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三戏白牡丹坠子词(吕洞宾三戏白牡丹)
吕洞宾三戏白牡丹坠子词(吕洞宾三戏白牡丹)从道教理论上看,全真教的双修和佛教密宗的双修根本不是一回事。全真教理论的双修是很严格,是在人的思想品行和身体状态上同时修炼,所谓性命双修,不存在任何色欲成分。而佛教密宗讲究从欲念中解脱,所以才有了充满色欲的成分。佛教在“吕洞宾三戏白牡丹”中搞出佛教双修的情节,是利用老百姓不明两教理论,故意混淆视听,以此来抹黑吕洞宾。道教对此是强烈反对的,所以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道教不承认部分版本,并不且不在道教典籍中收纳。他们又将“三戏”改为“三试”,以此来淡化色欲的色彩。吕洞宾是全真教五祖之一,在道教中地位崇高,在民间也有很高的的声誉。他的传说故事很受老百姓欢迎,所以成为全真教传道的杀手锏。很多人因为听了他的故事而加入道教,这就让佛教很不满。于是佛教在道教的传教故事中进行改编,开始抹黑和妖魔化吕洞宾,目的是破坏全真教在民间的公信力。吕洞宾度化妓女的故事很多,白牡丹只是其中之一。但因为白牡丹在妓女中具
在八仙过海的系列故事中,吕洞宾无疑是人气最旺的神仙。从这个系列故事诞生数百年以来,吕洞宾出场几乎占据了一半的篇幅,可以说是八仙故事中的绝对主角。因此吕洞宾的各种传说在民间源远流传,被改编成了各种不同版本和载体的艺术作品,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尤其是进入现代后,不少吕洞宾的故事被搬上银幕,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分析吕洞宾的这些神话故事,却发现“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故事最为传奇,其背后隐藏的故事更是耐人寻味。本文就以这个故事的变迁出发,看看它背后隐藏着的东西。
熟悉八仙故事的人都知道,吕洞宾是以唐朝著名道士吕岩为原型创造的神仙角色。吕岩,字洞宾,号纯阳,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的孙子,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活环境非常优渥。他因科举失利而学道,成为唐朝中晚期的著名道士。他在民间的传说很多,集中在唐朝晚期到北宋前期的部分,受到了当时很多达官贵人的追捧。在道教理论方面,他是金丹道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与正阳真人钟离权并称。全真教祖师王重阳创教后,将吕洞宾作为全真教的五祖之一。因此他在道教的地位非常崇高,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全真教神仙之一。
白牡丹这个角色也有很意思,她最初并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指一类人。在唐宋之交的时代,青楼妓馆中的艺妓很多都有花名代表,其中白牡丹就是最著名的花名。“吕洞宾三戏白牡丹”本意是道教劝人向善,由于青楼女子被认为是封建社会最为低贱的存在,所以这样的劝诫成为道教传播比较典型的故事。实际上在这个故事出现之前,吕洞宾的故事中有大量劝诫妓女从良的。比如元代苗善时的《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中就有,“度侯行首第五十七化”、“度黄莺妓第六十化”、“诱杨柳会第七十五化”、“度张珍奴第八十化”、“度曹三香第八十七化”。
这种对妓女的度化在早期还是比较干净的,吕洞宾作为度师,不仅恪守清修之法,而且还以清修理论度脱妓女,劝她们跳出祸害重获新生。这种方式很符合吕洞宾在史书上的一些描述,也符合他在道教理论方面的理念和原则。但是到了明初以后,出现了“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却越传越离奇,最终成为了佛道两教舆论战的工具。早期的“吕洞宾三戏白牡丹”延续了钟离权用“黄粱梦”度化吕洞宾的原则,主要是讲道教清修理论。到了后来,这个故事经过改版充满了色欲色彩,而且变得不堪入目。
“吕洞宾三戏白牡丹”主要是讲吕洞宾度化白牡丹成仙的故事,在明初的版本中注重用道教理论度化,而非色欲方面的操作。吕洞宾幻化盛嫖客回道人接近白牡丹,经过三次试探点破色欲方面的虚妄,是符合道教清修理论的。实际上历史上的吕洞宾就是以清修出名的,他创立的金丹法是道教清修的经典法门。世人都传说他能以飞剑在千里之外取人首级,而他则说自己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从这个角度看,吕洞宾是受到佛教理论的影响,这也是符合全真教的三教合一理念的,所以他的故事不应该出现色欲成分。
但是从明朝中期之后,“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故事中出现了大量的色欲成分,将吕洞宾描绘成了风流好色之徒。在吕洞宾度化白牡丹的过程中,不但有大量的狎戏、淫戏,甚至出现了色欲双修的成分。到了明朝晚期更夸张,故事中多了个和尚教黄龙禅师,借着白牡丹跟吕洞宾隔空交手。黄龙禅师传授白牡丹密宗的双修之法,让她在与吕洞宾房事时动手。后来这个故事又衍化出吕洞宾飞剑斩黄龙的传说,各种版本数不胜数。这种演化知道清朝时期都没有停下,甚至道教文献中有康熙年间吕洞宾显圣时还在重提这事。
从事情的起源上看,还是元朝时期佛道两教斗争带来的历史问题。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蒙古人本身没有成熟的宗教,只有原始的苯教,所以在中原难以立足。因此蒙古人在进入中原后边开始与中原的宗教结合,当时道教中最兴旺的全真教便成为元朝朝廷的国教。由于全真教倾向于汉人,不久之后变遭到了蒙古权贵的抵制,不少蒙古权贵引入了佛教密宗。于是全真教和佛教密宗的斗争开始了,贯穿了元朝百年时间。由于密宗是外来宗教,所以他们选择和佛教本地的宗派联合,于是斗争规模被扩大到道教和佛教两大宗教体系。
吕洞宾是全真教五祖之一,在道教中地位崇高,在民间也有很高的的声誉。他的传说故事很受老百姓欢迎,所以成为全真教传道的杀手锏。很多人因为听了他的故事而加入道教,这就让佛教很不满。于是佛教在道教的传教故事中进行改编,开始抹黑和妖魔化吕洞宾,目的是破坏全真教在民间的公信力。吕洞宾度化妓女的故事很多,白牡丹只是其中之一。但因为白牡丹在妓女中具有代表性,所以这个故事成为佛教攻击道教的主要工具。“吕洞宾三戏白牡丹”故事的变迁由此开始走上的邪路,逐渐充满了色欲的成分。
从道教理论上看,全真教的双修和佛教密宗的双修根本不是一回事。全真教理论的双修是很严格,是在人的思想品行和身体状态上同时修炼,所谓性命双修,不存在任何色欲成分。而佛教密宗讲究从欲念中解脱,所以才有了充满色欲的成分。佛教在“吕洞宾三戏白牡丹”中搞出佛教双修的情节,是利用老百姓不明两教理论,故意混淆视听,以此来抹黑吕洞宾。道教对此是强烈反对的,所以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道教不承认部分版本,并不且不在道教典籍中收纳。他们又将“三戏”改为“三试”,以此来淡化色欲的色彩。
除此之外,道教还编撰出了两个比较著名的版本。一个版本是将吕洞宾改成颜洞宾,里面讲宋朝道士颜洞宾假借吕洞宾之名招摇撞骗,所以才在妓院中三戏花魁白牡丹。颜洞宾的故事后来还加入到杨家将中,他成为杨家将故事的反派,被斩于天门阵中。另一个版本很有意思,搞了个三生三世情愿的套路,应该说是这类言情故事的起源。故事中吕洞宾和白牡丹是前世的夫妻,白牡丹还是嫦娥转世。后来嫦娥获罪被贬下凡间名,这才有了花魁白牡丹。“吕洞宾三戏白牡丹”成了人家夫妻俩的家务事,就直接把佛教那套踢除了。
当时第二个故事非常受欢迎,得到了不少才子佳人的认可,所以为吕洞宾挽回了不少名声。佛教一看形势不对,于是搞出了黄龙禅师的剧情,面对面的向道教开战。在佛教故事中是黄龙禅师点化吕洞宾,而在道教的故事中则是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各有各的说法。最为夸张的是,佛教见黄龙禅师压不住吕洞宾,于是请出了吕洞宾的死对头,观音菩萨。佛教编了个观音点化吕洞宾的故事,而且还很受欢迎,在明朝晚期被改成大量戏剧传播。直到今天,山西的某些地方戏上,都还有这个故事演化出来的新版本。
这个版本中是吕洞宾在参与佛祖如来龙华会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在很多神话传说中都有收录。故事中吕洞宾和八仙参与龙华会,却偷空下凡游玩。观音菩萨很不满,于是便于惠岸行者下凡点化他。观音菩萨变成了妓女白牡丹,而惠岸行者则变成卖药的老头。吕洞宾生性风流,上了观音的当,被下套捉弄了一番,后来被观音点化。因为观音菩萨在民间的强大影响力,立刻扭转了佛教在舆论战中的不利局面。实际上在佛教故事中,观音变成妓女度化凡人的故事太多了,比如马郎妇观音、鱼篮观音等,所以并不会引起民间的反感。
道教对于佛教的反击也不客气,直接来了个吕洞宾显圣。吕洞宾与观音菩萨算得上是老对手了,两教故事中长期相爱相杀,最为著名的就是吕洞宾戏观音。吕洞宾在黄鹤楼显圣的故事中亲自出场,不但为自己戏白牡丹辩解,还直斥黄龙禅师的邪恶行径和飞剑斩黄龙的缘由,面对面的与佛教对抗。
从元朝前期的吕洞宾度化妓女,到清朝的吕洞宾显圣,佛道两教在“吕洞宾三戏白牡丹”上纠缠了数百年,演化出无数个版本的故事。这些故事成为两教传教的工具,也称为他们隔空对战的舆论兵器。而民间艺人则以这些故事为原本,创造了大量的传说故事,丰富弄了老百姓的业余生活。
可以说“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故事变迁,是佛道两家舆论战隔空交手的典范,里面隐藏了双方许多见不得人的手段,各种污蔑、造谣、歪曲、抹黑和妖魔化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从这些故事也可以看出,两教并不是他们自己宣传的那么高尚,至少站在一线传教的不是什么好人。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翻来覆去的编排,玩了几百年还不嫌腻,可见这些人的低俗。当然这些故事中也有一些值得探讨部分,所以也称为现代影视剧改编的素材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改编过程中,还是要坚持去芜存菁的原则,不能为了利益而不顾道德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