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戏曲(可谓中式歌剧之代表)
中式戏曲(可谓中式歌剧之代表)清末民初,谭鑫培与陈德霖、还有崭露头角的王瑶卿、金秀山以及裘桂仙等合作演唱《二进宫》,观众向隅。民初,梅兰芳崛起,与言菊朋、金少山三人联袂在上海演出该剧。梅腔圆润华丽,言腔行云流水,金腔穿云裂帛,一出《二进宫》,惊震上海滩。之后又有杨宝森、张君秋、王泉奎在香港娱乐戏院合演此剧,引起轰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前北京京剧团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多次合作演出的《龙凤阁》,则为最高水平的唱工戏。从编剧的角度来看,这出戏并非上乘之作,它的情节过于简单,人物过于单薄,缺少波澜叠起、覆地翻天的冲突变化。之所以能够流传后世,并且百余年不衰,主要因为此戏虽是一短出,却结构严谨,无一处懈笔,无过多穿插,就凭着舞台上寥寥数人整齐的步伐,以及和谐舒适的音调,能够使全场空气紧张,观众视觉听觉同时获得满足。京剧中老生、正旦与大净是唱工的主要角色,《龙凤阁》这三折戏,念白都很少,身段更稀松。《大保国》、《二进
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是一出以唱工为主的传统优秀剧目,过去这三折戏连演,特别是在春节期间贴演的话,往往会易名为《龙凤阁》,说明演的是皇宫里面的事。该戏的内容比较简单纯粹,围绕一场皇家政权的激烈争夺展开情节。夺皇权与保皇权的斗争看似很激烈,但是上场的角色却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生、旦、净三个主要人物身上。而且从头唱到尾,较少身段和念白,故此又被人称为是中国歌剧。这出戏的音乐伴奏也非常来劲儿,乐队几乎不停歇,又拉又打,因而也被观众戏谑地称为中国音乐剧。如果有幸遇上生、旦、净行中的好演员联袂演出这出戏,那观众可算是来着啦,真可以大饱耳福,尽情陶醉,享受京剧的音乐与唱腔之美。所以说这是一出非常叫座的好戏,一百多年来久演不衰。
故事说的是明朝穆宗死后,太子年幼,其母李艳妃垂帘听政,其外公太师李良,欺骗李艳妃,假说把江山让与他坐上三年五载,李艳妃竟然当即答应,择日将江山让与其父执掌。定国公徐延昭、兵部侍郎杨波,于朝堂上言辞谏阻,李艳妃执迷不听。君臣在龙凤阁上争辩多时,不欢而散(此为《大保国》)。
徐延昭苦谏李艳妃未能奏效,于是拜谒皇陵,哀叹哭诉于先帝陵前。这时候,杨波的义子赵飞搬来杨波子弟兵,决定共同保卫皇朝(此为《探皇陵》)。
李良谋朝篡位之心显露并封锁了昭阳院,使之变成寒宫,李艳妃方才醒悟其奸,独居悔叹。徐、杨二次进宫进谏,李艳妃恳请徐、杨保国,托以重任。后杨波率子弟兵斩李良,靖国事(此为《二进宫》)。
从编剧的角度来看,这出戏并非上乘之作,它的情节过于简单,人物过于单薄,缺少波澜叠起、覆地翻天的冲突变化。之所以能够流传后世,并且百余年不衰,主要因为此戏虽是一短出,却结构严谨,无一处懈笔,无过多穿插,就凭着舞台上寥寥数人整齐的步伐,以及和谐舒适的音调,能够使全场空气紧张,观众视觉听觉同时获得满足。
京剧中老生、正旦与大净是唱工的主要角色,《龙凤阁》这三折戏,念白都很少,身段更稀松。《大保国》、《二进宫》是生、旦、净均以唱工取胜,而《探皇陵》又是以正净的唱工为主。所以说生、旦、净都必须要有一副好嗓子,还得是条功夫嗓子,不能刚唱两段嗓子就哑了,就不出声了,非要经过锤炼,唱它个把小时嗓子也不劈、不滋花才行。同时这三个演员得调门要一致,其中只要有任何一个人的调门合不上去,够不上“调门”,也是不能合作唱这出戏的。
在这出戏中,西皮、二黄的各种腔调、各种板式都应有尽有,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独唱、分唱、合唱、联唱、慢唱、紧唱、快唱、站唱、坐唱,甚至还有跪唱。这是《龙凤阁》这出戏的特色,没有其他任何一出京剧有如此众多而花样翻新的唱段,近二百年来,这出戏也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京剧唱工演员。光绪年间,无论是宫中还是民间,都盛行唱这出《龙凤阁》,在大内,慈禧太后是尤其喜欢听这出的,她为什么这么喜欢点这出呢?据说:戏中李后垂帘听政,而且后来幡然悔改,从谏如流,堪称贤后形象,所以老佛爷她听着看着舒服,心里舒坦。
清末民初,谭鑫培与陈德霖、还有崭露头角的王瑶卿、金秀山以及裘桂仙等合作演唱《二进宫》,观众向隅。民初,梅兰芳崛起,与言菊朋、金少山三人联袂在上海演出该剧。梅腔圆润华丽,言腔行云流水,金腔穿云裂帛,一出《二进宫》,惊震上海滩。之后又有杨宝森、张君秋、王泉奎在香港娱乐戏院合演此剧,引起轰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前北京京剧团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多次合作演出的《龙凤阁》,则为最高水平的唱工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