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亚拉巴马州的海积鸟(如亚拉巴马州的海积鸟)
如亚拉巴马州的海积鸟(如亚拉巴马州的海积鸟)
南极洲外,所有大陆都有它的记录(恰佩和沃克,2002)。由于其在不同的环境中分布范围广,存续时间长,我们可以推测出反鸟类的生态环境、筑巢行为和生长策略。大多数反鸟类化石出现在河流、风成或湖泊环境下的陆相沉积物中,表明它们偏好陆地环境。从热带到极地都发现了它们的化石,这表明反鸟类适应了多样的纬度和气候带。一些反鸟类群,如亚拉巴马州的海积鸟、澳大利亚的侏儒鸟和黎巴嫩的反凤鸟,在海洋环境中都有记录,这表明这些鸟类偶尔会冒险进入海洋。它们必须迅速扩展,以占据新的飞行席位,它们都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因此能够占据多种多样的栖息地。
早白垩世反鸟类的形式,如原羽鸟、鹏鸟、伊比利亚鸟、昆卡鸟、始小翼鸟、中国鸟、华夏鸟等都是小型鸟类,大小介于麻雀和鸫鸟之间,很多反鸟类都是树栖动物,其与现存的雀形目和鸣禽类有着大致相似的生态环境需求。从这些树栖生活方式的最初阶段开始,反鸟类的形状和大小就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同时,它们的飞行适应能力也逐渐提高。在晚白垩世,反鸟类的体型有增加的趋势,其中一些约有红头美洲鹫大小,翼展达1.5m。此时,随着泛大陆的分裂和漂流,它们变成了高超的飞行者,穿越了各大洋。它们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如加拿大、美国、墨西哥、中国、蒙古、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匈牙利、法国、罗马尼亚、黎巴嫩、马达加斯加和阿根廷等地。在反鸟类中也出现了不会飞的鸟类。戈壁沙漠晚白垩世的keni沙鸟再次成了不会飞的鸟类(恰佩等,2007)。反鸟类的多样性一直持续到白垩纪末期,当时它们在KT大灭绝(五大灭绝事件之一)中消失得杳无踪迹。然而,反鸟类和其他今鸟型类的灭绝所造成的破坏也为现代鸟类提供了进化的机会,使它们能够经受住适应性辐射的考验。
鉴于颅骨形状和足部形态的多样性,反鸟类必然有着专门的饮食习惯。森林生境肯定在反鸟类的早期进化和饮食中起着关键作用。颅骨和足部的解剖暗示了反鸟类的生活方式。早白垩世的反鸟类与麻雀一样小,有短而有齿的颚和宽大、张开的嘴,非常适合捕捉树上的昆虫。它们发展出了一种原始的颅骨运动形式,可以一次性吞咽大量食物。它们的脚爪高度弯曲、长短不均,表明了它们的栖息和抓握能力。鹏鸟短而钝的牙齿很可能是用来进食软体节肢动物的。大概是为了觅食,这些鸟有时生活在地面上,为了栖息、躲藏、筑巢和睡觉,有时又生活在树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反鸟类形成了多样的摄食适应。虽然它们大多都是树栖动物,但有的变成了水中泳者,有的变成了长腿的涉禽类,有的形成了长下巴,有的又没有了牙齿。一些反鸟类的胃内积物,如西班牙的始小翼鸟表明,这一组群中至少有一些成员是以甲壳类动物为生的(桑兹等,1996)。为了捉到滑溜的鱼类,一些早期反鸟类具有锋利的、向后弯曲的牙齿。它们白天聚集在河流和湖泊的开阔水域觅食,但为了安全起见,晚上会飞到树上。朝阳长翼鸟可能就是用它的长喙,以及前面的抓握齿来抓住鱼类,就像翠鸟一样(图8-6),而长嘴鸟不那么弯曲的长喙则是用来在泥浆中探索的,就像今天的鸻形目鸟类一样。相比之下,另一种长下巴的反鸟类——抓握鸟,则习惯在树上生活,正如它发育良好的栖息脚所反映的那样,它很可能在树皮和其他树缝中寻找食物,就像砍林鸟一样。
晚白垩世反鸟类一般都比较大。戈壁鸟有乌鸦那么大,反鸟有红头美洲鹫那么大,翼展达1.2m。阿根廷埃尔布雷特的大型反鸟类显示出各种各样的适应性进化(恰佩,2007)。姐妹鸟龙鸟带有锋利爪子的抓握脚可以充当强大的武器,来抓捕和砍杀猎物。勒库鸟又长又细的后肢部分,如胫跗骨、跗跖骨和足部,都显示了其在沼泽、湿地、泥滩和浅水中的涉水适应性。而云加鸟又短又宽、不对称的分叉脚则显示了它的游水适应性。没有牙齿的反鸟类,如蒙古的戈壁鸟和戈壁雏鸟,它们宽阔、健壮的喙部则适于破开硬物,如种子或带壳类无脊椎动物。来自黎巴嫩晚白垩世海相石灰岩的反凤鸟很可能像现代的吸汁啄木鸟一样,以树木的甜液为食,因为我们在其骨头与羽毛之间发现了作为食物颗粒的小块琥珀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