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不要轻易对学生做结论(不要轻易对学生做结论)

不要轻易对学生做结论(不要轻易对学生做结论)还是先从调查入手吧。不要轻易对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经暗地观察,我们发现这两个青年竟是我们学校高一年级的新生!问题非常严重。按常规,这样的行为应该定性为“流氓”行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迅速地做出处分决定,对学校而言再容易不过了,但这个决定却会影响两个孩子的一生。很明显,如果我们把这件事张扬出去,给这两名学生扣上一顶“流氓”帽子的话,他们从此将生活在一个被人鄙视的世界里,周围的人都会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他们。他们很可能一生都将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抬不起头来。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在英国国家艺术画廊中,有两幅引人注目的藏画:一幅是狗的骨骼图,另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个名叫约翰•麦克劳德的小孩子的作品。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约翰•麦克劳德忽然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和几个同学偷偷地套住校长家的狗把它给宰杀了,把内脏一个个地分割开来观察。按照学校的规定,麦克劳德

点击上方“中国教育新闻网”订阅我们

不要轻易对学生做结论(不要轻易对学生做结论)(1)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曾历任山东省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潍坊市教育局局长等,拥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在书中,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以教学、教育、管理三条主线,系统展现了作者探索教育本质规律的过程。既有初为人师的青涩、刚做领导的执拗,也有失败时的反思、成功时的冷静。

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

1995 年秋天,有人找我反映了一个情况:有两个青年经常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在校园围墙外,从失修的砖墙缝里向学校女厕所里偷窥。

经暗地观察,我们发现这两个青年竟是我们学校高一年级的新生!

问题非常严重。按常规,这样的行为应该定性为“流氓”行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迅速地做出处分决定,对学校而言再容易不过了,但这个决定却会影响两个孩子的一生。很明显,如果我们把这件事张扬出去,给这两名学生扣上一顶“流氓”帽子的话,他们从此将生活在一个被人鄙视的世界里,周围的人都会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他们。他们很可能一生都将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抬不起头来。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在英国国家艺术画廊中,有两幅引人注目的藏画:一幅是狗的骨骼图,另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个名叫约翰•麦克劳德的小孩子的作品。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约翰•麦克劳德忽然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和几个同学偷偷地套住校长家的狗把它给宰杀了,把内脏一个个地分割开来观察。按照学校的规定,麦克劳德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庆幸的是,他遇到的是一位开明的校长,他对麦克劳德最大的“惩罚”就是要麦克劳德画一幅狗的骨骼图和一幅狗的血液循环图。校长的巧妙“惩罚”激发了麦克劳德的好奇心、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最终他成为一位著名的解剖学专家,并因为发现了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不要轻易对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还是先从调查入手吧。

我认识其中一名学生的家长,于是就去拜访学生家长。

没想到,家长见到我非常高兴,说自从孩子进入高中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爱学习了,一天到晚老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学习,连星期天也不出自己的屋子。晚上孩子经常熬夜到很晚,有时候午夜一两点钟还在学习。家长看在眼里,又心疼,又高兴。

凭经验,我感觉这个孩子肯定有属于自己的隐秘。

经过深入了解我发现,两个学生在家里果然把功夫下在读言情小说上了。不到三个月,一人啃了十几本。书都是从大街上的书摊上租赁的。这两个孩子都喜欢读书,但家长却把孩子的学习看得很重,一味地要分数、要名次,课本以外的书一律不准看,更不让买。孩子没办法,只好挤出零花钱到小书摊上租书看。偷偷摸摸、躲躲藏藏、良莠不分,结果就陷到了言情小说的泥潭里。

据班主任反映,这两个学生一入学就跟别人不一样,在校园里独往独来,集体活动不见他们的动静,班级工作没有他们的影子,一天到晚神秘兮兮地好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我心里有底了。这两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情绪极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行为正是那种青春期的心理躁动、对异性的过分好奇所致。而格调低俗的小说“推波助澜”,又强化了他们的这种好奇和躁动。

看来,不能盲目“上纲上线”,更不能因此歧视他们、抛弃他们。

我们拟定了一个教育计划:①保密,除了当初了解此事的几个人之外,对任何人,包括家长,都绝不张扬,对学生本人则不予揭穿,因为我们知道,一旦扩散开来,一般人往往容易将之往流氓行为上联系,孩子就很难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②把他们的校园生活搞充实,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参与班级、学校的一些有益活动,早饭后是他们打扫卫生的时间,课外活动时由他们做图书管理员助理,双休日则让他们参与一个兴趣小组的活动,使他们从早到晚都非常紧张、充实;③帮助家长把家中的言情小说换成他们既愿意看又很有教育意义的名著,用名著的教育力量来升华他们的品格,净化他们的灵魂,提高他们的人生品位;④安排优秀教师和品德高尚、兴趣高雅的学生分别与他们交朋友……

健康的气氛包围着他们,老师的关爱影响着他们,同伴的友情滋润着他们,两个孩子开始慢慢融入班集体中,开始关心班级生活。不到两个月,他们就变得开朗了、合群了。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蹚过了危险的河流,原先的坏习惯彻底改掉了,学习成绩更是叫我们高兴。

这两个学生如今都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他们仍然不知道当年这件事情背后的运作情况。

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让阅读滋养心灵

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到学校教书后,一本《掌握人性的管理》,让我爱上了企业管理类著作。作者玛丽•凯用她自己退休后二次创业的经历告诉我,什么才是成功的人生。有一句话可以作为该书的灵魂。她说:“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管理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我开始把玛丽•凯“掌握人性”的实践在班级里实验,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书的力量。而在过去,我不过认为读书是读书,工作是工作罢了。

接下来,我读了松下幸之助的《经营人生的智慧》。老松下关于“松下公司主要是制造人才,兼而制造电器”的文化思考,在我初做校长的时候,帮了我的大忙。我甚至买了好多广告、摄影和建筑规划方面的书,当然也是因为喜欢,虽然这些书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相去甚远,但后来我发现,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有些念头竟然是来自这些看上去无用的画册,甚至罗素的哲学思考、约翰• 基西克的《理解艺术》、热炉法则,都在我不自觉间教给我怎样生活、怎样思考、怎样教书。

在这里,我想再一次感谢苏霍姆林斯基,感谢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它,第一次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学生观,“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应该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一个教师不仅应该热爱学生,还要学会热爱学生,更要有爱的艺术,这是他在书中潜移默化地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东西。

台湾的几位作家也是我感兴趣的。林清玄、张晓风、余光中、刘墉,我把他们排在一起,是因为在我眼里,他们属于给我相同影响的一类作家。

第一次读林清玄散文的时候,其细腻、真切的笔调,生动、感人的情愫,让我毫不犹豫地把他和女作家连在了一起。而张晓风白描中的厚重、平淡中的哲理,常使我暂时抛开尘世而遐思无限。接下来,一气读下去,便有了余光中和刘墉。每每读来,我几乎都在感叹:久违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语言驾驭能力!

从这几位台湾作家身上,我更加感受到了几千年古典文学的力量。没有传统文化的熏陶,就不可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文化,任何对过去文化的否定往往都和浅薄、无知连在一起。说起他们对我的影响,恐怕在语文教改的指导思想上要更大一些。他们让我明白,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古典文学的分量不可减轻。这在当时是有争议的。幸好新的课程标准出来,替我解了围。

我在公开的文字中或私下的场合里都曾不遗余力地推荐过《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这本书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其说它对我产生了影响,倒不如说它说出了压在我心底的想法。

我们的时代已经把青少年的思想“平铺在地上”,使他们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讲究实际,而我们的教育却依然在天上飘来飘去。青少年迫切需要的你不给他,你一定要给他的他却并不买账,问题不就来了吗?这本书告诉你如何把握人们的思想脉搏,讲了一些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又言之有理、情有所依的道理,可能对拉近我们和青少年的距离非常有益。

时代在变,社会亦在变,而我们的道德前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调整,教育者的责任显得十分重大。

在这里我不能不提到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真正理解《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在新课程实施之后。杜威对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提醒我越来越重视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同时,孩子们应该“从做中学”,思维发生于行动之中,没有某种思维的因素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思维起于不确定的有问题的情境,要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提供合适的情境,而经验、活动课程恰恰能提供这种情境,儿童在这种情境中能产生自己的问题。这样一些理解,深化了我们对教学的理解,使我们能够把教学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去实现。当然,杜威以一个哲学家深邃的目光,对教育乃至于对人生的审视,都可以引发我们的反思。

再后来,我又回到了原来没有读懂的书上,包括尼采、卢梭、叔本华等。我进一步明白了,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的氛围,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

“人们所看到的,都是他能看到的;人们所听到的,都是他能听懂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大概就是让我有了能够看到一些什么的可能,有了能够听懂一些什么的基础罢了。

这,也就够了。

起点上的终点思考

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譬如说人生七十,你可以先想好七十岁想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身边会有什么人……当这些明确时,你就知道五十岁的时候自己应该在哪里,已经完成了些什么;再推想四十岁、三十岁以至今天。

因主持CCTV《正大综艺》栏目而红透了半边天的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却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不再主持中央台的黄金栏目。在许多人为她惋惜的当儿,她却躲到国外进修学习去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挑战一下自己”。

很多人都不明白她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其实她的想法很明确,她喜欢当一个有智慧的主持人,当一个靠人格魅力赢得观众的主持人,而不是靠年轻、脸蛋儿吃饭。她希望自己在迈入老年后,还能够继续自己的事业。所以,她暂时告别了令人陶醉的金话筒。

今天,当你再来看杨澜做的节目时,你很可能会发现一个全新的杨澜。一个已经是两个孩子妈妈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她好评如潮靠的是自身修养,从战略上说,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她的大忙。

大学毕业后,大概在四五年的时间里,我的一些比较要好的同学大多跳出了校园,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做起了公务员,而且一个个都做得十分出色,我也有些按捺不住。可是当我真的进行“终点思考”的时候,我冷静了许多。那些终点目标都不是我梦寐以求的。下海经商最好的结局是挣了花都花不完的钱,而且衡量你成功与否往往就是看钱的多少。而花都花不完的钱不是我这一生最终追求的目标。既然如此,我何必下海?而做官呢,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凭自己的个性、气质甚至背景,我都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事业,虽没在官场体验过,但作为旁观者也略能看开一二。尤其叫我难以接受的是,在官场上往往当事业正辉煌的时候却因为年龄的原因而没有了舞台,而这样的舞台自己却没有办法重新搭建。

“终点思考”使我又按捺下了自己,开始在校园里潜心于舌耕笔耘。

后来,领导一所学校,“终点思考”又一次帮助了我。刚开始接手一所新的学校时,我总是急于改变一些什么,嘴上说不烧三把火、不踢头三脚,可脑袋里还是有些发热。为了应付一时的检查、评比,给学校创一些名气或牌子,常常把老师们折腾得精疲力竭,一时半晌这样也就罢了,问题是这样的事情一直有增无减。学校的奖牌是多了,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老师们似乎没有人再找我借书了,碰到一块儿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了,研究学生的风气也在衰减。学生变得有些浮躁了,原因是课堂上的老师有些浮躁。我开始静下心来思考我的办学理想。我的目标是把学校办成一所省内外知名的特色学校。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第一位的就是教师的一流。教师的一流不仅仅来自学校的刻意培养,更来自一个可以激发生命活力的机制,来自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按照刚开始的那种方式管理学校、要求教师,实现目标就是一张空头支票,南辕北辙势在难免。有了这样的思考,就有了这样一些措施:研究一套建立在全新管理观念之上,致力于节约被管理者时间的管理模式。只有教师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们才有可能提高素质。要允许老师们种一些“自留地”。要张扬教学个性,培养有个性的学生,首先要允许有个性的教师发展。提倡个人的自我实现,人人制订“个人成长方案”,做成名成家梦。

很快,我们许多老师就在一些领域崭露头角,有的还真的成了省内外知名的专家。校园里弥漫着向上的空气,老师的成功带动了学生的成功,学校发展进入了加速冲刺的阶段。

“终点思考”其实挺简单。在日常生活的旅途中,我们通常知道,乘飞机,应该提前到达机场,还要提前出门上路。但是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却常常出现这样的错误:不是迟迟不肯出发,就是出发之后中途又犹豫不决,或者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永不再来。仔细想来,错误的造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进行“终点思考”。

不要轻易对学生做结论(不要轻易对学生做结论)(2)

(文章摘自《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摘录已获授权。李希贵著 ,源创图书策划,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