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灵感(乐赏析德彪西)
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灵感(乐赏析德彪西)德彪西赋予了这一四度下行超脱的权力。在曲目中部的展开进行中,从第一次主到属的下行,到对整曲至关重要的阻碍高潮,几乎所有的突破和转折都由四度下行来完成。正因为有了中段的降C大调和弦的突弱,才有了第二次向最高点的降C和弦三级音冲刺的实至名归。终于,在第三小节,我们获得了这个至关重要的降G大调主音,但往往会忽略掉一个隐藏着的,贯穿全曲的重要动机,这就是第三小节右手的四度下行。作为一个对音乐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作品不可谓不精妙。在恬美平和的降G大调中,伴随着右手主题这只上下飞舞的小鸟,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缓缓拉开。主题我们很难在曲子一开始,甚至在左手和声介入的时候确认曲子的调性。糅合和声和调性,把对横向和声关系的关注转移到纵向,调和出一个个不符逻辑却又精妙无比的和声色彩,这正是印象派作品的惯用手法。
"在紫色苜蓿盛开的土地上,是谁在清晨低吟浅唱?是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嘴唇红如樱桃。她的歌声轻放,就像夏日骄阳里,百灵鸟在枝头引吭歌唱……"——法国诗人勒贡特·德·李勒《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1909年冬,德彪西翻开了那本由勒贡特·德·李勒收集写作的《古代诗集》,被“坐在盛开着鲜花的越桔树丛中的遥远爱人的温雅和妩媚姿态”深深打动。一年后,德彪西钢琴曲集《前奏曲》顺利出版、首演,并大获成功。在前奏曲集中,《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一标题赫然出现在第八首的位置上。
我们没办法一口咬定《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德彪西的前奏曲集吸引了多少掌声,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首曲子自1910年首演之后,就再也没有跌落德彪西最受欢迎曲目的前三名。
作为一个对音乐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作品不可谓不精妙。在恬美平和的降G大调中,伴随着右手主题这只上下飞舞的小鸟,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缓缓拉开。
主题
我们很难在曲子一开始,甚至在左手和声介入的时候确认曲子的调性。糅合和声和调性,把对横向和声关系的关注转移到纵向,调和出一个个不符逻辑却又精妙无比的和声色彩,这正是印象派作品的惯用手法。
终于,在第三小节,我们获得了这个至关重要的降G大调主音,但往往会忽略掉一个隐藏着的,贯穿全曲的重要动机,这就是第三小节右手的四度下行。
德彪西赋予了这一四度下行超脱的权力。在曲目中部的展开进行中,从第一次主到属的下行,到对整曲至关重要的阻碍高潮,几乎所有的突破和转折都由四度下行来完成。正因为有了中段的降C大调和弦的突弱,才有了第二次向最高点的降C和弦三级音冲刺的实至名归。
四度下行动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细节需要关注,这就是第十四小节的前十六后八和小附点组合的复杂节奏型动机,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名字——扭秧歌动机。
这个动机起到的作用是消除冲突和紧张感,全曲一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两次主题回声结束后,离开主题带来的陌生感和四度下行营造的紧张感,被这个动机以灵活而又不失沉稳的方式轻而易举地化解。
第二次出现在最后一次主题结束后,将一个刻意延长的四度下行的冲突和尾声的平静完美地衔接。德彪西本人在最长的一次扭秧歌动机上方特意标明了“耳语,并一点点地消失”,想必他是生怕有马虎的演奏者将其大大咧咧地呈现出来吧。
扭秧歌动机
在一切归于平静祥和之前,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有趣的点。整曲由3/4拍组成,却时常给人2/4拍的感觉。德彪西通过保持音和连线混淆了拍子和节奏的关系。在少有的几个能明显感受到3/4拍的段落里,高潮前的上行动机可谓是相当醒目的。
然而在冲到了最高点降E的时候,德彪西选用了一个有点“急躁”的,整首唯一一个三连音来突出高潮的重要性。然而在经过最高点后的回落中,无论听觉、谱面还是演奏,都变成了6/8拍。
高潮部分
没有人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在经过这一切美好后,鲜花终会枯萎,少女终会老去,最终随着音型的缓慢上行化作一缕青烟,归于彻底的平和。
题外话:为了避免演奏者及听众对标题的过度解读,德彪西本人将其自行命名的标题《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放置在了谱子的末尾,为的是给予演奏者与听众们表达和理解的自由。
尾声
文:墨噗
柔美的旋律、多变的调性...在小乐看来,德彪西是一位极富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作曲家,所作的曲目给不少乐友带来了享受。这一期赏析,小乐着实收获不少,当然~下一期赏析精彩继。
|想进一步了解“宝藏”乐邻?
下载乐邻APP!“解锁”更多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