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 心理学(谣言中的心理学之一)
谣言 心理学(谣言中的心理学之一)为什么谣言来源于“欲(需求)”,我们来看一个曾经在中国互联网引起不小轰动的造谣事件您就明白了。那么我们把这个“欲”字换个说法:需求。这个问题有些无聊,谣言当然来自造谣者。如今的网络社会,好事者众,大家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然而深究其因,谣言的来源,或者说谣言被制造出来的动机不过一字:欲!何为欲?人之所需即为欲。任何身体上、心理上的需求都是“欲”。佛家讲“五欲”——财、色、名、食、睡,造谣者从造谣中所要获取的,不过是为满足自己那些能够觉察到的或不能觉察到的欲望而已。你在上期不是说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聊吗?怎么搞出一个“欲 ”字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社交与网络各类信息的冲击下,如果您一天不接触三条以上的谣言,我很怀疑您是不是生活在这个现代社会。
政治的、经济的、时事的、健康养生的、明星八卦的,各种类型的花样翻新的谣言让人无从分辨其真伪。如果说我们现在就是在谣言之中生活也许也不为过。
那么,谣言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个问题有些无聊,谣言当然来自造谣者。如今的网络社会,好事者众,大家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然而深究其因,谣言的来源,或者说谣言被制造出来的动机不过一字:欲!
何为欲?人之所需即为欲。任何身体上、心理上的需求都是“欲”。佛家讲“五欲”——财、色、名、食、睡,造谣者从造谣中所要获取的,不过是为满足自己那些能够觉察到的或不能觉察到的欲望而已。
你在上期不是说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聊吗?怎么搞出一个“欲 ”字来?
那么我们把这个“欲”字换个说法:需求。
为什么谣言来源于“欲(需求)”,我们来看一个曾经在中国互联网引起不小轰动的造谣事件您就明白了。
2016年春,一个名为“想说又说不出口”的女网友在网上发文《有点想分手了……》,看到这个欲说还休的标题,任谁也想点开贴子一看究竟。在这篇贴子中,女网友自述其为“正宗上海人”,长相一般,职业外企HR。爸爸国企退休,妈妈是一名教师,家庭条件还不错。而她的男友来自江西,虽然工作能力强,长相也不错,但没有什么家底。在男友的再三“要求”下(这里的要求是发文者的描述),这位女士同意回男方老家过年。回家的过程,女网友是这么说的:
这位女士在男友家的第一顿饭是这样的:
这顿晚饭已经让这位女士很不满意了,更严重的是晚上睡觉居然没有一个单独的房间,而是和她男友的妹妹一起睡。
所以,她立即做出了决定:分手!回家!
从农村出来的“凤凰男”、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长大的“孔雀女”、颇费周折的回家过程、一桌毫无卖相甚至让人感观不适的饭菜,所有的这些都马上挑动了网友的神经。
“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马上成为了那个春节最为火热的话题之一。讨论者站在孔雀女一边的有之,站在凤凰男一边的亦有之,一时间甚嚣尘上,大家吵得不亦乐乎。
更为魔幻的是,还有一个人出来“碰瓷”,而且他还成功的吸引了网友的关注!
一个新浪微博账号为“风的世界伊不懂”的用户以女网友“想说又说不出口”的男友身份声明,称事情导致这个结果是他“太急”,“太相信爱情的力量”,并表示其父母目前很好,希望网友不再苛责上海女子。
然而,一些媒体还是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找到了疑点,比如女网友发的图片的清晰度不高,有并非自拍而是从网上搜来的嫌疑,其贴子中描述的回上海时间并不足以使她能够回到上海,其用来发贴的帐号系刚刚注册的新号等等。
最终,经过核实,这一事件的真相才浮出水面:自称“上海女孩”的发帖人并非上海人,而是上海周边某省的一位有夫之妇,只是因为和丈夫吵架,发帖宣泄情绪,但并不涉及营销炒作。而其后发帖回应的“江西男友”,只是话题的碰瓷者,与发帖人素不相识。
此事件网络点击量超亿次,成为2016年全国十大假新闻之一,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最终,此事件以《江西都市报》一篇澄清真相的调查报道落下帷幕。这一事件也被称为“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
我们来复盘一下这件事,这是一个典型的网络谣言事件,其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清晰、简单,整个事件由女网友的贴子而起,在网友传播与讨论的过程中,除有一名男子碰瓷外,女网友所描述的事实在传播过程中并未受到扭曲与更改,这使得事件的追溯比较简单。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各方网友也不过是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讨论,对女网友与她所描述的江西男友家的情况也大多限于不同意见下的讨论,人身攻击、地域攻击虽有,但不是讨论的主流。
在事件的结束阶段,也遵守了一个谣言消亡的一般规律,即在有力的证据支撑下的事实战胜了谣言,使事件得以终结。
那么,我们不得不问三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这名女子要虚构事实?。
第二:为什么这位假的“江西男友”要碰瓷?。
第三:为什么广大网友对此事件如此关注?
既然我说谣言起于“欲”,也就是“需求”。那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Need-hierarchy theory)也许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创造需要。
看得出来,造谣女子在需求上与五个层次中的四个有明显的关联性,即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女子在网上发贴,其目的一方面在于宣泄与丈夫吵架的不良情绪,一方面却是在试图获取社会支持。我们无从得知这名女子与丈夫吵架的真正原因,但却可以做一个不一定准确的猜测:她理亏。所以,在网络上,女子更倾向于编造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并且能引起社会关注的事情,以此来获得社会的支持。很可能是在这样的心理下,这名女子编造了前文所述的内容,凤凰男、孔雀女、上海与农村这样的内容不仅抓人眼球,也可以让其在千万网友的激烈讨论中获取支持。不得不注意到的一点是,她在网贴中自称“正宗上海人”,这样一个与其身份不相符的说法,从反面反映了这名网友心中的不安全感,而来自网友的支持可以一定程度上的消解她心中的不安全感。所以,女网友发贴可以满足的需求中,安全需求是第一个。
女网友的发贴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女网友“归属与爱的需求”。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一定要在社会范围内寻找爱与归属感,如果这样的感觉在一个时间段消失了,或者说是这样的感觉变淡了,亦或是当事人感受不到了,那这个人也就有了从其它人群或其它更大的社会重新找这种感觉的动机。我们很多人发朋友圈、发微博,其中的动机也很可能是如此。这位女网友的问题,主要在于不应该采用编造虚假事实这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
女网友的第三个需求:尊重。这位女网友的发贴,自述其是“正宗的上海人”,我们可以看出,她很想在身份认同上满足自己,即便这是一个编造的身份。同时,在她的描述中,满满都是对江西农村的不满,这样的描述,不过是想说明,以自己的“身份”,不应当受这样的苦、遭这样的罪,优越感也是满满的。这样一个与事实不相符的描述,不过是她为了获得尊重的一点小聪明罢了,一个很可能的情况是,这位女士不仅不优越,在现实生活中其更可能是一个内心感受不到优越感的人。
女网友的第四个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己不过百十来字的一个造谣贴子,就把全国网友耍得团团转。这样的事要是我,我也会感受到那种高高在上,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受人瞩目的成就感。在这位女网友那儿,也许这个事件是她这辈子做的最有成就感,最能感受到自身价值的事了。这样的自我实现,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所有的这些需求,都可以缓解女网友与丈夫吵架后自身的焦虑、紧张、抑郁甚至是愤怒的情绪。需求影响了动机,有了动机就有行动,可惜的是,这样的行动可能让她感觉舒服了,但全国网友却为她炸开了锅。
说了女网友,我们再来看一看,那个碰瓷的又是怎么一回事,
此人的行为实在是让人不耻。从动机来看,他也许有什么生意想炒作一番,也许是想博取关注以此来达到什么目的,也许是太无聊纯粹只是想加把火。在他温情的发言后面,是一个小小的“本我”,只顾自己的感受,以自己的意志行事,不顾及别人与社会道德与规则,活得像个小孩。
最后是网友的表现。网友在此事件不管支持哪一方,完全是网友的个人观点,不同的观点碰撞才能引发社会大众的思考,这完全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也有利于大众在讨论中纠正自己的认识与行为。更为可贵的是,在此事件中,女网友所描述的事情在传播中没有被更改、扭曲,这也反映了现今网友的素质之高。所以,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是:为什么广大网友对此事件如此关注、如此热衷于讨论这次事件?
这有三点原因:
第一,好奇心。这是一种根植于我们内心的内驱力,也可以说这是我们的本能,在这种本能力量的趋使下,谁都愿意看看事情的原委与看看大家讨论的观点如何。
第二,答布效应。“答布”被认为是原始社会的公共规范,在这一规范下,有些事情是不能去做的,任何人都应当遵守这样的规范。与“答布”相对应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角色规范”,每一个人都应当按“角色规范”来行事。女网友的这种行为,与一部分人的“角色规范”起了冲突。这就使这一部分人愿意站出来表达这种观点,以此来维护“答布”的神圣性。
第三,信念固着。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依据自己过去所受到的教育,人生经验等形成属于自己的个人信念。这样的信念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因为一些普通的原因就随随便便的发生改变。在此事件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支持凤凰男给出的支持多出于道德原因,支持孔雀女的多出于自己周围发生的事例。讨论的角度虽各有不同,这些发言背后的反应的却是我们的信念。当一件事情的发展与我们的信念发生冲突时,我们的认知在这个时候虽然不一定发生动摇,却很容易发生失调。我们会觉得,这件事“难道不应该这样……这样……吗”,或者是“这个人怎么能够这样做呢”。这样的失调来源于外界对我们固有信念的冲击。这样的认知失调发生后,我们更倾向于采取一些行动来平衡这种失调,使我们的信念得以保持。于是,在此次事件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愿意从自已的信念出发,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我们的认知失调,更可以使我们的信念得以维护。
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
以上是我对这次事件的一个粗浅的心理学分析,是从我个人的认识与经验对谣言来源作的一个心理学解释。之所以选择这个事件,是因为这一事件相对清晰,受到的干扰因素少。我们都知道,谣言也分三六九等,有的谣言一眼就能看穿,有的则十分具有迷惑性;有的是出于经济目的的谣言,有的则是好事者无聊的举动;有的不过是让我们的认识产生一些无关紧要的偏差,有的则会使我们在经济上、身体上、心理上遭受很大的损失。
谣言纷纷,让人无从招架!
有一句话说的好:没有火就没有烟,没有重重疑惑就不会有纷纷谣言。也许,我们内心中的有些东西就是谣言的一部分,谣言不过是我们即便不相信也愿意让自己去相信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