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登大雅之堂的大雅是什么意思(不登大雅的小戏)
不登大雅之堂的大雅是什么意思(不登大雅的小戏)老满州落户诸城后,与二女儿丁宝红(“二相公”成妹)先后嫁进王姓“本周姑”世家。婚姻的结缘,使“本周姑” 与 “拉魂腔”巧妙融合一起,形成下句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当时的听众称之为“打冒儿” ,“本周姑” 也就演变成“冒周姑”。在后来的延续发展中,取茂盛之意,人们便以“冒”之谐音定名为茂腔。由此,丁氏母女对茂腔的奠基与传承的贡献是不容质疑的。 据专家考证,诸城的茂腔有一百六七十年历史了。早年,乡间流行一种叫“周姑子(谐音)”的腔调,也叫“本周姑”,群众用来自娱自乐。这该是茂腔最原始的版本。后来,到光绪年间,一个人称老满州的还俗尼姑丁氏来到诸城。丁氏和三个女儿善唱“拉魂腔”(柳琴戏)。三个女儿依次叫留妹(人称“大相公”)、成妹(人称“二相公”)和阳三,都唱得一口好调,以至于后来有“三嫚不出台,不顶一出戏”之说。 茂腔一唱,锄头锄到庄稼上…… 锄了庄稼该是男人干的,那前边的两个就是女人的事了。就
“李氏女在偏房泪如雨下,思想起我的那二老爹妈,多少的好人家不给俺择配,将小女送至在阎王之家……”
在诸城,上点岁数的人都知道,这是传统茂腔《小姑贤》中的唱段。
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
茂腔一唱,花针扎在指头上;
茂腔一唱,锄头锄到庄稼上……
锄了庄稼该是男人干的,那前边的两个就是女人的事了。就是说,不管男女老少,听到茂腔,都会沉迷其中如痴如醉,以致干活儿走了神。
那时候农村没电,更不可能有电视。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祖祖辈辈周而复始,春耕秋收世世代代往复循环。冬天就闲下来,茂腔是人们最好最常见的精神寄托。集市、场院、大街头、树林边,凡能聚集人群的地方,都是搭台唱戏的好地方。
据专家考证,诸城的茂腔有一百六七十年历史了。早年,乡间流行一种叫“周姑子(谐音)”的腔调,也叫“本周姑”,群众用来自娱自乐。这该是茂腔最原始的版本。后来,到光绪年间,一个人称老满州的还俗尼姑丁氏来到诸城。丁氏和三个女儿善唱“拉魂腔”(柳琴戏)。三个女儿依次叫留妹(人称“大相公”)、成妹(人称“二相公”)和阳三,都唱得一口好调,以至于后来有“三嫚不出台,不顶一出戏”之说。
老满州落户诸城后,与二女儿丁宝红(“二相公”成妹)先后嫁进王姓“本周姑”世家。婚姻的结缘,使“本周姑” 与 “拉魂腔”巧妙融合一起,形成下句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当时的听众称之为“打冒儿” ,“本周姑” 也就演变成“冒周姑”。在后来的延续发展中,取茂盛之意,人们便以“冒”之谐音定名为茂腔。由此,丁氏母女对茂腔的奠基与传承的贡献是不容质疑的。
茂腔,看似不登大雅之地方小戏,流传范围也就五莲、诸城、胶州、高密等几个县市,个中内涵却不可小觑。从配乐说,京胡、二胡、月琴等一应俱全,板鼓踫砱、大小钹锣等面面俱到;从表演说,生旦净丑有招有式,文武兼备行当齐全。传承中,茂腔还创作一些其他剧种所没有的独门曲牌格调,如《桂花亭》中的三瞪眼、《珍珠塔》里的娃娃调及“鬼抄腿”、“四不像” 等曲牌,极大地丰富了茂腔艺术。
茂腔的剧目很多,悲情剧占大多数。传统系列的主要有“南、北、东、西” 四大京和“罗衫、玉杯、绣鞋、火龙、金簪、风筝、钥匙、丝兰” 等八大记。其他像《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传》、《杨八姐游春》、《王汉喜借年》、《王定保借当》……等,林林总总有几十部。这些剧目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对民间的文化交流、信仰、和谐社会凝聚力诸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电视和网络的普及,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茂腔的演出市场也出现萎缩。为拯救传统文化,使茂腔等传统艺术奇葩不至于凋零,2006年起,诸城茂腔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们坚信,有各级部门的关怀,有群众的支持,在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的满腔心血浇灌下,诸诚茂腔这棵艺术之树万古常青。为此赋诗一首,以表达对诸城茂腔的祝愿。
诗曰: 雅唱传承百岁双,坊间依旧韵悠扬。四京八记经风雨,一鼓三弦逸径浜。倾诉民间情与恨,挞除尘世虎和伥。月中仙子休烦怨,且请诸城赏茂腔。
作者:诸城程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