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讨伐魏国有赢吗(曹魏宫廷内部纷争不断)
姜维讨伐魏国有赢吗(曹魏宫廷内部纷争不断)回军之后,诸葛恪反而杀戮将士,推脱责任,继而专横跋扈,为所欲为。曹魏的司马昭来攻东吴,被老将丁奉杀败,诸葛恪趁势攻魏,在新城之战中,中了魏军张特的缓兵之计,失败而归。邓艾详细了解了当地地形和蜀军的兵力部署,定下对策,写信给司马望,称不可与姜维交战,只应坚守。同时写书给司马昭,请求援军。待援军到来,三路军马齐攻姜维,姜维必败。接下来,邓艾假装答应姜维会战,却闭寨不出、并不应战。姜维也料到邓艾必然另有图谋。此时,传来司马昭在寿春击败诸葛诞、即将率军来救长城的军情战报。姜维大惊,此次伐魏又无胜算,只得撤军。公元252年,吴主孙权病逝,将皇位传给孙亮,孙亮年幼,朝政大权和军权都落在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手中。
公元258年(蜀汉景耀元年),姜维闻知淮南诸葛诞起兵讨伐司马昭,东吴孙綝起兵相助诸葛诞。司马昭不得不胁迫曹髦、太后一起率兵,前往淮南平叛,洛阳、长安空虚。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上表刘禅,开始他的第五次进伐中原。
这次他的进军路线是走骆谷、越过沈岭,攻下长城,然后取秦川,进伐中原。
长城的驻守将军是司马望,司马昭的族兄,他的粮草很多,兵将却很少。与姜维大军交手,第一回合就损失两员大将,大败回城。姜维率兵攻城,眼看长城即将陷落,城内军民皆“嚎啕痛哭、声闻四野”。
正在危急时刻,邓艾率军赶到,邓艾之子邓忠与姜维交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负。两军较量一番,邓艾暂缓了姜维攻城的步伐。
邓艾详细了解了当地地形和蜀军的兵力部署,定下对策,写信给司马望,称不可与姜维交战,只应坚守。同时写书给司马昭,请求援军。待援军到来,三路军马齐攻姜维,姜维必败。
接下来,邓艾假装答应姜维会战,却闭寨不出、并不应战。姜维也料到邓艾必然另有图谋。此时,传来司马昭在寿春击败诸葛诞、即将率军来救长城的军情战报。姜维大惊,此次伐魏又无胜算,只得撤军。
公元252年,吴主孙权病逝,将皇位传给孙亮,孙亮年幼,朝政大权和军权都落在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手中。
曹魏的司马昭来攻东吴,被老将丁奉杀败,诸葛恪趁势攻魏,在新城之战中,中了魏军张特的缓兵之计,失败而归。
回军之后,诸葛恪反而杀戮将士,推脱责任,继而专横跋扈,为所欲为。
诸葛恪大权独揽,最终却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来源/94年《三国演义》截图
皇族孙峻设计除掉诸葛恪,将权力夺在自己手中。他死后,将大权交给了弟弟孙綝。
渐渐地,孙綝成了当初的诸葛恪,他也独揽朝政,甚至在258年将孙亮废掉,另立孙休为帝。
这样还不行,他还调配禁军、全副武装,想要谋朝篡位、自己做皇帝。危急时刻,孙休起用老将丁奉、将军魏邈、武卫士施朔、大臣张布,精心谋划,以在宫中举行宴会为名,将孙綝骗到宫中,将其拿下,然后将其与其党羽全部诛杀。
孙綝成为下一个权臣,也步了诸葛恪的后尘。来源/94年《三国演义》截图
孙休诛杀大权独揽的佞臣,是三国时代中为数不多的、傀儡皇帝诛杀权臣成功的例子。皇帝一旦失去权力,往往只能任由权臣摆布,反抗不成,反而招来大祸,如:汉献帝欲除曹操,反而连累伏皇后被绞杀,自己也落了个被废的下场;曹芳想杀司马师,事不成,同样,自己的皇后被杀,自己也被废掉;更不用提后来的曹髦,想反抗司马昭,事不成,自己更是被当场刺死。
公元258年(蜀汉景耀元年),姜维发起大军二十万,从成都来到汉中,再次出兵伐魏。
这次姜维选择在祁山发起进攻,魏将邓艾料到姜维可能向祁山进军,事先在祁山脚下扎下九座营寨,并在地底下挖了地道,准备偷袭蜀军。
邓艾深谋远虑,提前挖下地道,准备偷袭蜀军。来源/94年《三国演义》截图
姜维率军来到祁山,左营正驻扎在邓艾挖好的地道口上方。这天晚上,邓艾派五百军士从地道潜入蜀军营寨,同时派遣邓忠、师纂各率一万兵,攻击蜀军左营。
蜀军左营将领王含、蒋斌当夜因刚刚下寨,警惕性较高,军士均未卸甲,听闻营中大乱,同时营外传来魏军喊杀声,当即上马迎战,但是被人偷袭,仍然比较慌乱。
姜维见左寨被袭,迅速判断形势,知道有敌军内外夹攻,当即命令右寨、中军不许慌乱,如有敌军前来,只用弓箭射住,令其不能近前。这样,左寨王含、蒋斌只需对付潜入营中的五百敌军即可。
很快,偷袭的魏军被击退,蜀军并未损失多少人马。邓艾不禁感叹:“姜维兵在夜而不惊,将闻变而不乱,真将才也!”
闻变而不乱,姜维真乃将才。来源/94年《三国演义》截图
接下来,姜维与邓艾正式对垒,两人先是斗阵,邓艾不如姜维阵法精妙,被姜维困在长蛇卷地阵中,幸由司马望救出。自己的祁山九寨却被姜维夺去。
第二日,邓艾心生一计,令司马望与姜维在正面战场斗阵,自己引兵去攻姜维营寨后方,却被姜维识破。廖化、张翼领军截住邓艾,邓艾被困,“身被四箭”,险些战死,奋力拼杀,才突围而出。
邓艾与司马望收拾败军,商议对策。决定派人赶往成都,送重金给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求其进谗言于刘禅,言姜维对蜀汉有怨言,不久即将投降魏国。
刘禅听信谗言,下诏将姜维召回,令姜维的“六伐中原”又功亏一篑。
姜维第六次伐魏,势头最好,却被刘禅召回。来源/94年《三国演义》截图
公元260年(魏甘露五年),皇帝曹髦与司马昭的矛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曹髦写了一首《潜龙诗》。
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
司马昭闻之大怒,认为曹髦将他比为“鳅鳝”,自己不满足于做傀儡皇帝,早晚必然要对付自己。于是要求曹髦封自己为晋公、加九锡,来试探曹髦。
曹髦听了司马昭的要求,沉默不语,在司马昭的逼迫下,不得不答应,司马昭冷笑而去。
曹髦回到宫中,再也忍受不了司马昭的欺辱,觉得再不行动,必然会被其废黜。于是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商议除掉司马昭。只有王经劝说曹髦,此时皇帝力量弱小,反抗司马昭只能自取灭亡,应从长计议。王沈、王业转身就向司马昭告密去了。
世态炎凉,哪有公道可言?来源/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截图
曹髦集合“殿中宿卫苍头官僮三百余人”,就是一些打更的、打杂的、仆人家丁等,自己与护卫焦伯领着,大喊着杀向司马昭府邸。
这简直是开玩笑,他们连司马昭的面都没见着,曹髦自己、焦伯就被司马昭的一个小小将领成济所杀。
司马昭赶到,装模作样地大哭曹髦,将成济全家斩首,堵塞众人之口。
司马昭哭曹髦——典型的“猫哭耗子”。来源/94年《三国演义》截图
虽然弑君,司马昭仍然不肯当皇上,他还想要一个好名声,他只做周公,想将帝位留给自己的儿子。他扶立曹操的孙子曹奂为帝,改元景元元年,大权当然还在自己手中,也终于被封为晋公,加九锡。这在古代,意味着可以与皇帝平起平坐了。
曹髦由司马师扶立,在位七年,最后惨死在司马昭手中。
参考资料:
罗贯中 著,《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