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意境(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意境(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及其艺术特色)钢琴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G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1926年,Op.40);《科雷里主题变奏曲》(1931年,Op.42);《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1934年,Op.43,钢琴和乐队);《幻想舞曲》(1940年Op.45管弦乐改编双钢)。(二)中期作品(1900―1917) 《第二号组曲》(1910年,Op.17双钢琴);《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1901年末,Op.18);《肖邦主题变奏曲》(1902年,Op.22);《十首前奏曲》(1903年,Op.23);《D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1907拉赫玛尼诺夫所作的钢琴曲);《十三首前奏曲》(1910年,Op.32);《音画练习曲》(1911年,Op.33);《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1913年,Op.36);《音画练习曲》(1916年,Op.39)。(三)晚期作品(1917―1943)
导读: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演奏家的身份决定了他对于钢琴作品的独特爱好,他的钢琴作品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他自己也成为了他的钢琴作品的最出色和最权威的演绎者。他的钢琴作品有些气势恢宏,有些抑郁暗淡,有些豪放洒脱,有些小巧精致,表现出了拉赫玛尼诺夫心灵的方方面面与人生丰富多彩的经历。而丰富的俄罗斯民族语汇又为他的作品增色不少,使他的作品既有所有作曲大师的共通之处,又突出了自己的个性。
钢琴作品
(一)早期作品(1885―1900)
《曼佛雷德》(1886钢琴二重奏);《四首钢琴曲》(1887未出版);《三首夜曲》(1887年);《华尔兹》(1890年六手联弹钢琴曲);《E小调俄罗斯狂想曲》(1890双钢琴);《升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991年Op.1)等。
(二)中期作品(1900―1917)
《第二号组曲》(1910年,Op.17双钢琴);《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1901年末,Op.18);《肖邦主题变奏曲》(1902年,Op.22);《十首前奏曲》(1903年,Op.23);《D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1907拉赫玛尼诺夫所作的钢琴曲);《十三首前奏曲》(1910年,Op.32);《音画练习曲》(1911年,Op.33);《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1913年,Op.36);《音画练习曲》(1916年,Op.39)。
(三)晚期作品(1917―1943)
《G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1926年,Op.40);《科雷里主题变奏曲》(1931年,Op.42);《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1934年,Op.43,钢琴和乐队);《幻想舞曲》(1940年Op.45管弦乐改编双钢)。
钢琴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在此期间,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力量也在不断成长。那时,俄罗斯的音乐文化还大大落后于欧洲其它国家。由于实行了开放政策,引进了西欧文化,李斯特、肖邦和舒曼等人的作品为俄国音乐输送了新鲜空气。
作为20世纪初最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的拉赫玛尼诺夫,由于他生长在俄罗斯这块辽阔的国土上,他的音乐中渗透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另一方面,他的音乐创作也突出体现了当时俄国社会中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由于和俄国民族传统的文学艺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俄国第一次革命前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意志和希望。他通过自己的演奏和创作确立了俄罗斯钢琴学派和俄罗斯钢琴音乐的历史地位。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创作既吸收了李斯特的辉煌技巧和肖邦的诗情画意,又继承了格林卡的亲切质朴和柴可夫斯基的真情倾诉,他将这一切同自己的切身体验融为一体,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一)创作题材方面的风格与特色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体现了俄罗斯人民崇尚大自然的精神。突出了它的人民性,洋溢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族色彩。拉赫玛尼诺夫是以钢琴家的身份踏上世界乐坛的俄罗斯音乐家,他在钢琴曲的创作上留下了优秀的作品这是不可否认的,他的钢琴曲特别是他的四首钢琴协奏曲,其中以《第二钢琴协奏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最为成熟。
以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为例,《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写于1900-1901年,这是作者经过数年创作危机后重新奋起,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激励,终于推出的一部成熟完整而富于诗意的作品。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确立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地位,而且也是他创作生活上的一个转折点。它所展示出来的完整的结构,独具一格的抒情性和钢琴效果的统一,都体现了他对俄罗斯传统音乐的娴熟掌握。全曲充满明朗的色彩,演奏效果辉煌,悠长而优美的旋律贯穿全曲,同时可感到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这是对光明的追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这些都使这部作品自诞生以来,一直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音乐会演奏最多的钢琴协奏曲之一的原因。
(二)创作方法与风格
在创作方法上,不受表面的、虚假的西欧现代主义影响。作为柴可夫斯基的接班人,一贯沿着俄罗斯音乐前进,继承并发扬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优秀传统,其作品通常都有一个贯穿全曲的基本主题,好采用复调手法,主题和和声语言都带有俄罗斯民族特征和民族色彩。他继承了柴可夫斯基的抒情性和歌唱性,优美感伤的情调,亲切易懂的形式,以及具有俄国与西欧风格的情趣,都和柴可夫斯基颇为相似。
《第二钢琴协奏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在风格上基本相同,二者都有丰富的旋律、饱满的情绪和鲜明的节奏,都与乐队结合一起,构成交响效果。但后者戏剧性强,第一乐章中短促的音调,坚定的节奏,铜管乐的呼叫,时而在乐队,时而在钢琴声部,时而在二者中呼应出现,体现出命运的斗争,最后强调光明与欢乐的胜利。织体较前者更复杂,技巧性更高,有着多样的色彩效果,同时又在一个统一的交响构思和音乐形象中发展,自始至终贯穿全曲。
这些都表明拉赫玛尼诺夫继承并发扬了古典主义音乐创作风格。但由于他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所以也受到了李斯特、肖邦等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例如他的《前奏曲》(作品23)第一首升f小调,是一首充满悲哀感情的曲子,左手分散和弦的伴奏音型,贯通全曲,右手奏出悲哀的曲调,这旋律的自由形式发展反复,是肖邦前奏曲中经常使用的单纯形式;第二首降B大调为该曲中最华丽的一首,描写俄罗斯民众在节日庆祝中的欢乐气氛,全曲分三段体,第一段以强有力的六连音琶音为伴奏音型开始,不一会激烈的主题在右手出现,这与肖邦的革命练习曲一脉相承。结束部有李斯特风格的豪华、快速的八度下行音型等等。
(三)晚期作品风格特色
拉赫玛尼诺夫的晚期作品风格中,情感内容少,冷酷无情,技巧上追求弹性的金属声音。神秘恐怖、阴森的气氛、死神、魔鬼、命运主题经常在他的晚期作品中出现。他的《第四钢琴协奏曲》,除了保持上述作品的一些优点外,已看不到他昔日的炽热感情,阴森恐怖的气氛代替了明朗、刚健的情绪,复杂的节奏、破碎的音调进行代替了舒畅的抒情旋律,并且还出现一些尖锐刺耳的和声。他以戏剧的、悲观的无可比拟的解释来表现自己的艺术观。
作为钢琴演奏家所带来的富足的物质生活没有使他获得内心的平衡。离开了俄罗斯就失去了音乐源泉的拉赫玛尼诺夫难以改变属于他自己民族的情感。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他把生活中冷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那些被社会所异化的人格,被社会扭曲的心灵,把美好事物的毁灭用音乐展现在人们面前,以其悲剧性力量激起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对邪恶的憎恨。悲情并不代表着颓废,而是这位作曲家最最真实的心灵体验,悲剧之中蕴含着对生活所有美好事物的热爱,以及对与祖国的深深的眷恋。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的确有伟大作曲家的共通性,比如音乐的情绪上的渲染与技巧和音乐传统流派特点的继承方面,可以说是音乐界的典范。历经时间的检验和大众的评定,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并没有沉默,其感人肺腑的旋律在人们心头震颤,那份油然而生的冥想,让人们无不为其音乐的魅力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