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nature最快撤稿(邢立达团队撤回Nature封面文章)

nature最快撤稿(邢立达团队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当期《自然》杂志封面3月12日,邢立达团队发表的一篇名为“缅甸白垩纪蜂鸟大小的恐龙”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的论文登上了当期《自然》封面。2020年7月22日,四个多月之后,邢立达发微博表示,经论文通讯作者晶梅·奥康纳(Jingmai O Connor)代表所有作者与Nature杂志协商,我们决定从Nature撤回这篇论文。Nature封面文章刊发后遭受到同行质疑

nature最快撤稿(邢立达团队撤回Nature封面文章)(1)

来源:学术那些事儿

2020年3月11日,中国地质大学邢立达及其合作者在 Nature 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缅甸白垩纪蜂鸟大小的恐龙》封面论文,报道了在琥珀中发现的“世界最小恐龙”,该研究成果很快被广泛报道,并引起了较大关注。

nature最快撤稿(邢立达团队撤回Nature封面文章)(2)

邢立达

但文章刊出仅24小时后,国内便有多位学术同行联合发表了质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龙”,也许是史上最大乌龙》,认为论文将琥珀中发现的新属新种——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断定为“最小恐龙”证据不足,它很可能属于某种蜥蜴。

2020年7月22日,四个多月之后,邢立达发微博表示,经论文通讯作者晶梅·奥康纳(Jingmai O Connor)代表所有作者与Nature杂志协商,我们决定从Nature撤回这篇论文。

Nature封面文章刊发后

遭受到同行质疑

3月12日,邢立达团队发表的一篇名为“缅甸白垩纪蜂鸟大小的恐龙”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的论文登上了当期《自然》封面。

nature最快撤稿(邢立达团队撤回Nature封面文章)(3)

当期《自然》杂志封面

邢立达等人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件不到2厘米的头骨,并将该头骨鉴定为鸟类,而且是一个全新的物种,他们将这个新物种命名为“眼齿鸟”(Oculudentavis)。因为鸟类是由恐龙的一个支系演化而来,所以广义的恐龙包括鸟类。

但文章刊出仅24小时后,国内便有多位学术同行联合发表了质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龙”,也许是史上最大乌龙》,认为论文将琥珀中发现的新属新种——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断定为“最小恐龙”证据不足,它很可能属于某种蜥蜴。

“如果这件化石不是鸟,也不是恐龙,那这项研究的一切结论,以及结论的外延、重要性和科学意义都将无从谈起。”学术同行质疑。

质疑文章的作者认为,化石发现是古生物学的魅力之一,正因如此,当新的化石材料带来奇特的新形态时,需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谨慎地进行比较鉴别,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各种解释的可能性及相应的意义。可是,这篇Nature封面论文的作者却在缺少可靠证据的情况下,将一件拥有大量蜥蜴鉴定特征的琥珀头骨武断地鉴定为恐龙/鸟,导致论文的整个证据链断裂,随之演绎出的重要性和科学意义便无从谈起了。

对于质疑,在当时,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达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他已第一时间联系了其他作者,并准备在接到《自然》正式的质询文章后再在杂志上进行回应。

论文作者之一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黎刚则回复称,当天已将高分辨率CT扫描数据交给了质疑文章的作者,并且欢迎他们提出自己的解读。如有国外同行希望能仔细检查数据,团队也会提供。

4个月过去后

邢立达团队撤回这篇Nature封面文章

7月22日,邢立达发表了一篇微博表示,其团队决定从Nature撤回这篇论文。

nature最快撤稿(邢立达团队撤回Nature封面文章)(4)

微博截图

2020年3月11日,本团队在Nature杂志发表了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of Myanmar一文,描述了缅甸白垩纪琥珀中保存的一奇特的脊椎动物。2020年7月22日23点,经论文通讯作者晶梅·奥康纳(Jingmai O Connor)代表所有作者与Nature杂志协商,我们决定从Nature撤回这篇论文。科学是一个反复验证,不断接近真相的过程。我们感谢在这个过程中,对我们提出各种意见的学者与朋友们。如果有进一步的建议,欢迎在新论文发表后,在学术通路上讨论。下图为撤稿页面截图与《关于Oculudentavis一文从Nature杂志撤稿的说明》。

nature最快撤稿(邢立达团队撤回Nature封面文章)(5)

nature最快撤稿(邢立达团队撤回Nature封面文章)(6)

从撤稿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到,撤稿原因是随着发现于同一产地的保存更完整的一件新标本的研究进展,我团队意识到,新标本的头骨与HPG-15-3非常相似,应该归入鳞龙类。这意味着团队之前发表的标本很可能也属于鳞龙类。不同于最初的结论,所以决定从Nature撤回这篇论文。

至此,这场学术争议可以说是落下帷幕。在科学工作中,正是因为研究者们敢于质疑,不断发现,才能够不断进步。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新浪微博、生物探索、募格学术(整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