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名家一览表(纪念蒲剧表演艺术家筱兰香诞辰100周年)
蒲剧名家一览表(纪念蒲剧表演艺术家筱兰香诞辰100周年)筱兰香在《藏舟》中饰胡凤莲筱兰香在《戏叔》中饰潘金莲、在《戏凤》中饰李凤姐筱兰香在《西厢记》中饰红娘筱兰香在《桃花媒》中饰秋霞筱兰香在《表花》中饰梅英
年轻时期的筱兰香
1958年的筱兰香
筱兰香在《嫦娥奔月》中饰嫦娥
筱兰香在《凤仪亭》中饰貂蝉
筱兰香在《西厢记》中饰红娘
筱兰香在《桃花媒》中饰秋霞
筱兰香在《表花》中饰梅英
筱兰香在《戏叔》中饰潘金莲、在《戏凤》中饰李凤姐
筱兰香在《藏舟》中饰胡凤莲
筱兰香《桃花媒》剧照
筱兰香与弟子程根虎合演《表花》
筱兰香与弟子武俊英合影
筱兰香与弟子贾菊兰合影
筱兰香(1919-1994),男,原名田郁文,小名小六,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主工小旦、花旦,师承孙广胜,上世纪40年代在西安、兰州、新疆等地组班演出。1950年返回后,在新绛蒲剧团工作,与朱全盛(小生)合作,演出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在晋南蒲剧观众中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代表剧目有《表花》《三拉堂》《走南阳》《白玉楼》《桃花媒》《杀狗》《送女》《烤火》《藏舟》等。他乐于传艺育人,培养了程根虎、田迎春、李琴娥、武俊英、贾菊兰等一批优秀演员。
1919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生于山东曹州府田家窑村。有姊妹九人,排行第六,乳名小六(或六儿)。
1928年,黄河瀑涨,家乡淹没,逃至山西临猗庙上王上庄落户。父兄为人扛活,他带弟妹乞讨。
1933年,七月父亡,腊月母故。
1934年秋,于猗氏芦西营入乡宁庞海荣娃娃班习艺。历三月,攻小旦。学戏《龙风剑》(妲姬)、《铡赵王》(包公妻)、《回荆州》(孙尚香)、《蝴蝶杯》(胡风莲、芦凤英)、《美人图》(骊姬)、《柜中缘》(许翠莲)、《战宛城》( 婶娘)、《跪楼》(李月英)。奶师是小旦任合,教工师傅为同师傅(同朝人)。
1935年深秋,于荣河演出时遁离庞海荣戏班。后被邀至永济虞乡王普兆、高彩群班演戏。
1936年岁末除夕抵西安,拜在孙广胜门下习艺。在西安稍留便随广胜到咸阳、泾阳、三元、高陵一带演出。从广胜处学会《少华山》 《阴阳河》《赠剑》《花田错》《藏舟》等戏。常与广胜同台联袂。在此奠定了艺术基础,初显艺术才华。并赢得“迷三县,白似雪”的赞誉。
1938年秋末,离广胜班,入西安晋风社演艺,在此一举成名。获得艺名筱兰香。期间曾得到票友李逸僧的赏识提携,排演了《水漫金山》《戏凤》《洞房》(西厢记》等戏。创作了《表花》。在王志钦的帮助下加工了《送女》, 增加了初一到三十的唱段,并排演了《芦沟桥》等时装戏。在这段时间还对化妆、头式等进行了革新。
1941年冬,离西安至平凉。与王存才、阎逢春、冯安荣等人组成晋声社。期间排演了《巧团圆》 《兴国寺》 《百灵庙》等戏。收了第一个徒弟李玉仙。
1943年冬,离平凉赴兰州献艺。排演了《拾万金》《牛郎织女》等新戏。在此获得极高声誉,并收了第二个弟子王兰玉。
1946年秋,与朱全盛、冯安荣、张盛义、梁天佑等组成“晋胜社”奔赴酒泉、敦煌等地活动。又收李爱云、孟卧云为徒。
1948年春,返回兰州继续献演。
1949年冬,回山西加入新绛蒲剧团,与杨虎山、牛顺亭、冯安荣、朱全盛等名伶在晋南各地演出。培养了田迎春、李琴娥、程根虎等名演员。
1951年,为抗美援朝捐资3000元。
1953年,以《烤火》一 剧参加运城专署的戏剧会演。
1957年,搭档朱全盛病故。任该团业务副团长。
1958年,举办了花旦培训班,传授了《表花》 《赠剑》的表演艺术。
1961年,3月15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2年,到曲沃碗碗腔剧团传艺,培养了张五琴、任金娥、梅儿等人。
1964年,在新绛县古堆戏校传艺。
1966年,文革期间以“艺术权威”被赶下舞台,在剧团做杂务。
1968年,收武俊英为徒。
1975年,在新绛涧西戏校授艺。
1977年,文革结束,重返舞台。到晋秦豫等地献演。
1980年,赴西安演出,并为秦腔青年演员讲学传艺。同年离休,但仍没有离开剧团。在新降王庄戏校继续授艺。
1981年,为武俊英传授《送女》一剧。武俊英于次年荣获山西省最佳青年演员。
1983年,在汾城为襄汾戏校传艺。
1989年,赴西马村新绛戏校任教四年,为剧团培养了最后一批学员。
1994年,五月十七日新绛县政府为其举行了舞台生活六十年艺术展,出版《田郁文舞台生活六十年·蒲坛明星筱兰香》一书。
1994年,农历六月初六病逝于新绛,享年75岁。(筱兰香生平简介来源于《蒲剧艺术经典录》,作者王庚吉、郭文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