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心理学怎么看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诠释)

心理学怎么看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诠释)后来弗洛伊德创立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自我是焦虑的所在地,人在生活中常会受到外界的威胁,本我不合时宜的冲动和超我的制约。与此相对应,焦虑分为三种:起初,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现实的焦虑和神经症的焦虑。现实的焦虑是来自对外部的危险及预料到的伤害的反应。而神经症的焦虑则与此有明显的不同,他认为神经症焦虑的产生与“力比多”的节制有关,力比多被唤起了,但却未能给予满足,这种未给予满足的力比多直接变成了焦虑。焦虑含指忧虑、不安、关切和引起焦虑不安的原因、渴望等。弗洛伊德从分析神经症患者心理异常入手,探讨焦虑所产生的原因。起初他假设焦虑是由于自我对本我的性本能压抑的结果,后来他推翻了这种假设,认为压抑过程是焦虑的结果。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出生时和母体的分离是人类体验到的最大的也是最早的焦虑,诞生的创伤是后来出现情感焦虑的基础。即所谓的“诞生焦虑”。是指婴儿来到这

心理学怎么看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诠释)(1)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诠释(3)】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本我在感受到威胁时提出的一种警示。他把焦虑划分为三种类型: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焦虑。

客观性焦虑是指个人在现实世界遇到实际危险时产生的恐惧。神经性焦虑是在担心因为表达本能欲望而担心被惩罚时产生的。道德焦虑是在从事或者是思考违背良知的行为时产生的。个体发展出自我防御机制来减轻自己的焦虑,如无意识的拒绝或者歪曲现实。

一、焦虑

焦虑含指忧虑、不安、关切和引起焦虑不安的原因、渴望等。

弗洛伊德从分析神经症患者心理异常入手,探讨焦虑所产生的原因。起初他假设焦虑是由于自我对本我的性本能压抑的结果,后来他推翻了这种假设,认为压抑过程是焦虑的结果。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出生时和母体的分离是人类体验到的最大的也是最早的焦虑,诞生的创伤是后来出现情感焦虑的基础。即所谓的“诞生焦虑”。是指婴儿来到这个世界,脐带剪断和母亲的身体分离后所带来的内心感受。

起初,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现实的焦虑和神经症的焦虑。现实的焦虑是来自对外部的危险及预料到的伤害的反应。而神经症的焦虑则与此有明显的不同,他认为神经症焦虑的产生与“力比多”的节制有关,力比多被唤起了,但却未能给予满足,这种未给予满足的力比多直接变成了焦虑。

后来弗洛伊德创立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自我是焦虑的所在地,人在生活中常会受到外界的威胁,本我不合时宜的冲动和超我的制约。与此相对应,焦虑分为三种:

1、现实性焦虑

它来源于人们对外部世界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的感受,只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或行动,就可以从客观方面解决这种焦虑。如,在公园看到老虎和在深山老林中看到老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人们可以采取行动或措施来消除和降低现实的焦虑。

2、神经症性焦虑

它是由于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并导致个人做某些使他将要受到惩罚的事情的一种恐惧。人的意志能战胜外界的威胁,但有时就是不能战胜自己的某些欲望或冲动,如有的人总是在担心自己无法控制的不合时宜的性冲动或越轨行为。

3、道德性焦虑

自我的行为受到超我惩罚的威胁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即是道德的焦虑。自我既要应付外界的威胁,又要应付本我的冲动,还要接受超我的监督。如果自我的行为不符合超我的要求,超我就会对自我进行惩罚,从而产生道德上的焦虑。

二、抑郁

弗洛伊德于1917年发表了“哀伤与忧郁”一文,他希望“通过比较哀伤和忧郁来进一步理解抑郁的性质”。

弗洛伊德在文中指出,哀伤是通常对失去所爱之人或是失去某种抽象事物的反应,尽管哀伤涉及对生活的正常态度的严重偏离,但是不会被视为病理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解决。但是,同样的影响在有些人那里引发的不是哀伤而是抑郁。

哀伤和抑郁在症状上的主要区别是:在哀伤中是没有自尊扰动的,而在抑郁里却有对自尊的明显贬低。我们也会观察到这两种状态的差异,在哀伤情境中,人们会体验到外部刺激(如丧失重要他人)的逐渐减弱;但在抑郁状态下,自我逐渐消融或毁灭,像漫长冬日,贫瘠而毫无生气。哀伤会随着情绪的缓解逐渐平复,抑郁却始终萦绕于心、绵延不绝。

为什么有些人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平复哀伤,而有些人则深陷抑郁无法自拔呢? 弗洛伊德注意到,抑郁和哀伤一样,也可以是对丧失所爱客体的反应,但刺激的原因不同,抑郁存在的是一种更为想象化的丧失。他提出,哀伤的过程主要发生在意识层面,而抑郁则主要发生在潜意识层面,因为抑郁者无法在意识层面理解自己丧失的东西。

弗洛伊德在文中又阐述了抑郁者的“愤怒转向自身”。与哀伤不同的是,抑郁者充满了对自我的责备和诋毁,这让人无法理解。这种“愤怒转向自身”是怎样发生的呢?弗洛伊德认为,客体选择也就是力比多附着在一个特定的人身上,然后由于来自这个被爱者的真实的轻视或失望,这一客体关系被击垮了。但是获得自由的力比多并没有置换到另一个客体上,它被撤回到自我中,服务于建立自我与被抛弃客体的认同。这种从客体投注转向自我投注的变化就解释了抑郁者为什么兴趣减退、快感缺失,而对自我却极为关注,陷入自责的漩涡。

弗洛伊德还指出,抑郁者表现出的强烈的自毁倾向,是对客体以及自我的爱恨矛盾情感加以强化的结果。同时,抑郁者的自我谴责之中也带有对客体的攻击,它源于对自己和客体的施虐和仇视倾向,通过得病的方式,对原始客体进行报复,折磨他们所爱的人,而无需直接表露内心的仇恨。因此,抑郁者的自我惩罚在潜意识层面也是攻击客体并实施报复的一种方式。

三、投注

投注被定义为人、客体或欲望想法的一种心理和情感能量的“投资”过程。人内在所有的需求和欲望都是利用投注的方式完成的。

弗洛伊德认为投注是对性欲的一种“投资”,当然,这里讲的性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两性关系中的性欲,而是支撑生物体存活并寻求满足的愿望。比如说“梦”是如何受到不同程度情感的影响,实际上梦的出现就是那些无法实现的愿望被压抑后,重新取得投注获取满足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种很好的力比多利用投注的方式得以释放的范例,很难想象人如果要是没有梦在起作用,人的生活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一种投注或情感专注可能是正面的或负面的。

弗洛伊德还经常用拟物的术语来描述精神性能量的功能,例如,作为一种被阻碍的(被投注)能量,最终会不断上升,并以其他方式释放,“此路不通,另寻他路”。同时呢,弗洛伊德还用了“反投注”一词来形容自我是怎样用一种倒退、固着的方式来阻止释放自己的投注的。也就是说,当自我想要压抑这种欲望的时候,性欲的投注就像蒸汽机引擎一样会不断上升,直到找到替代的宣泄口,最终结果无外乎利用升华或者一些外显症状的出现(比如自残)。

反投注,有人也把它翻译成“反能量投注”、“反精神投注”。也是一个精神分析的理论术语。与“感情投注”相反。指自我或超我对本能冲动的抑制作用。弗洛伊德认为,当人的本能需要为社会道德准则所不容,同时即将表现出来时,超我就会扩展自己的能量来阻碍这种本能需要得到满足。

该作用的实质是延迟,是在等待找到一种能使本我和超我都满意的活动方式。通过观察个体在寻求目标时克服障碍的活动表现,可确定个体在发挥这一作用时所动用的全部心理能量的强度。

例如,一个婴儿的肚子饿了,他就会很自然的把他的力比多投注到妈妈的乳房上。再比如,一个接近婚龄的男青年,一心想着找到自己的梦中情人,他会朝思暮想地四方打探。此时,他的力比多就投注到女性身上。如果没有找到女性的话,他就会采取“反投注”的方式来释缓内在力比多的躁动。如,看一些A片或者是色情读物等。

四、恋父、恋母情结

恋父和恋母情结这一现象就发生在“性器期”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是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有的情感现象。孩子在大概3岁到6岁期间,必然会在感情上更加依恋父母中的一方。男孩更依恋母亲,女孩更依恋父亲,这是多数孩子进入3—6岁阶段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

这时只能有四种可能:恋父、恋母、全恋或者都不恋。 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男孩的恋母心理必须适时地淡化,甚至割断。如果任其发展对男孩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他们长大以后可能仍然深恋着母亲,而不容易把对异性的感情转移到别的女性身上,甚至不能顺利组成家庭;严重者还会导致性心理发育或其他方面的障碍,影响日后的生活,现实中男性性功能障碍都与之有关系。人们总是习惯地把恋父、恋母情结看作是亲情问题,如果孩子不依恋父母,许多人会以为是因为自己对孩子不够好,所以加倍给予补偿,但与此同时却忘记了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淡化这种情结。

不然,很难让自己的孩子从心理上离开自己的异性父母,同时也没有办法完成以下两个愿望:

1、男孩长大后找一个不是妈妈的女人,把对妈妈的爱给予她。

2、女孩长大后找一个不是爸爸的男人,把对爸爸的爱给予他。

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喜欢找比自己年龄大很多的异性结婚,看似平淡,也不妨碍任何人的事情。但是,从我们的专业角度来讲的话,我们就可以假设ta在这一时期度过得不是很顺畅。

很多家长不同意自己的女儿嫁给长者,甚至认为这是家庭的耻辱。有的母亲感叹自己的儿子总是不想结婚,但是有多少家长认真地想过,这种结果的直接责任者往往就是家长自己。实际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和自己的孩子过于黏连出现的一系列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比比皆是。

五、“阉割焦虑”和“阴茎羡慕”

男孩的阉割焦虑主要出现在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的性器期。 在这个时期里,潜意识幻想的性萌动在程度上加深,此时的注意力放在性器上一一即男孩的阴茎和女孩的阴蒂。

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性器期的基本冲突深藏在潜意识里,对于异性的父亲或母亲有性爱的欲望,但因为这种感觉是不被允许的,所以会受到压抑;然而,这些感觉是日后性方面的发展与调适的重大决定因子。随着想占有异性的父亲或母亲,在潜意识里会想要“祛除”跟同性的父亲或母亲竞争的念头。

弗洛伊德认为,此时,母亲成为男孩性爱的对象,而在他的幻想与行为中,母亲是他渴望的对象。但他很快就了解父亲是个更强大的对手。但不管怎样,当母亲成为男孩子性爱对象时,压抑的作用也同时启动。

此时,男孩通常会有一种与阴茎有关的特定焦虑,弗洛伊德称之为“阉割焦虑”,是男孩在这个时期中生活的主角儿。他最终的恐惧是父亲会阉割他,特别当他看到小女孩都没有阴茎的时候,这一焦虑会随之加深。由于这个焦虑的产生,使男孩压抑了对母亲性的渴望。如果恋母情结适当地解决,男孩会以另一种较为人接受的情感方式来对待母亲;同时也会对于父亲产生强烈的认同。从某种意义来看,就是说如果他无法打败父亲,则只好顺从父亲。通过认同的防御机制,男孩体验到了各种满足,他变得更像父亲。

相对于男孩的“恋母情结”,女孩也有“恋父情结”。女孩第一个性爱的对象也是母亲,但在性器期里转移到父亲身上。女孩在此时期里对母亲会发展出负面的感觉,因为她发现自己没有阴茎,这就是所谓的“阴茎羡慕”,与男孩的“阉割焦虑”是一样的心理机制。当她发现母亲也没有阴茎的时候,就潜意识地感觉是妈妈触犯了什么戒律,也被阉割了。

此时,女孩想要跟母亲争夺父亲的注意,但当她发觉自己无法取代母亲时,她开始认同母亲行为上的特征,变得更像母亲了。

从动力学角度来讲阴茎为男性外显的具有攻击性的器官,具有“强大”、“占有”的心理意义。在女性方面,如果能够生个儿子,在很大程度就相当于自己有了阴茎,具有了“攻击性”,如同儿子成为自己阴茎的延伸。

阴道作为女性的生殖器,就父性社会的女性地位来讲,代表着迎合和被动,代表着隐忍和屈从。这就是为何很多妇女自己内心也存在着男尊女卑念头的原因,她们对自己身份的不认同导致了社会上过分地强调男女平等而非男女有别。事实上,能够给女性带来荣誉的是乳房(及其附属品),我们常常说:“是母亲的乳汁哺育了我。”然而,全世界著名的厨师均是男性(而厨房是女性的领地),动力学的意义在于,男性根深蒂固地憧憬着母婴关系中的“共生依赖”,这种感觉提供了男性踏向社会,自信于外界的基础。这种感觉的缺陷导致男性发展厨艺,在供养成千上万的食客时充当了母亲并满足了当年未从母亲那儿获得营养(信任与安全)的愿望。所以,“乳房嫉羡”不仅成为男性追求丰乳肥臀的象征性标志,也是众多女性争相效仿的动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阴茎羡慕”也好,“乳房嫉羡”也好,应该属于人格发展的正常过程,但可能会被社会、家庭及文化背景所误导,而变成单边的“男权主义”或“女权主义”。

弗洛伊德坚信日后的人格问题可归因于阉割焦虑或阴茎羡慕。

六、斯芬克斯之谜

斯芬克斯之谜是来自于世界三大悲剧剧作家之一索福科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是这样的:

拉伊俄斯是特拜国王拉布达科斯的儿子,他幼年丧父,监护人被政敌杀害,被夺去作为特拜国王的一切权力。后来投奔了珀罗普斯,为珀罗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做家庭教师。可是拉伊俄斯爱恋上了美少年克律西波斯,将其诱骗并导致其死亡。

珀罗普斯认为拉伊俄斯背叛并杀害了自己的儿子,就将“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死”的诅咒施给了拉伊俄斯。

随后,拉伊俄斯成为特拜国王,与伊俄卡斯特结婚,这个来自珀罗普斯的诅咒——“将被儿子所杀”的神谕再一次印证。对这个预言和神谕感到万分恐惧的拉伊俄斯为了避免孩子的降生,一直回避和妻子伊俄卡斯特同房。

拉伊俄斯在某日醉酒之后和妻子伊俄卡斯特的一夜交合,导致了主人翁俄狄浦斯的降生。也就是说,伊俄卡斯特的怀孕是男性一方并不情愿的性交合的结果,而俄狄浦斯是在冒犯了其父亲拉伊俄斯意志的前提下出世的。

随后,拉伊俄斯指使牧羊人把刚出生的婴儿抛到喀泰戎的荒山中,他的意图显然是要将这个他根本没有为其命名的儿子杀死,并把他的脚后跟用钢筋穿透,以防再次返回。只是他并没有亲自动手,而是嘱托牧羊人将婴儿遗弃到一个无法独自存活的环境中使其自然死亡。

但婴儿被柯林斯国的牧羊人解救了下来,并因受伤肿胀的双脚被命名为俄狄浦斯,这是拉丁语“脚肿”的意思。

随后俄狄浦斯成为特拜邻国——科林斯国没有孩子的国王波里玻斯和王后墨洛柏的养子。在王宫中被当作亲生儿子抚养成人、并被定为王位继承人。

俄狄浦斯长大后,因德尔菲神殿的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不知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其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再回来。

这时,在特拜城内,为惩治拉伊俄斯对克律西波斯所犯下的罪行,希腊神界的女王赫拉送来了狮身人面的女妖斯芬克斯,全城正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正像广为人知的那样,斯芬克斯要求过路人解答“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动物是什么”的谜语。由于无人能解开谜底,所以她就不停地吞食着特拜城的市民。

特拜国王拉伊俄斯希望通过神谕找到击退斯芬克斯的方法,在走向特尔斐神庙的途中,与朝着特拜城方向行走的俄狄浦斯狭路相逢。因为狭窄的道路只能容纳一人通过,而两个人又互不相识,国王拉伊俄斯粗暴地命令俄狄浦斯让路,俄狄浦斯盛怒之下与拉伊俄斯发生了争斗,最后将其杀死。当然他并不知道杀死的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俄狄浦斯进入特拜城之后,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谜语,谜语的答案就是人,早上=幼年(爬行),中午=青年(两条腿走路),傍晚=老年(用拐杖)。由此使得女妖斯芬克斯在羞愧中回头纵身跳入悬崖。

拯救了特拜城的俄狄浦斯受到人民的推崇被选为国王,按照习俗将与失去丈夫拉伊俄斯的王后伊俄卡斯特成婚,同时也应验了他将“弑父娶母”的神谕。

俄狄浦斯和他的母亲伊俄卡斯特之后生下了名为波吕尼刻斯和厄特俄克勒斯的两个儿子,以及名为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的两个女儿。

由于俄狄浦斯在不知不觉中犯下了“弑父娶母”的滔天大罪,瘟疫和饥荒降临到了特拜城。后来,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在寻找灾难肆虐的原因时,国王俄狄浦斯向神祇请示,想要知道为何会降下此灾祸。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俄斯的儿子,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

震惊不已的伊俄卡斯特羞愧地上吊自杀,而同样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诅咒自己的眼睛竟然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他用母亲的胸针刺瞎了自己的眼睛,走到市民面前承认自己是杀父的凶手,是娶母为妻的丈夫,是神谕诅咒的恶徒,是大地的妖孽。

他请求为他不幸的母亲建造一座坟墓。他还把无人照应的女儿交给新国王。至于自己,他愿意被放逐流浪,因为他以双重罪孽玷污了这块土地。他说,自己应该被烧死在喀泰戎山顶上,那里是父母遗弃他的地方。是生是死,全由神祇作主了。

最后他又一次把女儿叫来。用手抚摸她们的头,同她们诀别。并祈祷全体国民永远受到神祇的保护。此后,俄狄浦斯在安提戈涅的陪伴之下漂泊四方,后来得到曾击退怪兽弥诺陶洛斯的特修斯的保护,最终死于众女神的圣地。

七、初级思维和次级思维

所谓的初级思维也就是一种未整合的、即刻满足的、比较原始的思维方式。次级思维是指跟逻辑、延迟满足和高级象征化有密切关联的思维方式。

次级思维简单讲就是在自我发展成熟之后表现出来的用以协调本我与社会规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满足本能欲望的方式,其中比较典型的特点就是延迟满足。而与之相对的初级思维,其特点就是追求即刻的满足,是在本我支配或自我未发展成熟的时候(一般指婴幼儿时期,如果出现在成人身上则可能是精神疾病的表现)用以满足本能欲望的方式。

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婴幼儿,他想吃的时候,必须马上吃到,吃不到,他就哭。那长大一点后呢,妈妈说,孩子,等爸爸回来后咱们一起吃饭好吗?这个时候的孩子就会老实地坐在那里等待着爸爸回来。

八、原发性获益和继发性获益

获益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讲的,通过一个媒介我可以能得到好处。这个媒介,在精神分析理论里,被称作症状。

所有的症状,都伴随着获益——这应该是弗洛伊德有关症状的最基本的论断。

在精神分析的视角下,症状是一个广义词。所有的行为几乎都可以是一种症状,症状未必和“病”有关系。或者,换一个词,症状也许略带贬义,我们用“现象”来说,就中性多了。所有的现象都带来获益。

原发性获益是指直接给当事人带来的好处。如压抑,直接带来不需要思考和心理斗争,不需要冒着尴尬的危险。安娜·欧喝水呛咳的案例,就是用症状说话,而不伤及和牵扯任何他人。

而继发性获益,就复杂多了。

还是沿着安娜·欧的案例,我们虚拟下去。假如安娜·欧活在当代——当代可比维多利亚时期宽松多了。安娜·欧一直只喝果汁,而且这也是被允许的。久而久之,安娜·欧的身体出现了糖尿病的症状,只好辞职在家休息,而且众人对她关爱有加,安娜·欧从此过上了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生活。这就叫作继发性获益。

在继发性获益中,症状带来的是掩盖了最原始的冲突,继发性获益可不是个好东西,症状带来获益,但同时被潜抑的愿望只是更加难以分辨,更加难以治疗了。

换成一个当代的例子来说可能比较直观一些。一个孩子出于种种原因,人际交流不顺畅,于是他就回避有可能遭受挫折的人际交往。这就是免于痛苦的原发性获益。后来到了找工作的年龄,由于没经历过人际关系的训练,找工作一直不顺利,只好待业在家,人也变得更加孤僻。结果家族里的富有亲戚出手援助,给他安排了一个既轻松又收入不错的工作。这就是继发性获益。由于继发性获益,可能会让原本的症状更难治疗。首先,这个孩子本身不认为自己有问题了——人际关系不良带来的必然挫折居然消失了。

继发性获益在临床中非常普遍,原发性获益倒是非常少见的。

丁俊贵

2022年9月16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