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太极拳不传之秘胯的松与转下篇(董英杰两位大师论太极拳练习和经验谈)

太极拳不传之秘胯的松与转下篇(董英杰两位大师论太极拳练习和经验谈)因气沉,则呼吸调和;力松,则拙力消除。每势每式求其外形势顺,内部舒适,毫不强梗,如此自能胸膈开展、血气调和,对于身心有莫大功益。否然者,则气隔胸膈,浮而不定,益处既不能得,疾病反由是而生。5、澄心敛神、无思无虑、而沉气、松力亦须顾及。2、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头正顶悬、尾闾收住。3、上下一致、落步分虚实、处处求圆满、周身轻灵。4、眼神视手之前方、呼吸自然、上下左右相系、阴阳刚柔分清。

太极拳不传之秘胯的松与转下篇(董英杰两位大师论太极拳练习和经验谈)(1)

太极拳不传之秘胯的松与转下篇(董英杰两位大师论太极拳练习和经验谈)(2)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田兆麟(1891—1959)字紹先,生於北京,兄妹四人,排行第二,幼年喪父,長兄走失,田兆麟便成家中唯一之男丁。當時全家僅靠其母洗滌縫補艱難度日。田兆麟八歲時,因不忍見其母過於勞累,便主動退學私塾,於自家門前設攤販賣水果,養家糊口。當時北京太極名家楊府離田兆麟家不遠,楊健侯老先生過往常經田兆麟家門前,日久漸對他引起關注。在田兆麟十三歲那年,一日,楊老先生親自問他是否喜歡學拳?田兆麟雖甚喜歡,但慮於一家生計問題,又很猶豫。楊健侯聞後說:「這好辦」。當即與其母商議,全家每月生活由楊健侯供應。自此,田兆麟便進楊府與楊健侯二位公子楊少侯、楊澄甫同宿共餐。楊健侯親自執教,三人日夜勤練太極神功秘術。

田兆麟先生論太極拳練習

1、舌抵上鄂、唇齿相合、以鼻呼吸、身体中正。

2、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头正顶悬、尾闾收住。

3、上下一致、落步分虚实、处处求圆满、周身轻灵。

4、眼神视手之前方、呼吸自然、上下左右相系、阴阳刚柔分清。

5、澄心敛神、无思无虑、而沉气、松力亦须顾及。

因气沉,则呼吸调和;力松,则拙力消除。每势每式求其外形势顺,内部舒适,毫不强梗,如此自能胸膈开展、血气调和,对于身心有莫大功益。否然者,则气隔胸膈,浮而不定,益处既不能得,疾病反由是而生。

故一套太极拳架子,勿论人之智慧若何,至少非学习半载不可。半载之后更须经教师数度详细更正,亦非一载不可。盘架子,犹如习字,次数多,则式式姿势正确;又如临帖然,摹写次数愈多,则字迹愈佳。

故欲确实练功者,每次盘架子至少须有三遍(即三套)。盖因第一遍无非舒展筋骨而巳,在二遍以上方能增进工夫,(养身者可勿拘,每次半套亦可)。至练习场 所,当求空气新鲜。初练拳时,地位宜阔大,如地方狭小,十三势拳式既难绵绵不断,又易使姿势缺陷而不能正确。然练至功深时,即不拘场所、大小,虽四块方砖 大小之地,亦能练习,甚或坐时、卧时,均可行使。盖斯时所练者为意,而非外式也。

夫练拳时间,每日至少两次。即于晨起半小时后,临睡一小时前,各举行之。每次盘架子约在二十分钟至二十五分钟。练时自第一手至未一手均须求其均匀,不可先 快后慢,或先慢后快。更不可有缺陷、凸凹、断续之处,势势能贯串、用法能悟解、呼吸能自然、内外能合一,贵乎不需思索即能绵绵练习。

练至全皆纯熟,而精气神均能显露。然后可将全套各势改为左式(即反式)。例如动作为右手者,改左手;左手者,改右手;右足者,改左足;左足者,改右足;左 转者,改右转;右转者,改左转。倘能将全套左式架子,练至绵绵不断如右式同者,则 功夫更进一层矣,盖因左右均能应用,则无偏重之弊。而复练右式时更觉兴味浓厚。斯为欲求深功者,不可不知也。

如此可进而学习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刀、剑、杆子、散手等,更非数载所能竣事。总之习太极拳须从缓而进,方能成就,否则难矣。

至于初习之时,每觉全身无力、手足发酸,此乃生理上之反应,无甚关碍。即练至三四月后亦有如此现象发生,此乃身体中之新陈相替关系,均不足为虑。只须每日多休养二三小时,越三数日后,此种现象不但自能消失,即精气反较前充足。

董英傑(1897~1961),太極拳名家,董氏太極拳創始人。河北邢臺任縣人。祖上務農,自幼聰慧,體弱而好武。曾師從李增魁學習「十三式」(太極拳)。董家之世交劉瀛州先生,介紹董英傑拜李香遠先生為師,學習武式小架開合太極拳。李師以一中指以內勁微按肌膚,令其痛入骨髓。董英傑刻苦用功,數年之後,基礎扎實,體魄魁梧,廣納四方豪傑,以武會友。

董英杰先生太极拳之经验谈

【一】、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坚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故无张筋错骨之苦,无跳跃奋力之劳,顺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为返本归原之功夫。

【二】、练太极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确,神意俱到,则进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觉,学者宜细心体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之讥,故第一须勤,第二须悟,功夫如何,视智能如何,但勤能补拙。

【四】、练习时呼吸,要自然呼吸,不要勉强行深呼吸,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不则有害无益。

【五】、太极十三式,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故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千万不可自作聪明,如舌顶之上颚,气沉丹田等类,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 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六】、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于肩背,要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此乃意会而不能言传者,学者要细心体味,不可泥而行之,不得滞重力沉,难于轻灵。

【七】、提顶吊档,提顶要天柱 (背脊)直也,吊档气由尾闾向上提也,收劲时胸要稍稍含虚,发劲时要天柱微直,切不可含胸驼背。

【八】、练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骨,第二趟校正姿势,第三趟再加意形,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则进步更速,倘每次一趟,日练十馀趟,亦无用处,如年老活动血脉者,不在此限。

【九】、知觉懂劲,要多推手,自得黏连贴随之妙,如无对手,勤练架子,及时时以两臂摸劲,假想敌人进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劲。

【十】、推手时要细心揣摩,不可将对方推出以为笑乐,务要使我之重心,对方不能捉摸,对方之重心,时时在我手中。

【十一】、太极拳行住坐卧,皆可行功,其法以心行气而求知觉,譬如无意之间,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感觉,不用力持之,如何感觉,行路之时,举步之轻重,立定之时,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著力,双足著力,均可体验之。

【十二】、初步练拳时,觉身躯酸痛,此乃换力,不必惊恐,亦不要灰心,半月之后,即觉腰腿轻快,神满气足。

【十三】、架子练熟,推手入门,乃讲功劲,太极拳有粘动劲,跟随劲、轻灵劲、沉劲、内劲、提劲、搓劲、揉劲、贴劲、扶劲、按劲、入骨劲、摔动劲、挂劲、摇 动劲、发劲、寸劲、脆劲、抖劲、去劲、冷不防劲、分寸劲、蓄劲、放箭劲、等劲…等等以上诸劲,仅述大概,领略各种劲,在知觉运动中求之,一人求之较难,二 人求之较易,因人是活物,发劲之外,尚有灵感作用,务在人身上求之,如无对象,在空气中求之,如打沙包、转钢球,俱无用也。

【十四】、太极拳论云,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此发劲之原理也。再有禁忌,如膝不出足尖,伸手不得过鼻尖,上举不得过眉,下压不得过心 窝,此古之遗训也。如违此禁忌力卸矣,变化之妙,主宰于腰,如以右手斜左推人,已过鼻尖矣,力已卸矣,但左胸往后稍含,腰部稍稍左转,力又足矣,此变化在 胸,主宰于腰也。形于手指者,浑身松灵,刚坚之劲在于手指,则如纯钢松软之条,上有铁锤,向前一弹,所当披靡,无法禦之,学者细心推敲,不久可得内家真 劲。

【十五】、人乃动物,并具灵感,譬如我以拳击一人,彼人当以手推开,或身子闪开,决不能静立待打,抵抗人之本能也。静物则不然,如悬一沙包,垂悬不动,拳 击之后,当前后鼓荡,然其鼓荡之路线,乃一定之路线,向左击之,向右荡回,此乃物之反应也,人则不然,一拳击去,对方能抗能空,变化无定,此人之反应也。 拳术家有三字稳、准、狠,等閒我不发劲,发则所向披靡,然何以求稳准狠,先须求灵感,如何求灵感,读者应在前篇王宗岳先生行功论内求之,即彼不动,己不 动,彼微动,己先动,须在似动未动之时,意未起形未动之间,争此先著,所当披靡矣。

【十六】、或云练太极拳后,不可举重物,不可用蛮力,此则未必尽然,未学太极拳,一身笨力,全体紧张,既学太极拳,全体松软,筋畅气通,务必练去全身紧 张,仍须保持原来之笨力,因松软之后,笨力变为真劲矣。昔人谓笨力称之曰膂力,其力在肩膂之间也。不能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也。故笨力为本钱,松软是用法, 用得其法,小本钱可做大事业,不得其法,本钱虽大,事业无成也,故得太极拳真理以后,举重摔角,拍球赛跑,随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依编者愚见,各种运动, 不如多打几趟拳。

【十七】、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在此原子时代,何物非阴阳,故行功论有云,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偏沉双重,阴阳不匀也,故读者于举手投足,务须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老子曰,吾善藏其馀,祈揣摩之。

【十八】、太极文武解,文武二字,乃神形之意也,文以养身,武以禦敌。

【十九】、以上各点均经验也,理论也,真之功夫,尚须在十三式中求之,功夫纯熟,自得得心应手之妙,练功时最好少求理论,多做功夫。余曾曰「功夫昔人好, 理论今人好」。实在理论一多,功夫不专,进境反少矣。拳术界人多讲义气,学者当以尊师重道,厚敬师傅,感动师傅必尽心教导,中国人情如此,不可不注意,虽 世俗之理,爱学真功夫者,更当注意也。

【二十】、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火之炎上,性也,水之润下,性也,此物之性也。春茂秋杀,天之性也。恶劳好逸,惧死贪生,此 人之性也。然火遇风可吹之使下,水之遇火,能蒸之使上,松柏心坚,秋冬不凋,人知礼义,见义勇为,此乃易后天之性返入先天也。人未练拳之时百脉滞塞,筋紧缩而短,故力聚于肩膂,既练之后,百脉畅通,筋长力舒,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形于手指,渐渐弃后天而转入先天,如得先天本能,则神妙不可思议,学者得此劲后,当知余言之非谬也。

——这篇文章日后肯定有用——

果断转载果断关注

太极养生堂 微信公众平台Taichitang

以太极拳学习、交流为主,分享健康、养生知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