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知恩图报才会有福报(知恩图报只有知恩)

知恩图报才会有福报(知恩图报只有知恩)汉初的韩信,在功成封侯之后,没有忘记自己穷困潦倒时,素不相识的洗衣老妇所施予的一饭之恩,并赠以金银珠宝,这便是“漂母一饭”的典故。在今天看来,如果说韩信的知恩图报是他位高权重之后的举手之劳的话,那么我们更多的人则需要靠自身绵薄之力的积累去完成“涌泉相报”的心愿,有些人还为此付出了极高的代价。只有人人做到知恩图报,社会才会更加美好,文明才有可能进步。与此同时,我们也能体会到:给予将比接受更快乐!田世国的事例同时也告诉我们,知恩图报不是空口说白话,也不是虚情假意的小恩小惠,更不是为了贪图利益,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心回报他人,尽己所能帮助他人,这才是知恩图报的本质。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各种帮助的。知恩图报,只有“知恩”,才懂“回报”。然而,我们不仅需要学会回报他人的恩德,还要懂得回报祖国,回报社会。我们不断从社会中摄取物质、精神和情感的满足,在祖国大家庭中感受到了尊严、荣辱、团结、支持。

每个人的一生,必定受到过无数人的帮助,也帮助过不少人。俗话说得好,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知恩图报,不仅是人的良知,也是我们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知恩图报才会有福报(知恩图报只有知恩)(1)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年迈的母亲得了尿毒症。治疗的办法有二:一是靠血液透析,活一天算一天;二是进行肾移植,挽救母亲的生命。作为长子,他毅然决定给母亲捐肾。手术很成功,母子身体均无异常。他的肾在母亲体内正常工作。这个人就是感动亿万中国人的“当代孝子”田世国。他用自己的肾来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母爱是无私、博大的,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和深情厚爱,与我们对父母的爱永远不能画上等号。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用“寸草心”去报答那“三春晖”。田世国正是用他的孝心,用知恩图报的美德感动了我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田世国的事例同时也告诉我们,知恩图报不是空口说白话,也不是虚情假意的小恩小惠,更不是为了贪图利益,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心回报他人,尽己所能帮助他人,这才是知恩图报的本质。

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各种帮助的。知恩图报,只有“知恩”,才懂“回报”。然而,我们不仅需要学会回报他人的恩德,还要懂得回报祖国,回报社会。我们不断从社会中摄取物质、精神和情感的满足,在祖国大家庭中感受到了尊严、荣辱、团结、支持。

知恩图报才会有福报(知恩图报只有知恩)(2)

因此,我们也要以自己的行动回报祖国,做社会的有用之才,为建设更美好的祖国而出力,同时,不要做有损社会、国家的事。我们就好比祖国这大花园内的朵朵小花,虽然毫不出众,但也能为花园增光添彩,而那些不正当的行为,将会是阳光下的一个黑点,使花朵黯然失色。

只有人人做到知恩图报,社会才会更加美好,文明才有可能进步。与此同时,我们也能体会到:给予将比接受更快乐!

汉初的韩信,在功成封侯之后,没有忘记自己穷困潦倒时,素不相识的洗衣老妇所施予的一饭之恩,并赠以金银珠宝,这便是“漂母一饭”的典故。在今天看来,如果说韩信的知恩图报是他位高权重之后的举手之劳的话,那么我们更多的人则需要靠自身绵薄之力的积累去完成“涌泉相报”的心愿,有些人还为此付出了极高的代价。

某个星期二晚上的《冷暖人间》讲述的是一个“报恩”的故事,但是故事中的主人公静雯(化名)却为“报恩”而走得太远太远。

知恩图报才会有福报(知恩图报只有知恩)(3)

静雯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当年上大学时,在无钱交纳学费的情况下,她的姨夫帮她圆了大学梦。可是作为回报,在姨夫的要求下,她却做了他的情人。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报恩”?在聆听中,思考故事背后引人深思的问题。

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一个人受了别人的恩惠,当然要记得在自己能够报答的时候及时报答。报答的方式是很多的,可是一切的行为应该是在合理合情的情况下进行。如果超出了情(真情)和法,用一种违背伦理的方式报答,那就失去了报恩的意义,也谈不上报恩。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她的行为是一种违法的方式,她不但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显然这不是什么报恩了。如果女主人公要想报答,而姨父又不想要什么其他的帮助,那你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比如你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做些公益的事情,可以去资助一些贫困山区的学生,这也是一种报恩的方式。虽然受益的不是当初给你恩惠的人,但是你回报了社会。

知恩图报才会有福报(知恩图报只有知恩)(4)

哲学给人的定义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此说来,人是社会的人。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在别人的呵护、影响、教育、培养、提携、关照、批评和帮助下生活着、成长着,任何人都离不开他人而孤立地存在着。每一个人的成就和进步,都融入了别人的心血、真情和智慧。因此,要常怀感恩之心,要常有图报之情,这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和良知。

对父母的养育要知恩图报。十月怀胎的艰辛,从小到大的操劳,这是儿女们永远报答不了的父母恩情。正因为如此,“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成千古咏唱。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所以,人们对那些不孝敬、不赡养老人之徒,与老人争房子、抢财产,甚至于把老人扫地出门的不孝子孙,总是从心里骂一声:真不是人!

对组织、师长的培养、教诲、提携要知恩图报。

毛泽东在当了党的领袖之后,依然对自己的老师徐特立尊敬有加,早已成为传世佳话。那是在徐老先生六十大寿时,毛泽东这样向他敬酒:你过去是我的老师,现在是我的老师,将来还是我的老师!

知恩图报才会有福报(知恩图报只有知恩)(5)

我国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教授在蜚声中外以后,仍每年都去拜见他过去的老师。他在获得全国科技特等奖后,真诚地坦言:成绩和荣誉归功于党和军队,归功于教诲自己的老师。

还有这样一位将军,他利用休假的时间执意跑到当年的老连长的家乡,对老连长恭恭敬敬行了一个军礼,深情地向老连长道谢:当年是你提拔我当了班长,我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这就是感恩图报。

但是,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些人,把自己的进步、提升和取得的成绩只看做是自己能干,而把培养、提携自己的组织和领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甚至还有因为个人私利没有得到满足而反目为仇、恩将仇报的。人们历来把这种人视之为小人,不屑与之为伍。

对自己身处困境或遭遇不幸时别人给予的特别关照要知恩图报。古人早有圣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年朱元璋率兵打仗被困时曾一连几天粒米未沾,是一位农妇给他吃了一顿饱饭。对此,他总是感念于心,以至在当了皇帝以后还专程去看望这位农妇,谓之“一饭之恩不忘”。对那些过河拆桥,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人,人们都会鄙夷地谴责:没有良心!

知恩图报才会有福报(知恩图报只有知恩)(6)

对同事、朋友的帮助要知恩图报。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是说任何人都需要别人的支持和辅助。更况且没有谁总是一帆风顺,总会碰到一些沟沟坎坎,别人的理解、支持和友谊比什么都珍贵。这些都应当铭记于心而永怀谢意的。

知恩图报是我们民族质朴的传统,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和良知,是立身处世的基础,更是构筑和谐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知道并身体力行知恩图报的人,才有资格在天地间堂堂正正地做人。

当一个人受了别人的一点恩惠,就认为自己欠对方,所以要还对方的情,这时候对方一些小要求可能会答应,按照中国的古话: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这时候会回报得更多。

此外有一项心理学调查表明,许多人很反感那些只知道奉献而不接受别人回报的人。

我忽然想起我大学的一个好朋友,这人是那种奉献而不接受别人回报的人。而我是那种受人恩惠就要报答的人。记得大一的时候自己意外骨折,我朋友帮了我许多,后来我一直想报答,比如带点东西给他吃之类的,可是我朋友很固执,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

知恩图报才会有福报(知恩图报只有知恩)(7)

往往心理学上,这类回报的心理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举个例子,如果本来想回报10元钱,如果对方屡次拒绝你的回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亏欠感会加深,可能会还对方20元。这个说法并不是针对所有人,毕竟试验里还有28%仍然是没有这类恩惠回报的心态。接着说我自己的例子,正因为我一直想回报,可他屡次拒绝,搞得我们后来关系很僵。

有时候适当接受对方的回报,并不是他所想的接受贿赂等等之类的想法,其实是对方想让自己好受些,起码觉得不欠对方。因此社会上常有这样的事情,朋友请我吃一顿饭,我要想办法回请对方一次,朋友送我生日礼物,可能我会在他生日时也送礼物,这个时候回馈的价值可能已超过当初受惠的价值。

恩惠—回报这个过程是人类心里的一种常态,如果违背这个过程会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我和我大学的好朋友就是因为这个问题上彼此没有让步而导致了些摩擦。那么生活里这样的事情还是有许多,往往一点小恩惠,会让自己去答应对方的一点要求。

作为施恩方,如果动机不纯,利用这个心理状态提高对方接受自己要求的机率,比如像现在一些流行的试用品,除了检验自己的产品外,另一点就是利用这个过程。

知恩图报才会有福报(知恩图报只有知恩)(8)

那些最爱我们的人,我们宁愿为他做任何事情。这种情感不仅仅像儿童时期般炽热,而且还在不断地添加韧性和持久。如果受人恩惠,我们首先要做的只是报答,而并非施惠。在人人勤勉的时刻,我们应以更勤勉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是身为人的责任。

先贤说过,我们在拮据时借下钱款,在还钱时就应尽我们的所能并加上利息偿还。那么,对于不期而遇的仁慈,我们又怎样来回报呢?难道我们不应该像肥沃的土地接受播种般,以丰硕的果实来回报吗?如果我们迫切地向我们早就想投以援手的人施惠,那又怎么对待已对我们有过帮助的人呢?行善与施恩,确是慷慨的两种果实。但对于一个好人而言,知恩不报非君子。只要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一定要懂得知恩图报。

我赞成对所受的恩惠有所区分,恩惠既重又大时,人的责任也随之重大。这种判定必须在正确考察施惠的最初时,估量其动机、诚意和心情而定的。一时心血来潮的恩惠与伪善的仁慈,如风中的秋叶一样席卷了个人的恩怨而去,得不到人们好的评价。

可笑的是,人们为了获取一个人的最大恩惠,往往会塞给他最让人不安的热心服务。所以,行善和报恩都遵循这个规则——所给予的帮助必须和受助者的需要相称。

文章来自转载,侵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