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技术农资知识(一档农业专业栏目的逆势崛起)
农业种植技术农资知识(一档农业专业栏目的逆势崛起)面对来自市场、行业、资源等各方面的压力时,电视从业者往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重新判断受众的需求,以己之长求发展,而非盲目跟风。要想活下来,就要走专业化的路子外有虎,内有狼,弱势卫视、频道应该如何发展?“电视栏目专业化。”著名农业电视节目制作人小超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小超,本名孙希超,如今是农林卫视《中国农资秀》栏目的制片人、主持人兼项目负责人。凭借“电视栏目专业化”的发展定位,他使得这档农业节目在电视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在刚刚开播的2016年,实现了栏目收视、创收以及影响力的逆势上扬,成为中国农业、农资行业以及电视行业中的一个亮点,给电视市场的创新发展带来很多参考和借鉴意义。
来源:传媒内参节目研究组(转载请标明出处)
文/迟彤彤
近年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从渠道、受众、广告、市场等方面对传统电视媒体形成了显著分流,2012年以来全国电视受众人均收看时长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据CTR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电视广告花费同比下降了3.82%。
竞争压力不仅来自互联网视频行业,还来自行业内部。市场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一线卫视的广告收入几乎占据了卫视整体收入的3/4,广告主的投放也越来越向一线倾斜,一档一线卫视季播节目的收入甚至可能超过三线卫视全年的广告收入,二三线卫视经营愈加困难。
外有虎,内有狼,弱势卫视、频道应该如何发展?
“电视栏目专业化。”著名农业电视节目制作人小超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
小超,本名孙希超,如今是农林卫视《中国农资秀》栏目的制片人、主持人兼项目负责人。凭借“电视栏目专业化”的发展定位,他使得这档农业节目在电视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在刚刚开播的2016年,实现了栏目收视、创收以及影响力的逆势上扬,成为中国农业、农资行业以及电视行业中的一个亮点,给电视市场的创新发展带来很多参考和借鉴意义。
要想活下来,就要走专业化的路子
面对来自市场、行业、资源等各方面的压力时,电视从业者往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重新判断受众的需求,以己之长求发展,而非盲目跟风。
多年做农业栏目出身的小超敏锐地察觉到农业栏目的潜力,在大多数人都奔着年轻化、娱乐化去发展的时候,他却选择在卫视平台深耕农业节目:“电视已经走过综合型时代,要想活下来,就要走专业化的路子!”
中国有9亿农民,是一个巨大的收视群体,而为他们专心做农业节目的人却寥若星辰,农民对于电视的专业化需求往往也被忽视。
纵观国内,相比之下为这个群体制作的专业化节目并不多,但这个群体对农业知识以及农业相关信息的需求则始终存在。所以小超对《中国农资秀》栏目的首要定位就是:专业。
小超将“农资”的含义解释为60%农资产品 40%农业资源,他告诉传媒内参,在中国每年使用农资产品的农民接近5亿,农资产品是农民朋友在农业生产中的硬性需求,所以节目便立足于向农民科学介绍农资产品以及相关种植技术,而从农资产品向农业资源的扩充,则是将小众项目做出大众高度,促进栏目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地传播。
目前农林卫视《中国农资秀》是“国内唯一一档播出覆盖全国的农资行业专业电视栏目”,每天播出4次,天天和全国农民朋友见面,因为定位专业,这档节目一开播便成为全国独一份。
在这里,农民不仅可以获得优质农资产品的购买、使用建议,还可学到实用的农业技术,堪称“专业的农业生产指南”。
专业化的定位让《中国农资秀》在领域内迅速树立权威性,随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可观的。中国农资行业每年总体产值过万亿,这是一个巨大且少有关注的市场,每个商家都希望通过农资秀的平台推广农资产品。
但小超却说,栏目组对于合作企业选择很严格,“我们现在的理念是拒绝小,欢迎大,扶持中”。栏目团队会很严格地考察合作伙伴,为农民把好第一道关。这种选择保障也为企业做了很好的宣传,目前栏目的合作伙伴都是行业内的“巨头”。
对于栏目本身来说,赞助商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有宣传渠道支持。因为栏目赞助商大多来自农资行业,自身走的就是分销渠道,二者合作可以将栏目通过“地推”的方式做推广,也就是产品卖到哪里,栏目的宣传就跟到哪里,资源互置实现双赢。
《中国农资秀》左手农民右手企业,靠专业做出了“唯一”的品牌,获得行业认可,不仅实现栏目的收益和美誉,更是做到惠民、利民,承担起了电视主流媒体的责任。
我做农业节目15年
做农业栏目是苦的,小超形容摄制团队的状态就是“我在田间地头,如果不在,那就是在去田间地头的路上”,拍摄团队是从一块地赶到另一块地,天天如此。
为了获得一手素材,不管天气、环境如何,无论多远都要到农民家、田地里实地拍摄,用镜头记录下当代农业发展与农民最真实的耕耘状态,跑一千公里去拍摄一个节目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栏目自2016年3月28日正式开播至今刚刚过去6个月,栏目编导共走过18个省份,拍摄行程超7万公里以上,短短半年,已经围着地球跑了近2圈。
做农业栏目也是甜的,带着9亿农民的关注和期望,就像小超所言“给农民做节目是一件幸福的事”,《中国农资秀》为广大的农民朋友传播接地气、切合实际、实用的农业技术和知识,同时以专业角度关注农资行业,解决农民朋友遇到的各种问题,想农民之所想,供农民之所需,践行着为农民服务的媒体公益信念。
有人认为农业节目又土又无聊,但在小超看来,“农业似乎距离城市很远,但却天天通过餐桌与每一个人血脉相连”,他从事电视工作超过15年,曾获中国十佳节目主持人称号,农业节目奖项得了不少,也曾创办人物访谈影像志《小超访谈录》栏目,访谈过莫言、周冰倩、萨日娜、朱之文等名人,但他始终坚持“绿叶不忘对根的情谊”,这也正是《中国农资秀》栏目的情怀表达。
《中国农资秀》来自农林卫视,通过卫视面对全国,平台大了,就需要有更高层面的活动来支撑。小超带领《中国农资秀》开启了国内首次大规模农业电视跨国采访行动“五洲丰环球农业采访”,跨越五个大洲、六个国家,向中国农民讲述国外农业的发展、风土人情;前不久栏目驻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编导站正式挂牌成立,并启动“有机农业中国行”,把中国有机农业种植和发展通过镜头展示给全国观众。同时栏目驻荷兰工作站也即将诞生。
不仅如此,小超透露,栏目已经成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常务理事单位,结合国内最好的农业专家团队策划打造首档农技课堂类节目“三农开讲”。后续还想要制作“中国农民歌王PK赛”、创作“国内三农领域第一部系列电视微剧”、结合草根明星组成“中国农业节目主持团”、计划在春节期间推出特别节目《乡村中国年》系列专题片等等,娱乐领域能做的,三农领域一样可以做,甚至做得更有意义。
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很难想象专注做农业节目15年是个什么概念,但正是有了“小超们”的坚持、努力,中国农业节目才走出特色化风格,并且愈加充满活力。
中国需要专业、优秀的农业频道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问题,足见国家对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视,这就需要主流媒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上承国家政策、科技知识,下接广大农民群众,架起沟通的桥梁。小超表示:“中国需要一个专业、优秀的卫视频道为全国农民服务,而农林卫视、《中国农资秀》的团队正在为此努力着。”
农林卫视是目前国内2000多家电视媒体中唯一的全国性农业专业卫星频道,24小时播出,收视覆盖人群超过五亿以上,农民可以在这里找到专属的节目内容,包括农业科技的帮助、农业信息的互动等等。
农林卫视是一座桥梁,拉近了国家发展、脱贫、实现小康以及对农政策等等方面与农民之间的距离,为实现农村致富、农民脱贫,2020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媒体力量。
做一档专业农业栏目不易,做一个专业农业频道不易,做专业的农业栏目/频道背后的电视人更不易。在传统电视媒体下滑的大背景下,一档大家并不太关注的农业节目,却凭借自己的专业定位,逆势上扬,并形成了一种电视现象。
“电视栏目专业化”到底是不是电视发展的未来之路呢?值得更多人为此思考。至少《中国农资秀》的专业化尝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样本和参考。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传媒内参研究组
和今日头条-传媒内参
欢迎添加微信15901183732与微主编交流探讨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wenjing-cmnc@qq
觉得不错,请随手转个发
欢迎大家踊跃参与评论,与小编和参友交流互动!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传媒内参TV 研究群,要实名(注明姓名、工作单位)才能加入欧~~
欢迎长按二维码订阅北京指尖族科技旗下品牌:传媒内参、传媒大眼、广电头条、影视深水 一网打尽传媒娱乐界。(点击放大识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