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七星潭介绍(海丰潭内人文记忆)
海丰七星潭介绍(海丰潭内人文记忆)如今,潭内辟为茶溪谷,才能有幸没有被单一的桉树林覆盖,故能保护旧日的生态与故貌,遗存着“十八顶斗笠打赢十八顶轿”的民间故事。话题飘扬到清代中叶,位于岭西黄膳坑的安姓祖坟与梅陇金盘围黄姓祖坟为邻,有日发生了地界争议闹上诉讼。时人普遍认为,潭内安姓小村与金盘围黄姓大村斗官司,安姓肯定输定。到了衙门上堂那天,安姓去了十八个戴着大斗笠、赤着脚的村民,恰如“土六八”;而黄姓却去了由十八顶红轿抬着去的十八位长袍绅士。奇怪的是,判决最终安姓赢了官司,广为传颂。甚至黄姓在回程经过黄土坎之时,还颇有风度地请安姓农民在中途的茶馆中吃大包子,并十分公道地认为那风水宝地是上天注定要赐给安姓的。1930年前后,海丰红潮卷土重来,有部分潭内村民参与了革命活动,一些老人提出了反对意见。1931年,海丰北部的埔仔峒传入了“反AB团”的瘟疫,风声鹤唳之际,村上发生了自由女涉嫌暧昧之事。在这个气候条件下,小液党支部有人涉私愤
海丰县青年水库西畔的山岭间,有一处秀美幽闭的峒谷叫做“潭内”。古时候那里建有一座恬静的安姓小村,流传着海丰“十八顶斗笠打赢十八顶轿”的民间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已移民县城,而今峒谷已开辟为纯净清雅的莲苑绿色茶园。这个秋日,我徒步走进潭内,踏寻先人的履踪。
现代之前,平民百姓主要依靠双脚与肩挑实现往来交通,以官道邮路为计,每十里为一铺,六十里设一马驿。海丰西行驿路从县衙前算起,经杨柳埔、将军帽穿过马鞍山与大云岭之间的峡谷,越小液到平安驿,然后过羊蹄岭联接归善县平政驿。故清乾隆版《海丰县志·卷二·邮递》载:“西路:县前塘,十里至小液,十里至大液,十里至王化……”
当年,小液铺西南侧高丘环绕的潭内恍然别有洞天,谷底住着十几户安姓人家。有四条小山溪交汇其间,然后流经猪牯岭、石狮山、响水潭、坎头山、十二度水,过铺仔埔(中有大树遮天蔽日)、烟墩山、西屯、屯仔桥、牛屎行、宫地埔、黄土坎,注入小液河。潭内之外的谷口即是官道,旧时石壁镌有不少风雅之士的题咏与题名,颇有山水情趣。潭内村前为鹿巢山,后有陂坑山,西南方峡谷叠落几个落差六七米高的瀑布,在山下冲积成一个二十多平方的长条形水潭,叫“棺材潭”,因有“升官发财”之意,时人向往之。而本人疑其为古代县志记载的“龙湫潭”矣。
1958年初,政府水利部门发现了小液河上游靠近海丰县城的峡谷容易筑坝蓄水,故规划为“红城水库”。1959年4月,为迎接中央南方四省百县革命老根据地青年工作会议在海丰召开,更名为“青年水库”。当年,涉及规划库区内迁安的移民有潭内、小液、鸡母巢、田螺湖、官乐湖、将军帽、大埔7个村174户965人,其中前5个村90户408人迁入海丰县花果山干部农场成为场工,起初在合山门搭寮居住。1960年,潭内28户居民在安庆乐的带领下,选择联结竹竿岭“落龙位”的铜钱山建村;鸡母巢、田螺湖、官乐湖42居民安置在今云岭山庄范围内的畜牧工区,1961年建黄土坎村。今铜钱山与黄土坎村一带均已成为海丰县城西扩的繁华区域了。
虽然潭内村已经移民出去了,但实际上并未淹没。当年移民,人们或许只是考虑到进出村子的道路被阻断或者里边容易成为水库泛滥区域罢。今天,好事续接了前缘,海丰莲苑种植有限公司慧眼独中,发现了这个保留原始状况的洞天,辟为有机绿色生态茶园,再次钩沉了潭内的传奇故事。
潭内居住着南方少见的安姓。他们祖上明末从福建晋江南下,起初落脚揭阳县境,次迁陆河北溪,到了四世祖那一代娶了黄羌罗畲钟姓女子为妻。几十年后,五世祖随钟姓迁居杜塘墟叙堂村(属今陶河),生有七子。后来,仅留一子奉侍父母,其余六个儿子迁向田墘葛秀村(今分支红海湾桂林村、安吉寮村、狐狸坑村等)。清乾隆年间,有六世祖到小液潭口村打工,在劳作之余徜徉中意外发现了潭内有一处宜居平稳、龟蛇形胜之风水宝地,即回去杜塘墟召集弟弟和四个儿子入内垦荒居家,渐而开启繁衍之丛林。第八世开始,安姓以制作腐竹为业,凭借古道交通集散之便利,把手工食品做强做大,使之商行及品位闻名梅陇公平等墟市。至民国初期,安姓拥有20多间腐竹加工店,丁口近200人。
旧时,潭内靠近县城要冲,又地处莲花山前沿,在大革命时期以内联外接的区位优势成为经色革命青睐之地。1927年广州起义后改编的红四师一小部军人曾驻村上,听老人讲当年有几名系着红丝巾的军人住潭内南边坎头山石厝上,皮带束腰,使用双枪。1928年春天,国民党十六师邓彦华联合地方部队围剿海丰,疯狂屠杀工农武装。当时,几名红军战士被困村上,国民党欺骗他们交一枪放一人,结果他们悉数被抓。最后还骗他们说:能跳过墙的即给予自由,他们均能跳过,却全被杀害。
1930年前后,海丰红潮卷土重来,有部分潭内村民参与了革命活动,一些老人提出了反对意见。1931年,海丰北部的埔仔峒传入了“反AB团”的瘟疫,风声鹤唳之际,村上发生了自由女涉嫌暧昧之事。在这个气候条件下,小液党支部有人涉私愤惹是非,提出了潭内群众存在严重作风问题。经审讯逼供,加上一些人成份不好,牵连了15名村民被押往埔仔峒抢决(遗体运回潭内网地安葬,今祀)。此次波折,潭内安姓元气大伤,1941年全村人丁一度跌至70余口。至1961年才上升到118人,今传十七世500多丁口。大革命时代,有多人播迁港台,或商或政,开枝结叶。
如今,潭内辟为茶溪谷,才能有幸没有被单一的桉树林覆盖,故能保护旧日的生态与故貌,遗存着“十八顶斗笠打赢十八顶轿”的民间故事。话题飘扬到清代中叶,位于岭西黄膳坑的安姓祖坟与梅陇金盘围黄姓祖坟为邻,有日发生了地界争议闹上诉讼。时人普遍认为,潭内安姓小村与金盘围黄姓大村斗官司,安姓肯定输定。到了衙门上堂那天,安姓去了十八个戴着大斗笠、赤着脚的村民,恰如“土六八”;而黄姓却去了由十八顶红轿抬着去的十八位长袍绅士。奇怪的是,判决最终安姓赢了官司,广为传颂。甚至黄姓在回程经过黄土坎之时,还颇有风度地请安姓农民在中途的茶馆中吃大包子,并十分公道地认为那风水宝地是上天注定要赐给安姓的。
经查阅乾隆版及同治版的《海丰县志》,海丰安姓在古代的“选举”项目上没有出现功名人物,他们有何能耐打赢这场官司呢?传奇是这样产生的:清代,安姓第九世的二房曾经出过一名满腹经纶的邑庠,因时运不济屡试落第,余生甘愿在古道边开茶店为生。在大比之年,有一名柳州举子路经小液铺往京城会试,见到路边茶店门外贴有一副仅有上阙的楹联,觉得好奇遂入店内应对下阙。对上后,安庠生甚为惊奇,视其为知音,把这举子迎进店内留宿,并彻夜长谈应考策论诸书,让举子受益匪浅,结为莫逆之交。几年后,没想到这名举子高中进士,到了海丰任县令。说到这,“十八顶斗笠打赢十八顶轿”的因果故事就有解了。
接着,读者还要问:安姓邑庠才高八斗,为何屡试落第?故事续接就是这么巧:他在首次参与乡试之日,体生疥疮,据笔不稳,故字迹潦草。当年,监考官阅卷有先取字后取文的规则,以字判断此人心里不安分,是顽劣之才,不取。又是秋闱,他恰逢屁股生痈,做完答卷很不满意自己的字迹,又是预感落第了,于是干脆坐着自己不去交卷,而是委托人上交并顺便写上陈情书。监考官会审后,认为此君可能是蹲着写字答卷的,文卷越读越觉得灵秀飞扬,预备录取之。据说,古代取士,还得在录取之前亲临士子故乡察看阳基,然后比对录用。
于是,省里的巡视专员一路走来,到达海丰小液铺潭内村。果然,这里山环水绕,狮象龟蛇一应俱全,一方宝地也,但又认为受山门局限,小乡容不下大才,故最终还是决定不给安邑庠录取。临走,他丢下一首诗曰:“狮象守水口,龟蛇向北斗,莲叶盖金龟,长网抛深潭。”
的确如此,潭内的自然环境虽然能够满足于安稳自给,但信息闭塞往往导致智力开化缓慢。上世纪六十年代,安姓迁入海丰县城,续后紧跟时代的步伐,政商人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