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线连长见指导员(血的教训续)
三八线连长见指导员(血的教训续)那么,民兵连长、指导员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在这样突然遇袭的情况下,通常会有三种处置方法:第一种是遇袭队伍迅速反应,一面组织还击,一面判明敌人位置,展开兵力向敌发起反击。然而进入伏击圈的运输队干部不是阵亡就是挂彩,指挥能力已经严重受损。而且所有干部和民兵都是一样惊慌,毫无此种情况下的应对经验和应该有的反应。已经被打蒙了的队伍,失去了第一时间进行反击的能力。第二种是伏击圈外的队伍立即抢占有利地形,判断清楚设伏之敌的位置和火力配置,尔后果断向敌发起反击,采取正面火力压制、佯攻牵制加侧翼迂回的战术手段,以积极的行动对敌人施以反制。设伏的这股越军兵力并不多,依托有利地形突然对运输队实施火力袭击,但未必敢正面进行对冲。如遭到运输队积极反击,加上兵力对比处于劣势,且惧我主力部队来援,这股越军很可能知难而退。运输队虽然遭到一定损失,但主力尚存,且打退了敌人(如果不能更多歼灭敌人的话),不失为一次还算成功的反
首发:狼行天地间微信公众号
作者:旱地雪狼
———————— ★ ————————
接上期:血的教训:行军途中遭遇突袭队伍竟方寸大乱,毫无抵抗能力。
3月3日中午12时15分左右,运输队的先头走到了无名高地西侧公路附近。
这时,埋伏在无名高地上的越军突然打出了3发红色信号弹,同时各阵地工事内的越军齐集火力向运输队的中间队形猛烈射击。由于事发突然,运输队毫无防备,当即被打倒了一大片。
越军的火力很快又从队中转向队伍先头,尔后对进入伏击圈中的运输队进行全面覆盖。此时,进入越军火力射击范围的运输队有先头尖兵和民兵1、2、3排及4排一部,被压制在长约150米的一段公路上。因为没有战斗经验,干部和民兵对于空中打出3发红色信号弹意味着什么茫然无知,接着就遭到了来自公路左侧山上的猛烈火力袭击,一时惊慌失措,队伍大乱。在越军的弹雨覆盖下,民兵连1排长当即中弹阵亡,副连长和2排长、3排长也相继中弹负伤。在带队干部都已伤亡的情况下,被压在公路上的运输队一时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好在,队伍后尾的民兵连长、指导员所带步兵半个班及民兵4排大部共30多人,尚未进入越军的伏击圈,还有挽救战局的机会。
在这样突然遇袭的情况下,通常会有三种处置方法:第一种是遇袭队伍迅速反应,一面组织还击,一面判明敌人位置,展开兵力向敌发起反击。然而进入伏击圈的运输队干部不是阵亡就是挂彩,指挥能力已经严重受损。而且所有干部和民兵都是一样惊慌,毫无此种情况下的应对经验和应该有的反应。已经被打蒙了的队伍,失去了第一时间进行反击的能力。第二种是伏击圈外的队伍立即抢占有利地形,判断清楚设伏之敌的位置和火力配置,尔后果断向敌发起反击,采取正面火力压制、佯攻牵制加侧翼迂回的战术手段,以积极的行动对敌人施以反制。设伏的这股越军兵力并不多,依托有利地形突然对运输队实施火力袭击,但未必敢正面进行对冲。如遭到运输队积极反击,加上兵力对比处于劣势,且惧我主力部队来援,这股越军很可能知难而退。运输队虽然遭到一定损失,但主力尚存,且打退了敌人(如果不能更多歼灭敌人的话),不失为一次还算成功的反伏击战斗;第三种是如果伏击圈外的队伍对实施反击没有把握,至少可以先抢占有利地形,集合所掌握的一挺轻机枪等火器对山上之敌进行压制,一边查明敌情,一边掩护伏击圈内的人员撤出来。这样虽然被动,但总算能够减少损失,也算是亡羊补牢。
那么,民兵连长、指导员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网络图片
非常可惜,他们采取了第四种方法,这是军事教科书上从来不推荐的方法:跑!
在先头和本队遭到越军火力袭击后,民兵连长、指导员所带的队伍第一反应就是愣住了,当即顿足停步,既不敢前进,也不敢乱动,而是静而观战。当看到山上越军的弹雨如注而来,伏击圈内队伍死伤无数哀鸿遍地的惨状时,从连长、指导员到下边的步兵、民兵全都胆怯了,谁也不敢提冲上去救援袍泽兄弟的事,至于什么反击敌人之类的,那更是想都不敢想了。踌躇了一阵后,连长、指导员啥对策也没有思谋出来,只剩下满脑子的犹豫不定。这时,跟随的步兵中有一人提出应该后撤。连长、指导员见有部队同志发了话,立时便下定了决心,带着30多人转身就走。结果一枪未放,擅离职守,就这样把伏击圈内的队伍彻底扔给了敌人。
此时,被压在公路上的人员已死伤过半,已完全失去了指挥和反击的能力,对敌人一点辙都没有。越军以火力对公路猛烈覆盖了一阵后,观察到多数中国武装人员已经伤亡,遂转为间断射击,对有活动的人员才集中火力,打打停停。在这种情况下,有少数未受伤的民兵就趁越军火力停顿之机转身后撤。然而他们的军事动作不过关,慌乱中不会采取低姿匍匐行动,而是猫腰大幅度奔跑,结果招来越军火力射击,又有一部分人伤亡。民兵4排长和负伤的2、3排长军事素质强一点,趁敌人火力停顿时紧爬慢爬,连滚带爬,总算是脱离了越军火力射击范围。他们死里逃生,根本没有想到要履行干部责任,重新组织队伍反击敌人,或是尽力接应其余人员撤出来,而是想赶快逃出险境,遂扔下伏击圈中的人员自行后撤返回了驻地。
在越军火力的反复打击下,伏击圈内的绝大多数人员都已伤亡。比较奇葩的是,挨打挨了几个小时,竟然没有一个人向山上的敌人还击一枪。
要说枪弹分离者也就罢了,不是还有少数枪弹未分离的民兵吗?还有几名正规军步兵?怎么会一枪也没有放呢?是真被敌人打得惊慌失措忘了还击?还是聪明到怕还击引来敌人更猛烈的射击?天知道。或许,有枪有弹者都已在第一时间伤亡?但愿这样的推测是成立的。战斗发生约3个小时后,山上的越军大概是觉得公路上的中国人已消灭得差不多了,于是派了一名士兵下来察看情况。这名越军端着冲锋枪边射击边从山上冲下来,逐渐已接近了公路。按照一般情况,公路上的人员大部分已经伤亡,剩下少数未负伤的民兵也被打得失魂落魄,根本无力向敌人反击。
如果让这名越军下到公路上探明了情况,那么伏击圈内还幸存的人员就太危险了。首先在传统中,被俘对于军队和国家来说就是一种耻辱;其次是大多越南士兵都痛恨中国人,他们会残忍杀害没有反抗能力的人员,甚至特意不用枪而用大木棒将伤员活活打死。而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战争中,就有不少解放军伤兵都是这样死在越南人手里的。幸运的是,下山来的这名越军正好走到了负伤的民兵副连长附近,副连长毕竟有着军事干部的觉悟,他忍痛拔出一颗手榴弹向敌人投了过去。虽然没有炸死这名越军,但其已吓破了胆,转身没命似的逃回了山上。无名高地上的越军见公路上的中国人还有反抗能力,就再次以猛烈火力对公路进行压制射击,并打来了数发60炮弹,又造成了少数民兵伤亡。
此后山上的越军再没有下来,就这样打打停停,一直到了黄昏时分,天色已经黑了。越军除了精锐部队和特工队外,一般部队都不怎么喜欢打夜战,这与解放军普遍提倡要敢于打近战、夜战、白刃战迥然相异。
越南的民兵
在无名高地设伏的这股越军可能是觉得已经取得了可观战果,且惧怕我主力来援,乘夜向其反击,于是停止了射击,不久就主动撤离了无名高地。在越军停止了火力袭击的情况下,公路上还没有负伤的少数人员和轻伤人员就利用夜暗掩护,各自陆续后撤了。直到第二天上午,东集团部队闻讯后组织兵力前往救援,搜索了现场,才将伏击圈内的重伤员和烈士遗体抢运下来。
这次民兵运输队遇袭战斗时间长达6个多小时,战斗情况一面倒对我不利。整个战斗中一枪未放,仅投出一枚手榴弹,还没有杀伤任何一个敌人。而运输队伤亡干部、民兵和战士共99人,占总人数的64%。同时丢失56式半自动步枪10支、子弹150发和大部分携带的干粮。虽然放弃指挥责任的干部在战后都受到了处分,但巨大的损失却已经无法挽回了。
其实,不管是正规的辎重部队还是临时组建的民兵,一旦在执行后勤运输任务时遭遇敌人袭击,都是很被动的。毕竟后勤人员或民兵都不会有很好的军事训练,自卫武器也较为薄弱。从另一个角度讲,以上战例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运输队遇袭击后的表现有多糟糕,而是部队之间的联络和协同问题。中午12点遇袭,战斗持续6个小时,居然没有得到任何周边部队的增援,甚至在民兵连长等数十人战斗开始后就脱离战场的情况下,没有部队知道这里发生了战斗,这才是值得探讨的。
可以说,这次战斗是79年战争中大多同类型战斗中的一个缩影,暴露出了在异国环境下展开行军作战和后勤保障的许多典型问题,在战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正是在吸取了这些教训的基础上,到了80年代的两山作战时,就普遍采用了以军工代替了民工执行火线运输任务的方式,从而避免了很多无谓伤亡,在当时条件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