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会雅集第三环节(中和琴社茶香氤氤氲)
茶会雅集第三环节(中和琴社茶香氤氤氲)有茶可品,有琴可赏,更何况劫后余生,尚能缘聚,岂能错过?李白的“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白居易的“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古琴,寄托着文人墨客的孤傲,旷达,承载着追求自在逍遥的灵魂。中国的文人的风范,因琴而雅,因琴而生,因琴而传。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古往今来,古琴演奏家和斫琴家人才辈出,孔子庄子荀子到司马相如、刘向、蔡邕、嵇康等直到如今,古琴演奏与斫琴艺术,绵延不绝,名家辈出。从婺源“留耕堂”拜会文化学者陈政先生归来,接到中和先生微信邀约,说是七号下午,有茶人琴友到中和琴社弹琴、品茶,邀我去做客。己亥岁末,我因了著名播音主持人地瓜哥的缘分,在南昌艾溪湖畔的美书馆与中和琴社社长、古琴演奏家王中和先生结缘。
中和琴社:茶香氤氤氲 氲 琴音袅袅娜娜
——庚子首次线下雅集散记
文/南昌熊明
每一次转身离去,都可能是后会无期。每一次偶然相遇,也许都是久别重逢。世事迷离,人生难料,明天和意外,谁知道哪个先来?——题记
己亥岁末,我因了著名播音主持人地瓜哥的缘分,在南昌艾溪湖畔的美书馆与中和琴社社长、古琴演奏家王中和先生结缘。在我放假后的次日,即到中和琴社做客,听王先生讲述他在法国留学期间,迷上了中国古琴文化研究和古琴演奏的故事。谁曾想,别后竟然再聚,已是四个多月后的五月七日。
从婺源“留耕堂”拜会文化学者陈政先生归来,接到中和先生微信邀约,说是七号下午,有茶人琴友到中和琴社弹琴、品茶,邀我去做客。
有茶可品,有琴可赏,更何况劫后余生,尚能缘聚,岂能错过?李白的“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白居易的“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古琴,寄托着文人墨客的孤傲,旷达,承载着追求自在逍遥的灵魂。中国的文人的风范,因琴而雅,因琴而生,因琴而传。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古往今来,古琴演奏家和斫琴家人才辈出,孔子庄子荀子到司马相如、刘向、蔡邕、嵇康等直到如今,古琴演奏与斫琴艺术,绵延不绝,名家辈出。
中和琴社的王中和先生则是江西这块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当代古琴演奏家。他于留学法国期间,醉心于中国文化的重新审视和研究,进而迷上了中国古琴文化的研究与的古琴演奏。回国后,更是遍访名师,游历四方。求学于高等学府,寻隐于道观古刹。攻习诗词,研学弦歌,搜求琴谱,融各门各派之特长,铸中和琴社之风骨。他下定决心,立足江西,研究明代琴学大家、宁王朱权的琴学艺术,弘扬赣鄱文化,光大赣派琴学,并且积极与国外古琴艺术家开展学术交流,作横向比较,探古今流变。他自筹资金,创立琴社,对外传播江西古琴文化,对内开展古琴教学,桃李满天下,功德亦无量。
5月7日下午,江西中和琴社庚子开年首次线下雅集在南昌举行,十几位琴友茶人纷至沓来,中和琴社内茶香氤氲,琴音袅袅,大家劫后相逢,悲欣交集,抚琴动操,感概万千,为众生祈福,愿世界和平。中和先生第一个登场,演奏了一曲《关雎》,委婉细腻,高贵大雅令人心醉。
随后,琴友们此地登场,操缦演奏。
旅居南昌的法国琴友托马斯演奏了富含人生哲理的道家琴曲《庄子之悲骷髅》,该曲源自于明代金州派琴谱《琴音剑气谱》,表达了庄子的生死观。
中和琴社和静女士演奏了宋代刘志方所作的琴曲《欧鹭忘机》。该曲表达了“人能忘机,鸟即不疑”的精神思想。
曹艳女士演奏了《良宵引》
和逸女士演奏了《普庵咒》……最后,中和先生再次登台,压轴演奏了古琴名曲——《渔歌调》曲意来源于柳宗元的《渔 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云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中和先生的意思,大概是希望琴友茶人诸君,能够疫去春归来,做个山水闲人,静卧岁月,坐看烟云,相逢一笑。慈悲仁爱,不染尘俗。感受禅意生活,诗意栖居,尽在中和琴社!
链接:南昌熊明,号泥巴道人、真寂。1968年10月出生。独立文化观察家。其文章有机锋,书画有禅味。理性、冷静、有温度。推动诗意人生新风尚。 一支金笔,吞吐大荒。各界精英,尽在毫端。以文会友,广结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