,我几个汇报的选手感觉像捡了大便宜,根据建议进行修改,感觉一下上升了好几个level,哈哈。
经过这段日子,我们发现,我们更爱乔杰院长啦。她是院长,是院士,是战士,更是我们可爱的乔妈妈。
在武汉的日子快要结束啦!大家都盼望着能早点回家,但是这段日子是值得永远记住的。希望等樱花再次盛开的时候,我们可以再聚武汉,在阳光下畅快的呼吸!
在耳边唤醒武汉
3月22日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晴
乔一娴 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北医三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
从2月7日到现在,
不知不觉中,经历了武汉的严冬和初夏,
从期待樱花的盛开,到粉色逐渐褪去,
从草木枯黄,到万树转绿,
仿佛整座城市都在慢慢苏醒,
而我们,就是在耳边唤醒她的人。
每天乘坐在去往医院的班车上,
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
心里总在默默的想象,
在这所城市不起眼的角落里,
一定有无数的人正在默默的付出,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独有的方式,
慢慢的抚平这座城市的伤口。
在这里,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湿冷的天气状况,
花粉时节的过敏,
难以适应的饮食习惯,
面对病患的紧张与害怕,
每一次穿脱防护服的繁琐,
长时间戴手套长出的湿疹,
连绵的夜班,
紊乱的生物钟……
然而在坚定的信念面前这些都变得微不足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信念承载着太多太多,
祖国的重托,
人民的期盼,
医生的责任,
还有战胜病毒的坚定决心。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而我,
作为内科医生,救治病人是我的职责;
作为共产党员,挺身而出是我的责任。
力争在这场抗疫大考中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展现我们“90后”这一代的勇气与担当。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
为了祖国人民能够早日找下口罩,呼吸新鲜空气,
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到底,
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武汉,一座英雄的城市,
没有一个严冬不会过去,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春风又绿江南岸”,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他日重来五百春,楼前花草一番新
3月24日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小雨
钱斌 核工业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
来湖北武汉已有40余天,每天医院和驻地间“两点一线”的工作生活,单调却很充实。最近两天上班的路上,忽然发现车辆行人逐渐增多起来,我意识到武汉正在苏醒,返程的日子我想应该也越来越近了。总说时间会冲淡一切,为了不忘却这段经历,给自己留个纪念,我写下了这段日子里的点点滴滴。
记忆回到2月9日凌晨,当时我正在医院值班,接到赴武汉参加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当天出发,虽然很突然,但我内心其实早有准备。两周前意外落选首批援湖北医疗队,当时还“耿耿于怀”,距离武汉封城已过半月,无论是新闻里不断攀升的确诊病例数,还是来自工作在前线的同事们传来的消息,都说明了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清晨电话告知爱人,让其准备行李送至医院,一切显得那么匆忙,但是参加过“援陕支边”任务的我,心里还是比较平静。当晚随队到达天河机场,天气有些阴冷,大巴载着我们从机场到驻地,窗外人车稀少,与五个月前印象中的车水马龙、熙来攘往景象相比。
到达武汉的第二天,大家都来不及休整,全体队员集合乘车去刚刚改造完成的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参加防护培训。一路上只有载着医疗队的公交车来来往往,院内大厅里穿着各自队服的一支支医疗队进进出出,让人不由得感到一种战前的气氛。简短的医院介绍和培训后,我们了解到医院专门用于收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17支医疗队对应接管17个病区,E3-8病区由我们苏州一队负责,全面收治工作将于夜间开始。平日里自诩“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我心里不免也有一些紧张,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
在我将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那个夜晚注定永远铭刻在我心里,“震撼”一词已不足以形容当时的情景。从武汉其他医院转来的三百多名危重症患者瞬间涌入院区,医院的大门、通道,被一辆辆紧急驶入的救护车、大巴车堵得水泄不通,刺眼的警灯不停地闪烁,全身防护的医护人员、担架车匆忙地穿梭其中。抢救生命刻不容缓,那一刻,我们正式进入了“作战”状态。
接下来的一周里,有鲜活的生命逝去,我们有无助,有悲伤,但却没有放弃我们共同的信念——呵护健康、挽救生命。鲁迅曾经说过“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象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我们经常在驻地进行病例分析讨论;在医院积极参加每天的疑难病例讨论,吸取救治成功的经验,寻找最优的治疗方案。渐渐地,我们找到了患者病情突然恶化的原因(沉默型低氧血症),统一了救治理念(端口前移),理顺了救治流程,终于峰回路转,我们病区再也没有出现新增的死亡病例。尤其让我高兴的是我们第七小组做到了第一个收治病人、第一个出院病人,第一个收到患者的表扬信,更值得骄傲的是我们小组零死亡率。一个个病患痊愈出院,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治病救人,不需要溢美之词,这向来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听说武汉最美的季节是春天,这些日子里,我虽然没有欣赏到珞珈山下烂漫的樱花,黄鹤楼上悠悠的白云,但是我仰望过凌晨的星空、迎接过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他日重来五百春,楼前花草一番新”,待到来年樱花绚烂时,希望我们都能摘下口罩,近距离地再去仔细品味武汉这座美丽的城市。
再迎好消息,但我们绝不放松
3月25日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 小雨转中雨
李艳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援武汉医疗队队长
已经在武汉激战50余天的,随着危重症患者逐渐减少,直至清零,我们确实稍微松了口气。但我们也决不能放松,还有很多在院患者等待救治。
3天前,3月22日,北京援武汉医疗队负责的病区首次实现在院危重型患者清零。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进入攻坚阶段,我们宣武医院援武汉医疗队员将全面落实相关工作精神及举措,继续坚守,分类管理、精准施治,“一人一策”,加强护理力量和精细化管理。
我们宣武医院援武汉医疗队队员李全瑞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关口前移,把有可能潜在演变成危重型的病人挑出来,集中利用我们的资源救治,防止发生危重情况。一战到底,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武汉一天比一天好了,但我们看到境外输入病例一天天增多,很是牵挂支援小汤山定点医院的同事们。为此,我们宣武医院援武汉医疗队积极总结一线战疫经验,希望能给予在小汤山战疫一线的同行们一些帮助。
锤炼本领 无悔青春
3月25日 北京小汤山医院 多云
李萌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援小汤山医院医疗队队员
17年前,平凡英雄让我泪目。
2003年,还在上高中的我,经历了SARS。一位嗓音已经沙哑的护士面对记者提问时坚定的回答:“我很累,但我不能倒下,我是共产党员,我站在这里,患者们就有信心,我是他们的守卫者。”听到这里,我泪目了。世上本没有什么超级英雄,但是在国家危难时刻,总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用血肉之躯捍卫人民的健康和生命。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要成为她那样的人。
17年后,当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中华大地的时刻,我已经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预备党员,一名时刻准备投入抗击疫情战斗的“战士”。
2020年的春节期间,看着疫情的蔓延趋势,我主动向科室请愿,要求上抗击疫情的一线。2020年1月27日(正月初三)看到宣武医院组队支援武汉的通知,我立刻清点行囊来到医院集合,但由于援武汉医疗队人数及专业要求,我与同行的3名护士,暂时留守北京,随时准备第二批支援。虽然,我与援武汉医疗队失之交臂,但是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在心中默念:听从指挥,时刻备战,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奋战一线的机会还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的。2月17日,我出征支援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作为第二批队员,与先期抵达的“先遣队”汇合,进行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培训及备战。终于能像心目中的英雄那样,用专业的护理技术去守护生命了,这份时代赋予的责任使我无上光荣。
3月16日小汤山医院启动,主要用于境外来(返)京人员筛查、疑似病例及轻型、普通型确诊病例患者治疗。马上就要进入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了,虽然不舍,但为了更好的工作,更方便的穿戴防护服,减少感染风险,在医院正式启用前的晚上,我请同事帮忙剪去留了10年的齐腰长发。等疫情结束,我们胜利之时,我再留起飘飘长发。
投入战斗,一层防护服,一层隔离衣,双层口罩,在北京迅速攀升的气温下,憋闷、口渴、护目镜上的雾气、口罩下的水汽,防护物品与皮肤挤压、摩擦的痛楚,让我感到紧张,疲劳。每当这些困难爬上我的身体时,我就看一看身边的党员老师们。她们好像上了发条一样,不顾疲劳,奋勇当先,连续作战。这一刻责任、担当、奉献、团结、友爱等抽象的词语都变得如此具体,如此生动,如此深刻,如此实在。
第一次下夜班的我,把这些感受与王惠琴老师进行交流,她鼓励我说:“那就把这次上一线的战斗经历,当做一次特殊党课,想一想怎样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
“感谢护士们对我们的悉心照料!你们是最棒的!”“谢谢你们无微不至的看护,让我感受到了祖国和家的温暖。当我们得到认可:一句简单的感谢,一封封感谢信,或者是客人们竖起的大拇指,我们真的很感动,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是呀,实战是最能考验人、磨练人的,我要在场特殊的党课中锻炼自己,锤炼为人民服务的意志和本领,无悔青春。
护理有缘人,战地姐妹花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国内曙光初现,海外仍在奔忙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医道漫漫,不忘初心,努力前行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陈瑜 马爱平 实习记者 代小佩 约稿整理)
编辑:陈小柒
审核:朱丽
终审: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