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的底层逻辑(无羁杂谈追星)
追星的底层逻辑(无羁杂谈追星)
现在听到追星这件事儿,不管是稚气未脱的小学生,风华正茂的高中生、大学生,还是已经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应该都明白这个词儿说的是个什么事儿。据说追星这个词来源于曾经红遍祖国大好河山的小虎队,小虎队巡回演出的时候,粉丝们骑着自行车是一路追踪,高唱着“三只老虎三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并没有,只是大呼其名而已),当时的报纸就以“追星”来称呼这样的行为。而今各种追星手段层出不穷,因此说起来也就见怪不怪了,大部分人应该都觉得可以理解,不过会采取实际行动的也只是一部分人,并且多是年轻一代,在网络平台如微博互动,购买周边,关注节目等。真正能引起舆论哗然的,是极端粉丝的出于博取偶像或社会眼球、为偶像造势等而做出的一些行为。尽管如此,当我们谈及“追星”这件事时,我们真的在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它吗?很多事情,我们是无法用存在即合理一笔略过的,追星这件事也值得我们从多方面去思考。人生是一个不断追求和塑造自我的过程,当我们还是孩童,连现实和虚幻都还分不清的时候,想必不少曾经还是的孩子的我们为某些动漫卡通人物废寝忘食,并且为相关的玩具和同学伙伴争辩打闹过,也曾在许多的课间和梦乡中,幻想过自己会变得一样英勇和伟大。而随着渐渐地长大,我们知道了动漫是虚构的,世上不会有什么绝世神功,也没有什么超能力。悸动的青春让我们更对现实和未来有着无尽的向往与憧憬。“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在心中开始萌发生长。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不论花季还是雨季,都少不了念书考试的压力。心中怀揣着的小美好小期待,都只能存在于荧屏和音频中,在某个没有老师的自习课或是第二天没课的夜里悄悄在脑海中涌起阵阵高潮。在这时四处挑动心弦的人,自然有着格外的特别的魅力。他们带来过欢笑,带来过鼓励,带来过安慰,带来过来自明天的希望和期待,这是理想自我的寄托,也是偶像的价值意义。在偶像持续的魅力吸引下,追星也不过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的表现。偶像的魅力越强大,和理想度契合越高,对其痴迷和疯狂的程度也就随之增加。不过应该被提醒的是,追星终究只是单向的情感表达,理想自我的寄托永远无法在自我身上实现。
此外在巨大的粉丝经济刺激下,如今资本塑造的偶像远远多于实力和作品造就的偶像。从前打造一个明星,需要从作品、能力、形象等各个方面打磨。尤其是在作品方面,艺人的创作能力需要时间积淀,并且最终作品还有风格无法融入市场等风险,这些对于资本来说都是巨大考验。但是今天市场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粉丝画像直接设计包装艺人形象,超高的曝光度进行洗脑式宣传,不再需要作品就可以唤起一波又一波年轻群体的狂热迷恋,即使当这部分年轻群体逐渐明白这个陷阱,新的缺乏思考和阅历年轻群体同样会兴奋地跳入其中。资本带来的狂欢,就像酒精一样,令人兴奋,令人作呕,从清醒到麻痹,到最后不省人事依旧高喊着我很清醒,这是青春,是激情。而最后狂欢之后醒来时,除了口干舌燥和头疼外,什么也没有留下。
纵观历史,横看全球,追星其实算不得什么有违常情之事。真正让人诟病的,是资本在肆虐搅动,借着一滩浑水鱼目混珠,污染了整个环境。更令人可恨的是,还要美其名曰绽放青春和追逐自由,给死鱼目取上明日珍珠的名字,煽动起年轻粉丝们一起来创造这种“奇迹”。不过人类历史发展至今创造了各式各样的神话传说,从未停下过造星的脚步,追星这件事,也大可按平常心看待。只是作为大人和监护者的话,有必要为身边的小年轻,传递正向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引导他们将理想自我寄托在值得背负的偶像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