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志愿活动(做了抑郁症自杀干预志愿者后)
抑郁症志愿活动(做了抑郁症自杀干预志愿者后)入职之前,超哥只是把抑郁症当作是一个听上去「很难过」,在现实中很常见的的疾病。毕竟在当代社会,谁还没有个抑郁的时候?抑郁并不等于抑郁症。而当得知自己的好友小七被北京安定医院确诊为中度抑郁,并为此辞了工作,暴瘦20斤后, 超哥才意识到,抑郁症离自己并不远。为了了解更多抑郁症相关的知识,帮助朋友走出「抑郁症」的阴影,超哥来到了拥有2.8万名抑郁患者,并与各大公益组织合作,成功参与过多次线上自杀干预行动的抑郁症研究所,入职成为该公司实习生兼抑郁症自杀干预线上志愿者,花了5天时间,跟访了多位工作人员,为你带来这篇————抑郁症救援志愿者揭秘。抑郁症自杀干预志愿者第一课
在网上搜索「如何自杀」,首页第一条,会弹出全国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电话。
这条热线由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建立,从2002年成立到2017年9月,15年间,约有30万个电话打入,热线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对有自杀倾向的人进行危机干预,降低自杀。
自杀是目前中国人口死亡的第五大原因,也是15-34岁的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因抑郁症自杀占比最大。
据2017年WHO发布的精神疾病报告显示,中国的抑郁症发病率达到了4.2%,差不多每20人中就有1人患有抑郁症。由于人口众多,中国抑郁症患者数量在5400万人左右。
而当得知自己的好友小七被北京安定医院确诊为中度抑郁,并为此辞了工作,暴瘦20斤后, 超哥才意识到,抑郁症离自己并不远。
为了了解更多抑郁症相关的知识,帮助朋友走出「抑郁症」的阴影,超哥来到了拥有2.8万名抑郁患者,并与各大公益组织合作,成功参与过多次线上自杀干预行动的抑郁症研究所,入职成为该公司实习生兼抑郁症自杀干预线上志愿者,花了5天时间,跟访了多位工作人员,为你带来这篇————抑郁症救援志愿者揭秘。
抑郁症自杀干预志愿者第一课
抑郁并不等于抑郁症。
入职之前,超哥只是把抑郁症当作是一个听上去「很难过」,在现实中很常见的的疾病。毕竟在当代社会,谁还没有个抑郁的时候?
结果入职当天,立即被身边的同事进行了一次再教育,「抑郁是人们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一些不顺的事情所产生的不良情绪;而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会产生失眠、食欲下降、心里恐惧等症状,能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需要治疗才能恢复健康。」
抑郁研究所共有8位同事,包括心理学硕士毕业生,前互联网大厂员工和前抑郁症患者,朝十晚七的上班时间与普通的互联网公司并没多大区别。只是「互联网 抑郁症」这个组合,让他们的工作看起来有些「不同」。
抑郁研究所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和专属抑郁患者的社群,提供抑郁测试、药物指南、康复课程等抑郁症解决方案,希望帮助患者走出抑郁症的阴影。
其中最热闹,也最为重要的就是抑郁患者社群的运营,作为实习生的超哥,日常工作包括:
1、定期分享抑郁症相关文章,为患者进行科普。
2、对异常对话的实时监控,如,患者之间的约死行为。
3、突发情况的预警,如,一旦出现自杀倾向言论,或自残照片,及时向上汇报。
4、收集整理抑郁研究所公众号的后台留言,问卷。
而身边的同事们多数都作为线上自杀干预志愿者与树洞救援团(一个从事自杀干预的公益组织)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根据树洞救援团编写的《网络自杀救援指导性建议》,自杀风险被分为11个等级。
一般情况下,患者群中出现自杀言论,同事都会对其自杀风险进行分级,处于0-8级状态下的患者,通常都会在群内病友以及抑郁症研究所所长任有病的劝阻下放弃自杀。
而遇到9级以上极端情况,同事便会委托树洞救援团,由其团队借助网络分析,寻找患者的家人和朋友或者是当地民警,阻止患者的自杀行为。
因为事关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本次体验,超哥只是作为经验丰富,参加过多次救援的同事老吴的助手,开展为期5天的实习工作。
被当做树洞的志愿者
有些话,只想和树洞讲。
抑郁症研究所公众号的用户,通常会将它当作可供自己倾诉的线上「树洞」。而「树洞」背后的工作人员,每天都需要集中面对大量的负面信息。
截止目前,抑郁症研究所已建有城市地区群、留学生抑郁群、产后抑郁群、药物交流、休学交流群等,基本每周都会建一个新群,用来接纳不断涌入的抑郁症患者。群里每天都会产生上千条群消息,光是挨个群查看聊天记录,就要耗费大量的精力。
被同事老吴拉进患者群的第一天,超哥便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在群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群内会收到怎样内容,可能是一条长达60秒的哭泣语音,一则长达500多字的文字倾诉,又或者是一段坐在天台墙沿晃动双腿意欲轻生的短视频。
耐心听取对方倾诉的内容之后,你会发现每个人得抑郁症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的人是因为欠了信用卡还不上;有的人是因为老婆出轨;还有的人是大学网恋遇到人渣被劈腿;但好在,他们还愿意找人倾诉,没有出现自残等过激行为。
而当超哥在群聊里看到一张割腕照片时,就再也坐不住了,赶忙叫来了同事老吴。
照片里,患者用刀在手臂上划出一道道细密的伤口,伤口的数量在30道左右,超哥看到照片第一眼便是一片猩红。随着照片一同发出的,是一句「活着好难」的人生感叹。
老吴一边让超哥先坐下,一边开始对其进行沟通,从聊天过程得知,对方是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小时候被母亲家暴,从小都没有感受过爱。大学被孤立,毕业工作后压力太大,经常替上司背锅,想换工作家人却不支持,觉得没人理解自己,关心自己,不如死了算了。
在听完对方的倾诉之后,老吴并没有像超哥意料之中的去鼓励安慰那位患者,只是静静的听着,然后发出一个:「嗯,你继续说,我在听,先别割自己,慢慢来,不着急。」不时地回复一个表情或者只是对之前的内容的一个小问题。
过了一会,老吴就患者遇到的几个很糟糕的事情逐个去给出一些旁观者的思路,像是「每周花两分钟记录一段积极的经历」,「整理自己过往作品,闲时更新自己的简历并浏览一些招聘机会」,「试着多向信任的人聊自己的一些状况获取更多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而不只是一些空洞的安慰。
「好的我知道了,谢谢你,过段时间我会去试试你说的方法。」当患者发出这段文字,这次突发事件便算是暂告一段落。之后,老吴便将这位患者列入回访名单,以免其再次出现轻生情况。
同时,老吴也告诉超哥,作为非专业人员,在遇到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时要清楚一点:患者需要的不是空洞的加油,而是倾听和适当的解决方案,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去解决,那么至少做好一个倾听者,因为倾听本身就是在干预他们的自杀自残行为。
与患者群同样活跃的,是微信公众号后台的用户。平均每天后台都会收到 720多条留言消息,晚上10点到第二天凌晨2点之间,是用户留言的高峰时段,留言的内容同样令人触目惊心。
「再见了,这个世界。」,「太难了,我不想活了。」,「这个假期结束后,我要去跳楼。」,「我想死,死了就能一了百了。」......
图片来源:东方IC
后来,老吴告诉我,几乎每天都会有患者用自残或者直播自杀的方式发出求救信号。在巅峰状态下,他能同时处理30个对话,但面对720多条后台消息,仍然是杯水车薪。
时间不等人,处于重度抑郁的患者也不会等你。很多患者会在发送消息几分钟后取消关注,而微信后台也规定,用户超过两天未与后台互动,便无法再向对方发送消息,五天之后,用户发来的消息就无法查看。
当你本着能帮一个是一个的心态去进行对话时,面对不断涌入的消息留言,压力也会随之而来。
开展救援的过程,需要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超大条的神经,但多数人不具备这样的心理素质。因而在高峰时期,抑郁研究所一个月曾出走过6个实习生。
多数应试者在工作之后出现明显的心理落差:一部分人会对自己心理承受能力预期过高,结果因实习期无法承受每天见到的负能量而选择离开。另一部分则是对自己的工作能力的预期过高,本想帮助更多抑郁症患者,结果发现谁也帮不了的时候,会觉得特别的挫败。
然而,更多时候,挫败感来自身边人对抑郁症患者的漠视以及社会的偏见。
遭受偏见的抑郁症患者
「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报警。」
发现抑郁症或者有自杀倾向时,报警对于志愿者来说是最优选择——直接,快捷,高效,无论多晚,民警都会立即出勤。但报警这一方式,对于患者家属来说,是最不愿接受的。对于他们来说,当警车开进自家小区,笛声一响,平静的生活也随之被打破。
图片来自:东方IC
在一次同城救援的行动中,老吴在后台消息里看到了一位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的留言——
-「今天去医院看病,开药,结果一回到家,药就被我妈收起来不让吃」
-「我也想早点治好这个病,但不吃药怎么治啊?」
-「为什么连最亲的人都不能理解自己?」
-「人生真的好难,还是死了干脆」
-「房间里还有把刀,不如今天就用它来了结自己吧」
......
在劝解失败后,老吴尝试在患者群里搜索这位患者的相关信息,结果却一无所获。
好在,患者在实施自杀前,留下的自家的住址——「如果你们真的想帮我的话,就等我死了,到XXXXX为我收尸」。
时间紧迫,老吴选择了报警,将该患者的住址告诉给民警,并亲自前往现场。
民警敲开房门的时候,患者母亲还一脸疑惑,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毫不知情。
-「你们是谁?来我家干嘛?」
-「我们接到报警,您女儿可能正在尝试自杀」
-「不可能,她今天早就回房睡觉了。」
-「人命关天,要不我们先到你女儿房间看看吧。」
在民警和老吴的劝解下,患者母亲来到女儿房间,结果发现房门被反锁且敲门之后无人回应,预感到事情不妙,患者母亲赶忙拿来备用钥匙打开房门。
房门被打开后,患者母亲发现床头有一滩血迹,还有一把被丢落在一边,用来割腕的水果刀,一瞬间慌了神。
见情况紧急,民警立刻叫了救护车,将患者送往医院急救,人被救了回来,但如果想让患者从抑郁症的阴影中走出,还需要家人更多的理解和陪伴。
然而,在部分父母眼中,孩子得了抑郁症,只不过是因为性格太软弱,一时不开心,只要多出去走走,学着坚强一点,一切都会解决的。
但如果孩子患了抑郁症这件事情被外人知道,以后就「嫁不出去」,在社会上也「混不下去」,因此也异常排斥去医院诊断,吃药等治疗方式。
当抑郁症患者出现心境低落、自罪自责、意志消沉、自杀想法等情况时,作为患者家属,可以说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但大多数人没有相应的经验,不懂如何正确帮助罹患抑郁症的亲友,只是一味地让对方加油,漠视亲人的抑郁情绪,甚至对患者进行冷嘲热讽——「有什么好抑郁的,世界上比你惨的人多了去了」,「这么大人还要耍小孩子脾气,哭给谁看」,「你就是太闲,整天瞎想」。
言语有声,伤人于无形,自杀行动被阻止之后,生活仍要继续,与患者同样需要治疗的,是社会的偏见和漠视。
另外一次救援行动就发生在老吴自家小区,刚准备出门上班的他,就被驶入小区的消防车和警车吸引住了目光。
抬头一看,对面楼上,一个女生坐在四楼的空调机上,准备跳楼轻生。见情况紧急,老吴也顾不得上班迟到,飞奔到现场查看状况,来到楼下时救生气垫已经铺开,民警也尝试和女孩进行对话交流。
在与女孩的对话过程中,民警得知女孩轻生与失恋被甩有关,就让室友把女孩的前男友找来。
结果对方来到现场的第一句就是,「警察同志,要是我没劝住她,这事跟我没关系吧?她是重度抑郁症,我怕她发病伤到我,所以才分手的。」
与这句话同样让人感到寒心的,是听见这句话时,周边人的反应,「原来是精神病疯子啊,怪不得要闹自杀。」
盲目地将抑郁症等同于精神病,疯子,是普通人对抑郁症的固有偏见。
从大的范畴来看,抑郁症是属于精神疾病,而大众眼中的精神病一般指打人骂人的精神分裂症。同样位列精神疾病的常见病症还有强迫症、多动症、焦虑症等。
很少人会将强迫症和精神病联系在一起,但很多人会把抑郁症当作会伤人的疯子。正是因为这些固有偏见的存在,很多抑郁症患者不想和别人说起自己的病情,怕被别人当成异类,疯子。
久而久之,抑郁症患者没法倾诉的话,成了压在心里的一块石头,让抑郁症患者感到「喘不过气来」,甚至选择了自杀这一极端解决方式。
而当身边出现抑郁症患者,一个合格的家属/好友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对抑郁症的正确认识,明白抑郁症并不可怕。
2、鼓励患者咨询医生,自身有疑问也要跟医生沟通。
3、在执行治疗方案期间,督促患者坚持治疗。
4、帮助患者理解医生治疗方案的用意,并把患者的情况客观反馈给医生。
其实,抑郁症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感冒,谁都有可能会得。在专业方法治疗下,同样可以被治愈,恢复到健康的生活状态。
抑郁症救援志愿者症候群
在超哥来到抑郁症研究所的前两周,身边的同事刚做完半年度述职汇报,纷纷表示,「来了抑郁研究所,我变抑郁/得暴躁/易激惹,很明显没有从前快乐了。」
每天面对的负面消息,刺激着不同人的神经,在撰写因家暴致郁的抑郁症文章时,搜集相关素材的同事就经常「拍案而起」,痛骂施暴者。
而在接触多了负能量之后,即使本能地去回避,抑郁症患者自残自杀的行为也会深入到潜意识。公司的前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研究所所长任有病,就在看到大量患者割腕照片后,在夜里梦到了自己割腕自杀的画面。
自杀救援工作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对负面情绪的消化。常人能想到的娱乐项目,似乎也无法治愈他们的不开心。
这之前,抑郁研究所所长常带大家一起去看脱口秀,但尴尬的是,全程下来,所有人都笑不出来。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老吴描述道,「脱口秀演员在台上进行表演,而我们坐在台下不仅没有笑出来,还发现表演其中几个人本身也是抑郁症患者时,甚至想上台拥抱强颜欢笑的他,说一句,『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图片来源:东方IC
即使是在团建看脱口秀这样的场合,仍会有人拿起手机,不停查看群里和后台的消息,生怕错过任何一条重要信息。
用户所发出每一条消息,都是在向屏幕另一端的人发出求救信号。你永远不知道今天能帮到几个人,又有几个人会选择在今天离开。
然而,最不希望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某天,一名抑郁症患者的家属 ,通过公众号后台,进入家属群,添加了抑郁症研究所所长任有病的微信,对话一开始,便是一个坏消息——这位家属的弟弟已于昨天自杀去世,自杀之前,他曾往抑郁症研究所的后台发送过消息,但未立即得到回复。
图片来源:东方IC
得知这件事情,大家心里都不禁「咯噔」了一下,然而在对话过程中,对方并没有任何责怪的意思。了解过抑郁症相关知识之后的她,希望能够参加抑郁症相关的志愿活动,帮助更多像她弟弟这样的抑郁症患者。
现如今,这位家属,经常活跃在抑郁症救援群中,安慰疏导抑郁症患者们,成为了抑郁症研究所的「编外成员。」
这或许是在从事抑郁工作中最暖心的瞬间,一开始,你想帮助所有人,接着你发现能帮到的只有部分人。好在后来,你会发现越来越多人加入到了自杀干预的志愿队伍中来。
多数患者加群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帮助,找到共鸣。当你耐心开导一位抑郁症患者,为他科普抑郁症相关知识后,在下个患者出现后,他便会积极主动地安慰对方,劝阻对方打消自杀的念头,就像传递火炬,不同的人相互接力,将生存的火光一直传递下去。
在患者群里,你会发现生命是如此脆弱,最熟悉的人可能带给你最大的伤害,然而陌生人的话语,却能给你带来最多的温暖。
好在,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国在2012年的自杀人数约12万人,自杀率为7.8/10万。相较于2000年的19.4/10万,中国的自杀率已经下降了60%。
与此同时,相关的配套立法措施也在逐步建立。2012年,中国通过了第一部《精神卫生法》,要求增加医疗设施和医务人员,提高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认识;2016年,国务院颁布政策文件,要求加强对抑郁症的精神筛查。
消除社会对抑郁症的偏见仍任重道远,好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在实习结束之后,超哥问了老吴一个非常矫情的问题:「你觉得在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什么?」
「是某一天,有个患者管我叫氟西汀的时候。」
「氟西汀是什么?」
「抗抑郁药。」
来源 | 超人测评(ID:chaoren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