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黄执中最有说服力的一句话(奇葩说的黄执中)
奇葩说黄执中最有说服力的一句话(奇葩说的黄执中)B. 正面说服 PK 反面说服《奇葩说》假如能看到别人的死亡时间,该不该告诉TA?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不够;或者本性如此蠢笨;亦或者意志力不够,受人胁迫导致的结果。那再来看这个比电影更精彩、更具神转折的真实案例:
1993年,高中辍学的科瑞仕利用自己记忆经文的超强能力和催眠手段,控制了一个教派。一段时间后,这个教派的成员们慢慢交出自己的银行存款以及财产。
科瑞仕甚至说服男教徒应该独自生活,而他自己却和成员们的妻子和女儿上床,以及使他的这“19名妻子”相信应该给他生儿育女。科瑞仕说服他的教徒们不久之后集体放火自杀,并且和他一起直接升上天堂。警察赶到的时候,86人在大火中丧生。
1997年3月22日,几个太阳神教徒相信,搭乘紧随哈雷彗星之后飞碟通往天堂之门的时刻到了。于是把安眠药放在饭菜里,喝下大量伏特加酒,再用塑料袋绑住自己头部,想要在睡眠中窒息。
1978年的圭亚那,914名琼斯教徒,集体服下含有镇静剂、止痛药以及致命氰化物的葡萄酒自杀身亡。
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不够;或者本性如此蠢笨;亦或者意志力不够,受人胁迫导致的结果。
那再来看这个比电影更精彩、更具神转折的真实案例:
《奇葩说》假如能看到别人的死亡时间,该不该告诉TA?
B. 正面说服 PK 反面说服
赞同对方的观点可能会使说服对象感到疑惑并且会削弱本方观点。赞同对方的观点也可能使说服对象觉得本方客观公正,打消一部分戒心。
《奇葩说》TA真的很努力是一句好话吗?
《奇葩说》被同事误会要不要澄清?
这一招经常被用在法庭、商业案例、甚至是战争演讲中。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投降后,美国军方不想士兵因此松懈。于是军方的情报设计了两端广博,论证太平洋战争至少还将持续两年以上。其中一段广播只有单方面的正面说服,并未提及相反的观点,例如只要应对一方敌人,就不会腹背受敌。另外一段广播则有正反两方面的说服,它提到了相反观点,并做了回应,后者回应的效果更强烈与坚定。
很明显,如果你是善于思辨的说服对象,那单一正面消息会激起你思考相反观点,且会认为说服者持有偏见。比如在法庭上,如果被告在原告之前提出不利于自己的证据,被告的辩护就显得更加可信。
假如你是乐观主义者,那正面说服对你比较有效;假如你是悲观主义者,那负面说服对你比较有效。
信息内容的表达技巧,决定说服力的加分多少Point One:就像前文提到的,说服之前,先肯定对方观点。
Point Two::对方突出自身在专家该领域里见多识广的专家身份
《奇葩说》结婚前,在TA的房本上加上我的名字,有错吗?
Point Three:对方信心十足时,说服力会加分。相反的,对方表现焦虑、神情紧张、言辞不清晰时,说服力会大打折扣。
Point Four:演讲风格同样会影响对方的说服力。比如语速较快,话语幽默,情绪饱满等。
《奇葩说》如果有一按钮可以知道伴侣有多爱你,你要不要按?
Point Five:如果我们认为对方并没有努力说服的企图,那么他的信赖度就会增加。
《奇葩说》该细心呵护还是毁灭高等生物蛋?
Point Six:我们会认为那些站在自身利益对立面的说话者更真诚。正如甘地、马丁路德金、周恩来、邓小平等名人领导者一样,他们为了他人而承受痛苦,这种行彰显了真诚,让人心悦诚服。
Point Seven : 他人吸引力和我们自身喜欢相似时,我们会优先选择 “ 被说服 ”。(吸引力的表现途径一般有3种:1 外表 、2 相似性、3 自己所属群体)
我们都有可能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被“洗脑”说服本质上是一个中性词,没有好坏之分。区别在于传递信息的目的以及信息的内容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判断。
用意险恶的说服可称为“蛊惑人心”。劝人向善的说服可称为“教育启发”。与教育相比,蛊惑多了一些强制手段。我们通常会内化那些自主、公开和反复做出的承诺。恐怖组织的领导们似乎都擅长这一点。
- 顺从导致了接纳
刚加入恐怖组织的人,很快便会认识到自我成员身份的 “ 重要性 ”。在很短时间的内,新成员会被组织“鼓励”成为活跃分子。比如典礼仪式以及公开的演讲,强化新成员对成员身份的认同感。
- 登门槛现象
人们是怎样受人诱骗以至于做出如此巨变的人生承诺?很少有人突然、有意识的下决定要加入某个组织。因为这样的组织从一个很小的起点开始。邀请吃饭、共度愉快的周末、一起唱歌、讨论等。然后再力劝那些有可能会加入 的人参加长期训练性的娱乐。
- 说服对象的特点
大多数组织成员通常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面临个人危机、外出度假、独自生活等。他们有某种需求,而这个组织恰好可以给他们的答疑解惑指出了解决方案。
- 群体效应
通常会将成员与先前的社会支持系统切断。由于外部联系的减弱,直到群体的社会性作用完全指向内部,每个人都能只能和群体成员联系。因为一旦家人、朋友失去了联系,他们就无法进行反驳,并且一旦孤立无援之后,他们就会花时间研究新群体的历史和规则,投入了自己的时间、遵从了群体的一切要求,之后就是忠心耿耿的一员。
社会心理学家弗兰克总结说,新宗教们有非常正规的管理说服流程:
1. 支持性、相互信任的社会关系;
2. 专业的知识以及希望;
3. 独立的理念以及信念,用以解释个体的困难并提出新的视角
4. 一系列的仪式、学习经历,保证成员获得平静、愉快的新感觉。
当然,滥用说服这一事实,并不能说明说服的本质是邪恶的。解释一种现象的成因,也并不能证明这种现象的合理性。我们需要做的是坚守自己的立场 。
为什么我们总是容易被别人 “ 说服 ” ?有人认为被人说服、容易被训练是我们人性的一个弱点。作为说服的接受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天真轻信与愤世嫉俗之间求生存。
一个有名的实验:在一个小空间里,放进两三只某类昆虫,他们的行动是混乱的,没有规律的。将数量增加到20只左右,它们的行动就统一起来,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这个或许可以叫做归属感,因为每一个“我”都是孤独的,它们渴求被一个组织认同。
在不同的声音中,哪个声音更打动你,你的选择更倾向于哪个声音,最终你因为哪个声音而改变。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有自己的感觉,有自己的立场。
“股神”巴菲特说,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最关键的教诲是来自他的父亲,父亲一再强调对他说:“尊重自己的感觉。”股市风云变幻的时候,他的心也跟着被搅动,但这个时候如果跟着某个“专家的意见”,就像那个寻找虚假归属感的昆虫一样。而专家太多,声音太多的时候,自己的感觉早已被丢在脑后。
所以,你只能跟随自己的声音,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
这其实有一个要求跟高的境界,尤其在我们国家,因为我们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强调教育与规定,强调顺从与服从。我们总是被教导听别人的话,而不是尊重自己的感觉。
被 “ 说服 ”,听别人的话,可能有一个很遭困境。到底听谁的?毕竟在任何一点事上,都有无数的群体在呼唤你的加入。
于是,那就选看上去最有理的声音? 还是选看上去最坚定的声音?
这的确是一个常见、又错误的选择。
作为一个开明的人,我们可以假设自己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在某方面都可以充当我们的老师。当我们建立联系时,我们希望能够从他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但同时也要做一个批判性的思考者,做一个积极倾听和批判性同时存在的思考者。如果信息经不起仔细推敲,那么它也不过如此;如果它经得起推敲,它对你的影响可能会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