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让我的颅内高潮一波接着一波(简直让我的颅内高潮一波接着一波)
简直让我的颅内高潮一波接着一波(简直让我的颅内高潮一波接着一波)故事线大概如下——极简版本:一个超级自恋的人草了自己又生了自己又杀了自己。让我们在编剧编织的大量人物关系和架构设置里,来体验一次又一次的颅内高潮吧!1、《后窗》比起《恐怖游轮》bug颇多的死循环设计,《前目的地》中的莫比乌斯环简直吊到爆!
悬疑片与惊悚片、恐怖片很大一点不同就是,悬念点的设置,是否以高度焦虑和紧张感为重。
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你是因为感官受刺激而鸡冻,还是在事后慢慢升起了一股细思极恐。
当然,相当多数量的电影,都融合了以上三种类型片的元素,很难完全区分。
所谓烧脑,其实只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
让我们在编剧编织的大量人物关系和架构设置里,来体验一次又一次的颅内高潮吧!
1、《后窗》
比起《恐怖游轮》bug颇多的死循环设计,《前目的地》中的莫比乌斯环简直吊到爆!
极简版本:一个超级自恋的人草了自己又生了自己又杀了自己。
故事线大概如下——
1、一个特工的最后一个任务:1992年的人带着1970年的自己,穿越到1963年,让1963年的自己怀孕,诞生下1945年的自己,完成自己的出生。
2、一个特工退休后的自我发挥任务:1974年退休后的自己杀死了大案无数的老年自己,完成自己的死亡。
3、一个不受控制的退休特工:杀死老年自己后,特工不断为了阻止事故而自我产生更多爆炸,而有了“炸弹狂人”的称号,1992年特工致力于捉捕蜕变后的特工为目标,经历自己的一生。
可能大家会思考,总有时间机器没有发明的时候,总会有第一个主人公,他是如何进入这个生命轨迹循环的呢?总要有开头的,不是吗?
当主人公发现“炸弹狂人”就是自己,亲手枪杀了他之后,故事结束了吗?还是像他说的那样:你杀了我,就会变成我?
也许这就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是哲学家们千百年来都想不明白的问题。
3、《调音师》
《调音师》的情节由一系列插入闪回的镜头所组成。
电影以影片结尾作为开头,超现实主义的噩梦般场景一开始便能捕获观众的好奇心。
每一个镜头都由一段闪回引导向下一个镜头,直至女舞者出场。
影片在这美轮美奂、扣人心弦的一幕中达到高潮,随后又跌入谷底,最后一幕又在影片开头的噩梦般场景中终止。
这是一部细思极恐却寓意满满的短片。
影片最为人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导演对于影片悬念的设置和恐怖氛围的营造上。
为了增加影片的悬念,导演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方式,将影片的结局提前预设在影片的开头,自始至终将观众的心悬在半空之中。
最高明之处是影片开放式结局的设置。
导演并没有将调音师的生死明确的告知观众,而是留给观众无尽的想象空间,让观众自己去遐想。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仅仅十三分钟的影片里,所反映的信息量确是如此之丰富。微电影,也可以折射出五彩缤纷的大世界。
4、《追随》
诺兰的经典作品有很多,像《致命魔术》、《记忆碎片》等等。
这部好于99%悬疑片,98%的犯罪片的《追随》却很少听人提到,豆瓣9.0。
这是诺兰的第一部长片,黑白片。用短短的70分钟把一个平常的故事讲得十分精彩。
熟悉诺兰的影迷都知道,他善于将故事碎片化。
在《追随》中也是一样,诺兰把不同时间线的相似的场景接在一起,虽然混乱了观众的思维,但是又很顺畅。
观众可以一边看电影,一边把所有的碎片拼接在一起,就好像这个故事是自己讲的。
5、《消失的爱人》
看完电影后,估计喜欢女主的人很少。虽然她高颜值、高学历还高智商。
但她那高傲、偏执、神经质、疯狂到病态的性格却让观众们望而却步,心生寒意,暗自祈祷让这样的疯子离自己的人生远一点。
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结构上前后呼应的手法优雅地把影片结束,令观众得到了一种圆满的感觉,但从故事情节上的发展却让人心寒,又是硬生生地将这个圆满的感觉拉回谷底。
丈夫明知自己枕边人是毒蛇,却如牢笼般不能挣脱,更要在面上苟延欢笑,让自己在虚伪和恐惧中度过余生。
死亡代表了解脱,而活着才是折磨。
这对于吃软饭又找小三的丈夫来说是最好的,比直接离婚或者判处什么样的极刑更加残酷,因为他陷入了婚姻的无期徒刑,真的和结婚誓言一样,“唯有死亡才能让他们分离”。
故事的情节把婚后的生活中点滴无奈与夫妻间的错综复杂关系放大至极致,毕竟是电影远比现实夸张但却并没有脱离实际,这般放大令人深思。
影片中的对话也是相当的富有深度的,整场影片可以说是比价压抑的,为了缓和这样的氛围,人物对话有时会有一些诙谐幽默,这种在悬疑中穿插喜剧的手法十分的有特色,很好的调节气氛,但也没有过火变得夸张,可是黑色喜剧的范的确是出来了。
(本文为电影审片官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