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李建中书籍手稿(天下黄河第一曲)

李建中书籍手稿(天下黄河第一曲)在器乐方面突出的如:陈其钢新作弦乐队室内乐作品《走西口》、第二届"声响亚洲"(广州)文化节《听中国人的声音》之《走西口》、中国交响乐团演奏的炎黄风情管弦乐组曲《走西口》、中国爱乐乐团演凑的《管弦乐曲五首》之一《走西口》:皆为精典之作。以高品位欣赏层面而言,近年来音乐界正在探索寻找一个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的交叉点,而民歌<<走西口>>正好成了这个交叉点的探索选题之一。音乐界的这种探索包括声乐与器乐两个方面,都获得了可喜的成绩。“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哥哥去口外闯荡,妹妹在家里苦撑,他们都要打拼,他们都有期盼:这就是“走西口”人的纯真至情!这就是“走西口”人的打拼精神 !这也是我们今日重新感悟《走西口》而不同于过去“单纯凄悲“诠释的不同之处!正如有人礼赞:民歌<<走西口>>虽无易水之寒气,却有大漠之苍凉。这种赤裸裸的至爱

李建中书籍手稿(天下黄河第一曲)(1)

▲题图:段正渠 油画作品《黄河船夫》

李建中书籍手稿(天下黄河第一曲)(2)

文 李建中

一、民歌《走西口》原生态悲情美感及其雅俗共赏的魅力

民歌《走西口》,歌词口语化、性情真流露、旋律特凄婉、调子特悲壮,那种天籁般的声音,让听歌人无不在灵魂深处生出共鸣。

“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哥哥去口外闯荡,妹妹在家里苦撑,他们都要打拼,他们都有期盼:这就是“走西口”人的纯真至情!这就是“走西口”人的打拼精神 !这也是我们今日重新感悟《走西口》而不同于过去“单纯凄悲“诠释的不同之处!正如有人礼赞:民歌<<走西口>>虽无易水之寒气,却有大漠之苍凉。这种赤裸裸的至爱,只有在裸露的黄土高原上才可能绽放,这是那种小溪流水、竹林清风类的《阿诗玛》、《刘三姐》等南国水乡式的爱情故事所无法比拟的。这种刻骨铭心的至爱与生存抉择的打拼,直压过去之《西厢》《梁祝》,那嘹亮的大漠野声缭绕于黄土高坡的沟沟坎坎,越过边墙内外更远的北中国天际,那样震撼人心!那样撼天动地!

民歌《走西口》这种质朴自然的原生态悲情美感,使它达到了一个公认的雅俗共赏高标!

以普及层面而言,民歌《走西口》演唱频次与演唱区域都极为丰广,可以说在中国各个地区各种演唱会上,总能听到各种版本的《走西口》声乐演唱或嚣乐演凑。民歌《走西口》声乐演唱版本,多达上百个(比如陕西的冯健雪 《走西口》、王向荣《走西口》),在河曲一地,就不下二十种版本,以致有人曾想找出一个标准版本的《走西口》而不能!

以高品位欣赏层面而言,近年来音乐界正在探索寻找一个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的交叉点,而民歌<<走西口>>正好成了这个交叉点的探索选题之一。音乐界的这种探索包括声乐与器乐两个方面,都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器乐方面突出的如:陈其钢新作弦乐队室内乐作品《走西口》、第二届"声响亚洲"(广州)文化节《听中国人的声音》之《走西口》、中国交响乐团演奏的炎黄风情管弦乐组曲《走西口》、中国爱乐乐团演凑的《管弦乐曲五首》之一《走西口》:皆为精典之作。

声乐方面,张华敏演唱的“新版”《走西口》是代表。这首歌在整首歌曲前加上通俗曲风哼唱旋律,伴奏加进西洋钢琴,中唱中加进山西当地群众原生合唱版《走西口》伴唱张华敏独唱,那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更是沁人心脾!

民歌《走西口》,唱出了“天下黄河第一曲“!唱出了“天下民歌第一曲“(杜桥话说《走西口》解说词)!

二、民歌《走西口》源远流长及其在北中国久远而广泛的流行

民歌《走西口》,百年精典,百年流行,源远流长。

《走西口》的创作,据学者考证大约在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但作为口耳相传的民歌与二人台,这也只能是个大概而己。民歌《走西口》是伴随着“走西口现象”吟唱出来的,是由众多走西口的晋陕北受苦人凑合编成的。

“黄河九曲此一曲,长城万里此百里。”两条中华长龙在晋陕蒙大地交汇,从而把边关冷月、峰台笳声年年岁岁叠摞起来,构架起丰厚的大漠边塞文化。民歌《走西口》,就是这个大漠边塞文化中近代民间文学的杰出代表。又“走西口”沟通了晋陕北“黄土文化”与内蒙古“草原文化”的通道,融合的结果又产生了“西口文化”。二人台就是“西口文化”的集中代表,而《走西口》又是二人台的代表作品。

各地流行的民歌《走西口》,虽然在词曲上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情调格式与音律走向大体相同。在地域特色上,逐渐形成内蒙民歌《走西口》、陕西民歌《走西口》、山西民歌《走西口》、青海民歌《走西口》 、河北民歌《走西口》等,其中陕北民歌《走西口》>流传最广。再后来,各地出现的清唱、对唱、男声、女声、表演唱、无伴奏合唱等,更丰富了民歌《走西口》的演唱方式。

《走西口》百数十年来能在北中国长久广泛流行,主要是由于大西北区域融合的便捷性与“走西口”人相同命运的趋同性造成的。民歌《走西口》,黄土地男女都喜欢唱: “走西口的汉子们用这撕心扯肺的歌声,驱赶人生苦旅的寂寞,倾吐亲人离散的痛楚,歌唱这穷苦而又难离难舍的黄土地......走西口的哥哥走了,家里留下了孤寂的女人!为了打发一个又一个难熬的白昼与黑夜,她们唯有长歌当哭,以抒发和宣泄心中的郁闷与苦苦的相思!于是,田间地头、村口路旁……都会不时地响起《走西口》那凄凉悲苦的调子…… “ ( 杜桥《话说“走西口”》解说词)。就是这样,民歌《走西口》与二人台《走西口》,就在北方晋、陕、冀、察、蒙、青、甘、宁、新半个北中国广泛流行开来。

文化革命结束以后,随着文艺禁忌的解冻,声像技术的发展,电视艺术的普及,陕北民歌获得了强势传播。我们可以在国内各种形式的单位晚会、地方文艺晚会、剧场演出、广场演唱会、电视节目以及海外侨民春节聚会上,看到陕北民歌声乐《走西口》与陕北民歌器乐《走西口》的演唱演凑,原生艺术陕北民歌《走西口》,可以说越来越火、越唱越响。一曲 《走西口》,被当今乐坛誉为:晋陕北人用自己的一把老镢,在广袤苍凉而满目折皱的黄土地上镌刻出的一部传世绝响!

时至今日,发乎之情信天而游的草野呐喊,还是当属民歌《走西口》。我曾在陇海线西去的列车上,听到一青海小伙在车箱内放声高唱青海韵味的民歌《走西口》;在深圳走亲戚进一家小饭馆吃饭时,听到过一个甘肃打工者在南国唱起陕北民歌《走西口》;在北京旅行路过郊区一建筑工地时,又听到一个青工唱着南方口音又四不像的民歌《走西口》,问他方知是来自湖北做防水的农民工......

一曲《走西口》,当今已风靡了全中国!唱响了全世界华人区!

三、“走西口”一个跨世纪的历史命题及其沉重的社会负载

历史走西口,大致从明末初始,到清朝中叶形成高潮,其后贯穿整个民国时期,历时300余年。

无数哥哥们前赴后继走西口,便踏出了承载着黄土地上成千上万人艰苦命运的厚重历史!大西北黄土地人血泪唱出的民歌《走西口》,又穿越时空向世人诉说着久远的悲伤!

走西口有两支大军,一支是开垦耕地的“雁行客”,一支是经商作贾的旅蒙商。

所谓雁行客,就是指那些走西口在内蒙古中西部垦荒种地或揽工过活的农民,比喻他们像雁子一样春往秋归。陕北边民走西口大致属于这一类。长城虽高,未能阻断“雁行客”们逾越的脚步;“封禁虽严“,难以禁锢“雁行客”们求生的决心:一部新的流动历史,就这样在“雁行客”们的犁铧下翻开了。

所谓旅蒙商,初指沿边内地人带上茶布等货出塞,与蒙古牧民交易马羊等畜产品的走私行商,之后特指随军贸易的清朝“皇商”,再后来就泛称旅蒙晋商,旅蒙商的主流就是晋中晋北的走西口人。“货通天下,汇通天下。“昔日晋商把《走西口》唱的甚是悲壮!

回顾自19世纪初始到新中国成立前的百年移民潮,可以说是一部心酸史。成千上万的内地农民“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填四川”...... 他们用泪水、汗水、甚至血水,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创业悲歌!黄土地人走西口,更是走出了承载着黄土地上成千上万人艰苦命运的厚重历史!民歌《走西口》,又扯出了这一段跨越三个世纪、包含着成千上万人命运的厚重历史!

“走西口”,是一个跨越世纪的历史命题;“走西口”,担当着沉重的社会负载!

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承认:“走西口现象“仍没有消失!所谓的“发展型走西口“也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过去的论者认为,“走西口”的历史结束于新中国成立。后来则有学者提到,全国三年大饥荒以及文革河南大水灾的大逃荒,也还是“走西口”。再后来,不少论者把改革以来农民南下北上打工也称之为“走西口”。不过有的论者把现在的流动打工与历史上的“走西口“加以区别: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当今进城打工的农民就近似昔日“走西口”的雁行客,今日进城经商办公司的农民就近似惜日“走西口”的旅蒙商。他们面临过求职困难、人格歧视、工资拖欠、工伤无助、“违规罚款“、审批障碍、维权艰难等困苦,有的甚至还遭遇过无端收容、乃至黑企苦役,但当今时代的流动必竞不同过去,他们可以坐汽车搭火车、带票卡带手机。他们的流动是发展之旅、希望之旅。因此学者们就称现代的流动打工为“发展型走西口“,历史上的“走西口“为“生存型走西口”。

为了不再走西口,或为了发展型走西口,今日的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就显得格外迫切!

四、民歌《走西口》的“走西口”精神及其对中国当前文学艺术的宽泛影响

过去的论者,对走西口主题多从“离愁别恨的爱情悲剧“角度诠释,这是不够的。固然,走西口本题就是歌唱离愁别恨,但走西口的题旨决不局限于此。近年随着“晋商剧“的掘起,晋商走西口的打拼精神也就被挖掘而凸显出来。但我认为,走西口的打拼精神也决不限于那些大起大落或大有成就的晋商,而应含盖所有的旅蒙商与所有的雁行客,尤其是最大多数的雁行客。虽然他们只是春去秋回或有去无回,虽然他们只是干了些垦荒种地、挖草挖媒、打短工揽长工的日常活路,原始意义上也就是为了生存,没什么大事业大成就,但在历史上面对难己生存的现实而偏要选择拼搏生存,他们这种不认命、敢闯荡的精神,也就汇集成了走西口精神!因此,所谓“走西口”精神,就是所有燕行客与旅蒙商走西口用血汗凝结的精神:就是他们能够越出离愁别恨进取求生存的精神,就是他们不认命不妥惜精神,就是他们敢于闯荡江湖四海为家的精神,就是他们敢于举家移民谋求发展的精神!

文学艺术源流不绝及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人类对美的呼唤和对现实生活难以禁止的审美感受。民歌《走西口》所表现的“走西口精神”,仍然承担着当今人们对美的呼唤与构建;民歌《走西口》质朴自然的原生态艺术魅力,仍然符合当今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审美需求。因此,民间艺术“走西口”不但在传承欣赏方面绵绵不绝,而且在当前文学艺术传承创新方面亦显众花齐放。

这种创新特别表现在戏剧电影宏扬晋商精神的创作方面,乃至形成了一种近乎全方位表现晋商的热潮:戏剧方面如新编历史京剧《走西口》、七场话剧《立秋》(由山西省话剧院创作演出)、舞剧《一把酸枣》(由山西省舞剧团演出)等。电视剧方面,更显得红火热闹。如电视剧《龙票》、《白银谷》、《乔家大院》等。今年,还出现了同名电视剧《走西口》撞车、互不相让的现象(李诚儒、范伟主演的40集电视剧《走西口》与滕战出品的30集电视剧《走西口》)。此外还有电视系列纪录片《晋商》(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央视8集,一个是山西台20集)、京剧音乐电视连续剧《哥哥你走西口》、戏曲电视剧《哥哥你走西口》、《民族交响组曲-乔家大院》......

各种“晋商剧“笔会论坛在山西省市县召开,打造晋商剧地方品牌。

首届晋商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弘扬晋商文化,论道今日晋商发展。

两相比较,占“走西口”资源半壁河山的陕西则是在演唱传播方面成绩突出:陕西省市几乎每年都有陕北民歌演唱或赛事;陕西出版了陕西声乐家冯健雪与农民歌手王向荣等一大批声乐音像作品;榆林市今年举办了世界三大民歌大型演唱会,本月还将在西安举办“2007中国原生民歌大赛”......陕北民歌的传播强势,使陕北民歌“信天游”与陕北民歌《走西口》传遍了大江南北,成绩不俗(晋陕冀蒙四省联合举办了一次二人台电视大奖赛,结束后四省区将联手搞一台初步命名为《西口情》的二人台综艺晚会,同时将联手拍摄一部二人台文艺纪实片《走西口》,是四省合作的表现及成果)。

在文学创作方面,“走西口”题材与主题可以说在小说诗歌、散文剧本四领域都有拓展并获丰硕成果 。在小说方面,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走西口》,是作家席满华的一部长篇力作。小说以恢弘的气势和迭宕的故事情节,诠释和谱写了“走西口”这部历史与人文的活话剧。珍珠创作的长篇小说《烽火十万走西口》与三月创作的长篇小说《西口梦》,正在网络连载......在诗歌方面,有香港名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走西口......》一书,是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刘晋夫先生诗歌、歌词、歌曲的遴选合集......

真可谓:唱不完的《走西口》!写不尽的“走西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