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鲅鱼圈温泉小镇(风情小镇辽宁省大营镇)
辽宁鲅鱼圈温泉小镇(风情小镇辽宁省大营镇)主峰歇马山海拔707.1米,山体上有大面积的花岗岩体裸露,与满山的树木辉映,彰显山体的魅力壮观,极具阳刚之美。歇马山地势缓急相间,不但有亘古的奇石、广袤的草坪,更有那丝带般绵长抒情的奔流飞瀑。这里沟谷幽深,层峦叠嶂,奇峰竞秀,有靴子沟、迟沟、太阳沟、头道沟、二道沟、大弯沟、小弯沟、西岔沟、大洼沟九条纵向幽深的沟谷,其中大弯沟最长,长约13公里,无数眼泉水在沟沟谷谷之中喷涌而出,峰回路转,跌落而下,几成深潭,构成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的一大独特景观。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银色巨石点缀其间,像是碧绿草毯上溅出的银色浪花,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浑然一体的山水画。银石飞瀑。银石滩有如世外桃源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属长白山系千山余脉,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由歇马山、锯齿牙、花房尖、固石砬、大靴王、小靴王、老古城、火神庙、老雕窝等九座山峰组成。
山,因水而奇秀;水,因山而柔美。这是飞瀑流泉的水世界,这是花香鸟语的温柔乡;如此悠闲恬静的乡野气息,如此美妙的世外桃源,庄河大营镇,飘逸浪漫山水情!
飞瀑流泉。
青山翠拥,碧水环绕,银石铺地,飞瀑涧涌,这里是坐落在辽东半岛南端,距大连约200公里、庄河北25公里的大营镇歇马山下的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
银石滩,顾名思义,由遍布山峦、形态各异的银石得名。据地质专家考证,远古时代,频繁的地壳运动引发歇马山山体崩裂,完整的花岗岩山体被震裂滑坡,形成满山的白色巨石,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人形石、棒槌石、卧马石、仙人石、神仙石、神龟石,造型活灵活现,令人啧啧称奇。
银石飞瀑。
银石滩有如世外桃源
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属长白山系千山余脉,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由歇马山、锯齿牙、花房尖、固石砬、大靴王、小靴王、老古城、火神庙、老雕窝等九座山峰组成。
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银色巨石点缀其间,像是碧绿草毯上溅出的银色浪花,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浑然一体的山水画。
主峰歇马山海拔707.1米,山体上有大面积的花岗岩体裸露,与满山的树木辉映,彰显山体的魅力壮观,极具阳刚之美。歇马山地势缓急相间,不但有亘古的奇石、广袤的草坪,更有那丝带般绵长抒情的奔流飞瀑。这里沟谷幽深,层峦叠嶂,奇峰竞秀,有靴子沟、迟沟、太阳沟、头道沟、二道沟、大弯沟、小弯沟、西岔沟、大洼沟九条纵向幽深的沟谷,其中大弯沟最长,长约13公里,无数眼泉水在沟沟谷谷之中喷涌而出,峰回路转,跌落而下,几成深潭,构成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的一大独特景观。
世外桃源歇马山。
大营镇文化站站长孙福青介绍说,庄河地区有两座名山,一是步云山,二是歇马山,步云山长满奇花异草,但山上无水,水在地下流;而歇马山则是满山清泉,游客上山,沿奔流涧泉溯流而上即可。
爬歇马山,不需带水、水果、防暑用具,环山绕岭的泉水清冽可口;山里红、桑葚等野果随处可见,摘一把送入口中,牙缝里都渗出一股甜香;逆山间溪流而上,但见水势宛转,或成瀑布若扇面倾下,或偎依山石淙淙流淌,那吸纳天地精华的山间泉水滑过脚面,一缕令人遍体舒展的凉意会于全身瞬间扩散……水,是流动的静;风,是飘动的香,当您躺在宽大的石棚上拥水击浪、抚水而歌时,世俗的忧烦将一扫而空,流溢心田的是荣辱俱忘、天人合一的自然畅想。
歇马山的神奇藏兵洞
歇马山半山腰的幽深林木中,有一个神秘的山洞,当地人称其为“藏兵洞”。
这个藏兵洞从外表看,不过是几块巨大山石垒起的天然石棚,巨石彼此挤压,仅有一两处勉强能容纳半个身位的罅隙,石缝里的孔洞究竟通向何处谁也说不清楚。藏兵洞被茂密的林木包围,盘根错节的爬山虎为巨石织出鲜绿的外衣,藏兵洞外侧流过一条山溪,不知名的野花星星点点地点缀在溪水旁,花香鸟语、别有洞天。
歇马山庄里的笑声。
孙福青说,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巡游辽东,曾在藏兵洞一带驻扎过兵将,藏兵洞的名号由此而来。1962年,彭德怀、贺龙、聂荣臻元帅曾登上歇马山考察,这个藏兵洞也是定点参观地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人王宝绪目睹家乡父老乡亲惨遭日军蹂躏的凄惨现实,与刘同先、吴兰亭、曹镇等人揭竿而起,与日军英勇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从1938到1949年,王宝绪的部队一直活动在藏兵洞附近。可惜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宝绪自立为王,晚节不保,最终被擒处决,他的传奇人生自此画上了一个令人叹息的黑色句号。
过去说绿林好汉,常讲“占山为王”,但这座山如何选择却是大有说道的。既要有隐蔽性,地势险要可攻可守,又要据山水形胜,无断水断炊之忧,按这一严格的选择标准,华夏大地虽然山脉纵横,但作为屯兵据守的山岭却并不多见。记者曾在安徽天柱山主峰见过一个类似大营镇藏兵洞的洞穴,那个洞穴深不见底,南宋末年,当地土豪刘源率十万义兵在天柱山抗元,前后坚持了18年。
双泉寺喜禅和尚经历传奇
大营镇有个双泉寺,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尚存的一块刻有年号的残碑可以为证。双泉寺历年几经修缮,1998年,现任住持悟利辛苦化缘集资,将古老的寺院进行扩建,重建的大雄宝殿巍然矗立,佛堂金碧辉煌、宏大气派。记者来到双泉寺时,庭院内洁白的天女木兰正饱满绽放,四周环境清幽,似乎只有鸟雀的掸翅、树叶的飘落,才能轻轻拨动这里有如深林古潭般的宁静。每年的正月初八、四月十八,是当地百姓到双泉寺逛庙会的日子,只有那时,这块清静之地才能迎来久违的热闹。
双泉寺历届僧侣中,最著名的当属喜禅(也称昌庆)大和尚。他为人正直,为人处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据悉庄河市市志记载,喜禅生于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81年),祖籍山东省广饶县。1890年,喜禅的家乡遭受水患,为生计全家迁到庄河市石山乡鲍码村落脚,14岁那年因家境困窘当了和尚。
喜禅天生聪颖、涉猎广泛,对书画、乐器、拳法都是十分爱好,多才多艺,16岁便开始画竹。他游历了南方几个省的竹乡,在湖北省黄冈的竹林中搭草棚生活了整整一年。他仔细观察竹子在四季里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形态,一边观察一边写生,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长期写生途中时碰到无钱吃、住的难题,喜禅就试作竹画请店家代售,竟然十分抢手,来店中索买竹画的人络绎不绝。喜禅回山东老家继续作画,声名鹊起,从此他以卖字画为生,成为半职业的僧侣书画家。
喜禅和尚一生画竹两万多幅,在辽、吉、鲁地区广泛流传,并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双泉寺内目前仅珍藏一幅。喜禅的书法十分精妙,擅长右手握笔管,字迹秀丽飞逸,笔力厚重、豪迈,有人称之为“狂草家”。他的单管吹奏也很有名气,是受佛教音乐熏陶所致。
喜禅为人豪爽仗义,日伪统治时期,喜禅利用日伪官吏都想索取书画的心理,借机解救受困的平民百姓与抗日志士。1933年,庄河伪青堆子警察署欲杀害两名加入救国军的农民,正巧警察署的日本指导官提出要喜禅的字画,喜禅答应作画并委婉提出保释两个农民的要求。警察署给了他面子,释放了两个农民。
农民姚振英之子加入抗日便衣队,警察署将其父子一并抓获关押在瓦房店,姚振英之女救父心切,来到双泉寺跪在地上向喜禅求救,喜禅答应了姚家人的请求,立即动身步行赶到瓦房店,为日伪官员画竹30多天,最终保出了姚振英。1953年,喜禅病逝于双泉寺,享年72岁。喜禅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和集僧侣、艺术家、平民于一身的形象,为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营镇人闻名的生意经
在庄河地区,大营镇人善于经商是远近闻名的。
在改革开放的探索征途中,大营镇人摸索出这样一条真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但如何打创自己的产业链条却是一个艰深的课题。大营镇人脑子很活,借助同乡会,烘托乡土情,与大连造船厂取得联系,彼此建立了信任关系,造船厂的下游产业配置逐渐被大营镇人获取。
最开始,大营镇人介入造船行业不过是打零工,在农闲期外出赚个生活费,到后来逐次升级,开始进入设计、策划等高端领域,过去月收入两、三千都感觉了不得,如今拿个八、九千也稀松平常。
大营镇人做生意脑筋灵,但花钱的理念依旧传统。无论在外赚多少钱,基本都邮回家里,一个普通的山区乡镇,居民储蓄高达上亿元,在经济还不算发达的庄河地区,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蓝莓种植基地。
随着“三点一线”旅游经济雏形的形成,大营镇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发展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全力关注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的温泉项目,积极打造“画里乡村”,利用山水宜人的优美景色,广招书画界艺术家来大营镇施展才华,扩大对外影响力。同时,大力发展独具大营特色的乡村游、农家游,大营盛产优质苹果、桃,又有庄河市最大的蓝莓、树莓种植基地,有被誉为纯天然绿色食品的山养大骨鸡和大山菜,大营镇依托资源优势,发展集摘果、垂钓、品农家特色菜于一身欢乐农家游,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不仅要让游客有的吃、有的玩,还要有的拿、有的带。
大营镇人常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没有赚不到的钱,没有吃不起的苦,只要肯钻研付血汗,日子就会一天比一天甜!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