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感知通信产业链(国防利器化身智驾之眼)
智能驾驶感知通信产业链(国防利器化身智驾之眼)红外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由于能克服黑夜的视野限制,在二战后期为满足战争需要,1944年德国军工企业成功研制出主动红外夜视仪。二战后,苏联与美国延续开发红外技术,使其在军工、科研等领域大方异彩。红外热成像系统曾是豪华车的专有配置(图片来源:DeepWay)高德红外·轩辕智驾的车载红外智驾系统为何频频受到主机厂的青睐?该技术应用对于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又有何意义呢?01
9月2日晚,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旗下全资子公司轩辕智驾近日收到我国新能源汽车头部品牌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零部件开发试制通知书》。高德红外·轩辕智驾将承担广汽埃安旗下车型红外(夜视)摄像头的制造供应任务。
高德红外表示,这次合作是该公司红外辅助驾驶系统成功应用在东风“猛士科技”豪华电动越野车前装项目后,又一次在国内乘用车红外前装项目上完成定点,后续将按车厂节点要求随车型量产。
(图片来源:广汽埃安)
笔者注意到,同一日,百度Apollo在自动驾驶货运赛道的唯一布局——DeepWay,也完成了“DeepWay·深向星辰”B样车正式下线。重点来了,为自动驾驶而生的“DeepWay·深向星辰”,也同样有高德红外·轩辕智驾的深度参与。
(图片来源:DeepWay)
高德红外·轩辕智驾的车载红外智驾系统为何频频受到主机厂的青睐?该技术应用对于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又有何意义呢?
01
红外热成像系统曾是豪华车的专有配置
红外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由于能克服黑夜的视野限制,在二战后期为满足战争需要,1944年德国军工企业成功研制出主动红外夜视仪。二战后,苏联与美国延续开发红外技术,使其在军工、科研等领域大方异彩。
红外技术的独特优势,促进其从军事领域向民用化发展。受当时技术和行业发展限制,夜视系统的成本较高,主要应用在豪华车上。
2000年凯迪拉克DeVille推出了由雷神公司设计的夜视系统,选配价格高达2250美元。丰田和本田紧随其后,其高端消费群体的旗舰版车型,可搭载夜视系统。
欧洲豪华汽车品牌的代表,宝马、奔驰和奥迪,也逐渐在开始配置夜视系统。
2005年,宝马将红外热成像技术,首次搭载在它的旗舰车型上,比如说宝马七系等;
2010年,奥迪的A8夜视功能,首次选用红外技术;
2014年,奔驰S450及以上车型搭载了红外成像;
2016年,凯迪拉克的CT6在国内上市的时候,旗舰版配备该功能,并命名为“红外鹰眼”……
自此之后,辅助驾驶功能开始在中高端车型上扩展,越来越多的车企把红外技术作为ADAS配置中的一项,扩展到自家车型上。主要代表车型有标致DS7、大众途锐、途昂、辉昂、标致508L等等。
红外应用至此,主要以“夜视”功能的“身份”,出现在中高端车型的选装配置清单里。
02
从成像原理出发,探寻全天候驾驶安全感知新路径
自然界中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5°C)的物体都能辐射红外能量,这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结果。
红外摄像头利用万物皆有的热辐射成像,即使在夜间无光源路段也能清晰辨别行人、动物、车辆、建筑等;而且由于红外光波长>可见光,大气穿透能力强,所以感知效能不受雾霭、沙尘、雨雾等恶劣天气影响。
红外技术的上述特性,让越来越多的车企将红外引入到整车的智能感知系统中。
03
深度融合,整体智驾感知方案
在智能驾驶领域,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视觉派,认为依靠摄像头就可以胜任车辆感知功能;而其他车企构成的融合派,则多采用“摄像头 雷达”的融合感知系统。
这两种方案,其实都无法满足全天候、全场景的需求,因系统误判而导致事故的事件时有发生,反映了现有智驾感知方案的在场景覆盖上的不足。
而红外技术能在光线不足、强光眩光、高速团雾、风沙扬尘等长尾场景中清晰成像,全时全天候提升整体智驾系统的感知有效性。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虽然红外技术在智能驾驶感知上具有独特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无色彩信息、无法直接检测距离等缺陷。
2022年初,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军者广汽埃安向外界释放了一个重磅信息:其将通过全球首创的红外智驾传感技术,打造全天候的智驾感知方案。根据高德红外的最新消息,广汽埃安最终选择了高德红外,作为其智能驾驶领域合作伙伴。
高德红外掌握红外探测器关键技术,位居全球红外市场的市占率第二,是国内唯一覆盖红外全产业链的民营高科企业。而且,高德红外多年来在国家安全、反恐执法、抢险救灾、抗击疫情等多个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积累了深厚的军工实践经验。这些都将为全天候的智驾感知方案的落地提供强大助力。
全天候的智驾感知方案,是基于激光雷达 毫米波雷达 超声波雷达 白光视频采集系统 热成像视频采集系统等融合感知系统。至此,广汽埃安真正将红外热成像技术与全车感知系统深度融合,全球首创整体智驾感知方案。
高德红外与广汽埃安、东风猛士、百度Apollo的深度合作,使以往广泛应用于军工、航天的红外技术,以及曾经因为成本较高而仅出现在少数豪华车型上的红外传感技术,即将在乘用车消费市场得到普及应用。
笔者认为,在高阶自动驾驶环境感知层,红外技术须占据一席之地。判断一辆智能汽车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水准,其是否应用了红外技术,将是很好的考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