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兄弟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兄弟登皋处)
遥知兄弟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兄弟登皋处)'当杭州还是一片浩瀚大海,第一块崛起的高地就叫皋亭山。当浅海湾慢慢合围,钱塘江缓缓成型,皋亭山与钱塘江便相依偎着打开了杭州的文明史。后来,有了西湖;后来,有了古运河。再后来,江浙一带的丝绸和茶叶在皋亭古埠和钱塘古渡集散,北上经京杭运河到达长安、洛阳踏上路上丝绸之路,南下经钱塘江逆流而上经仙霞古道到达沿海扬帆走海上丝绸之路。再没有谁可以替代,千年以来,皋亭山以其坐北朝南的巍峨之势和保境安民的功德,被誉为杭州的靠山。南宋建炎三年(1129) ,苗刘兵变,韩世忠在皋亭山点将勤王,保住了宋高宗尚未坐热的皇位。宋德祐二年(1276),二十万元兵铁骑占据皋亭山。兵临城下,文天祥临危受命与元军和谈。但文天祥却抗辞慷慨、掷地有声。元相伯颜辞屈而不敢怒,据传当晚即梦见岳飞千军万马过皋亭,元军上下震惊,不敢大开杀戒,保住了一城百姓。这就是中国历史大事件“皋亭抗论”。从此文天祥开始了“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
我们都是千千万万应该去的人中的一个,因为每一位能够相遇的人,都是久别重逢。
2018年重阳节,我们应邀参加杭州市(江干区)皋亭山第四届孝心登皋节,活动主题词“遇见皋亭”。
打开杭州地图,在杭州城区的最北面有一叶绿色,这一脉青山共约9公里长,脚踏三个城区。山的北坡属于余杭区,山的南坡西段约4.5公里属拱墅区,东段约4.5公里属江干区。山脉由若干个小山头组成,如自西往东有半山、虎山、黄鹤山、元宝山、皋亭山、佛日山等,其中江干区境内的皋亭山为最高峰,海拔361.1米。山脉以最高峰名,统称“皋亭山”。拱墅区境内的半山,史称“西皋”。
皋亭山横亘城北,为杭城天然屏障。相传唐五代吴越王钱鏐在此带兵抗敌,修筑了十里石城。北宋《太平寰宇记》载:“皋亭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石城,周围十里。”
南宋建炎三年(1129) ,苗刘兵变,韩世忠在皋亭山点将勤王,保住了宋高宗尚未坐热的皇位。
宋德祐二年(1276),二十万元兵铁骑占据皋亭山。兵临城下,文天祥临危受命与元军和谈。但文天祥却抗辞慷慨、掷地有声。元相伯颜辞屈而不敢怒,据传当晚即梦见岳飞千军万马过皋亭,元军上下震惊,不敢大开杀戒,保住了一城百姓。这就是中国历史大事件“皋亭抗论”。从此文天祥开始了“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飘泊,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清”的千古绝唱。
所以皋亭神,在百姓心目中是地位很高的神。唐长庆二年(822年)杭城大旱,白居易吴山伍公庙求雨未果,也急赴皋亭山。那久违的甘露自然是倾盆而下,白居易一篇《祈皋亭神文》也留下了。史料记载 自唐至民国时期 仅在皋亭、黄鹤诸山的山麓坞岭 就曾兴建 佛教、民间神道和儒家崇德报功的寺庙70余所,龙居寺至今香火不绝。
再没有谁可以替代,千年以来,皋亭山以其坐北朝南的巍峨之势和保境安民的功德,被誉为杭州的靠山。
'当杭州还是一片浩瀚大海,第一块崛起的高地就叫皋亭山。当浅海湾慢慢合围,钱塘江缓缓成型,皋亭山与钱塘江便相依偎着打开了杭州的文明史。后来,有了西湖;后来,有了古运河。再后来,江浙一带的丝绸和茶叶在皋亭古埠和钱塘古渡集散,北上经京杭运河到达长安、洛阳踏上路上丝绸之路,南下经钱塘江逆流而上经仙霞古道到达沿海扬帆走海上丝绸之路。
在钱唐县还没有出生之前,皋亭山与钱塘江靠得很近。那时钱塘江也不叫钱塘江,但古杭州人在海岸和江岸筑海塘的历史已经开始了,直到明代,筑钱塘江塘的石头还有釆至皋亭山的。明万历《杭州府志》载:“永乐十一年夏五月,江潮平地水高寻丈……守臣申奏,朝命工部侍郎张某监筑堤岸。役及杭嘉湖严衢诸府军民十余万,采竹木为笼柜,伐皋亭山块石纳其中,垒砌堤岸以御江潮。修筑三年,费财十万。”
釆石留下了许多巨大的宕口。皋亭山南坡最东面,有一个宕口当作遗址保护了下来,取名“捍海石宕”。遍插茱萸的兄弟们“登皋”的起点就在“捍海石宕”。
钱塘江如何慢慢离皋亭远去已无法考证,但有一条人工河“上塘河”于公元前482年紧挨着皋亭山南坡开凿却是有史记载的。
上塘河是杭州最古老的运河,开凿自春秋时期。吴灭越后,在海宁至皋亭山南等一线开挖通越水道(今海宁崇长港--上塘河),用于漕运,以便掠夺越地财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吴,这一带复属越国,后称之为“越水道”。
秦代或更早,上塘河与钱塘江沟通。
秦统一全国后,为了通钱塘江,秦始皇发十万囚徒整治陵水道,再次开凿越水道,以通浙江,史称“陵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游,东巡至会稽。自丹阳经临平到钱塘,走的就是这条水路,据传曾登皋亭山。
大业六年(610),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对陵水道进行了拓宽和疏浚。大运河经苏州、嘉兴、海宁到临平,然后由上塘河抵杭州,成为江南运河尾段。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主航道,进入杭城的唯一水道,经柳浦,通浙江。
唐代改称夹塘河。贞观八年(635年)于海宁筑长安坝,而成上河。流经皋亭山的这一段,沿山近城,有大片平地适宜发展,所以当时南下北上的大宗盐粮商货就在此转运,成为京杭大运河的“杭州站”,一时间,“皋亭山下热闹似城”,留下“皋城”之名。
宋代称上塘河,在南宋《咸淳临安志》几幅地图上都标注有上塘河。南宋时,走上塘,经临平、长安入运河,是其时漕纲运输的主要通道,为浙西运河。
也就是在南宋,一座接待外国使臣的“国宾馆”班荆馆在皋亭山下出现。
《宋史》记:“大率北使至阙,先遣伴使赐御筵于班荆馆(在赤岸,去府五十里)……次日,加赐龙凤茶、金镀合。乘马出北阙门,登舟,宿赤岸。又次日,复遣近臣押赐御筵。”北使到与离时,都住宿及赐宴于班荆馆。
皋亭古埠作为“京杭运河杭州站”的历史又滑过三百多年。元末,张士诚开凿塘栖至江涨桥段新运河,上塘河不再为主航道,遂渐渐冷落下来。
2000年前,一个顽皮少年丁兰,在他还只知被宠爱不知该为父母做点什么的时候,父母突然逝去。后悔莫及的丁兰用皋亭桃木刻下双亲塑像,日日供奉,事之如生。媳妇看在眼里忍俊不禁,有一日趁丁兰不在,就用手上线针刺了几下桃木像,不想刺孔竟渗出血来。丁兰回家见木像双目垂泪,便休了媳妇。这便是中国传统二十四孝之“丁兰刻木事亲”的故事,就发生在皋亭山下。据说后来,我们就开始有了“祖宗牌位”,民间也有了桃木避邪的说法。
杭州孝道文化馆建于2015年,以皋亭山下“丁兰刻木事亲”故事为原型主轴,展陈中华传统二十四孝典故和新二十四孝行为准则,配以声、光、电,3D成像等高科技手段,结合杭州本土孝文化遗迹景观及民间风俗,把展陈、互动与体验合为一体。二楼还有以青少年“学孝道、读孝经”的互动场所国韵学堂。
2016年,孝道馆“由孝及廉”,又在外围建设了“孝廉主题雕塑”、“孝廉宣誓墙”、“孝廉长廊”等主题景观,一个掩映在春桃夏荷中的“孝廉文化园”开始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廉政主题教育考察团。
2017年,孝道馆西边200米,一个秉承中华文脉的“杭州同文国学书院”开始筹建,书院倡导“相续慧命,日新其德,经世致用,和合万方”的传薪精神,以同文命名,释义 “同人于野,文以载道” ,体悟生命和谐大美。书院发起人、创院院长、知名国学学者楼纪洋博士告诉我们,今年书院落成后短短几个月已接待十多批领导和专家,“文化订单”已开始陆续飞来,他计划结合党建工作需要,推出一批更生动而具实践意义的国学课程。书院还邀请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总顾问,广延社会各界大儒组建同文国学智库。
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陈先春充分肯定了书院工作,他认为党建与国学的“任督二脉”是可以打通的,希望书院更多地以皋亭山文化为特色,通过雅集等与皋亭山气质相符的方式,把皋亭山文化精神的“标制”树立起来。
这时我们突然听明白, “出入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是国学书院的唯一追求。一个好的书院、一个有价值的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必定有他历史的使命和担当。原来,“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永远不是自己,那个人,一直在赶来皋亭山的路上。
如果我们早点来,据说可以遇见“智取皋亭山”登皋赛,沿途是智能设备为你记录时间、警示心率;如果我们留下来,据说可以遇见帐篷谷的星空之夜,一家人租一顶有地暖有淋浴房的帐篷,在奢侈的大草坪上,在沙哑的吉他弹唱里,在小树林的转弯处,遇见更多的遇见。
摄影:图片由皋亭山景区管委会提供
编辑: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