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所有王者系列武器(那些举世瞩目却遗憾落败的战机)
盘点所有王者系列武器(那些举世瞩目却遗憾落败的战机)苏-47战斗机,绰号:金雕,是俄罗斯空军多用途超音速隐身战斗机。苏-47战斗机的最大特点在于前掠翼的设计,是俄罗斯新一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型号。苏-47战斗机由俄罗斯苏霍伊航空集团研制,在设计与试飞阶段曾经给予苏32和苏37的编号,1997年9月25日首飞,2002年编号改为苏-47。苏47(如果科技成熟,命运或许会是另一种结果)雪鸮(原谅我祖国,我还不够强)雪鸮是沈飞自主研制的和歼20竞争的中国五代机方案,是采用三翼面布局,采用双垂直尾翼,因此机身很长,由于沿袭苏系战机的设计思路,雪鸮超机动和超音速能力很强,几乎可以碾压当时所有苏式战机(那时还没有苏57)。但当时601所在设计该机时,既没有和空军对接谈设计思路,又未能参考西方类似战机的技术标准。倒是和前苏联设计师走的很近,进行了各种技术交流和研讨,最终导致“雪鸮”的身形比苏-27还要长,基本不具备隐身性能。因此延续前苏联设计风格的“雪鸮”
21世纪人类航空科技不断进步,各种作品层出不穷,它们用呼啸声与火焰点亮了天空。然而在华丽的背后是无数先辈战机,战场老兵(这里指战机,不指人)默默无闻,不断付出的结果。而在人类航空史上还有很多为科技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却最后黯然退场的战机,究竟是生不逢时还是怀才不遇促使这些曾经闪耀的“新星”提前退出了历史舞台。
HE-280(我才是世界上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
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喷气式战斗机是亨克尔公司研制的He280双发战斗机,首飞时间是1941年3月30日。He-280的测试中表现极为优异 在1943年初所举行的模拟对抗中轻易的击败了Fw-190。其原型机尚包括六架可携带500公斤炸弹的B型机 若干架搭载螺旋桨与阿格斯014活塞引擎的实验机、无动力滑翔机及装置V型蝴蝶型垂直尾翼的He-280V8实验机型。
He-280动力系统为两具容克斯厂推力840公斤的Jumo 004A型涡轮喷射发动机。然而当时由于纳粹高层仍陶醉在闪电战的胜利之中 认为战争不会持续过久 便草率地认为不需要这种高性能战机 因而没有进行量产。后来德军终于意织到喷射战斗机的重要时 德军又选择了空速性能更为优异的ME62,自此He-280便彻底失去了竞争的机会,十分可惜,如同流星一样一闪而过消失在了历史的潮流当中。
雪鸮(原谅我祖国,我还不够强)
雪鸮是沈飞自主研制的和歼20竞争的中国五代机方案,是采用三翼面布局,采用双垂直尾翼,因此机身很长,由于沿袭苏系战机的设计思路,雪鸮超机动和超音速能力很强,几乎可以碾压当时所有苏式战机(那时还没有苏57)。
但当时601所在设计该机时,既没有和空军对接谈设计思路,又未能参考西方类似战机的技术标准。倒是和前苏联设计师走的很近,进行了各种技术交流和研讨,最终导致“雪鸮”的身形比苏-27还要长,基本不具备隐身性能。因此延续前苏联设计风格的“雪鸮”仅仅是一架4代 战机,达不到五代机的要求与标准,在和歼20的竞争中遗憾败北。
苏47(如果科技成熟,命运或许会是另一种结果)
苏-47战斗机,绰号:金雕,是俄罗斯空军多用途超音速隐身战斗机。苏-47战斗机的最大特点在于前掠翼的设计,是俄罗斯新一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型号。苏-47战斗机由俄罗斯苏霍伊航空集团研制,在设计与试飞阶段曾经给予苏32和苏37的编号,1997年9月25日首飞,2002年编号改为苏-47。
当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俘获了德国的前掠翼轰炸机Ju 287和大量资料及有关专家,对前掠翼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认识。前掠翼提供了低波阻,减少了弯矩,而且和常规机翼比起来,延迟了失速时间。然而前掠翼会产生很大的扭力,如果机翼是用常规材料制成,它很可能被撕裂。进入80年代以来,俄中央航空流体动力研究院的一些专家,又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对前掠翼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研发的复合材料才使前掠翼布局成为可能,从而为从80年代末着手研制的苏-47采用前掠翼技术打下了基础。
苏-47具有良好的低空低速机动能力和超机动能力,机上装有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操纵系统和火控系统,由于飞机的升阻比大,故飞机的作战半径和留空时间都较大,加上飞机能不加力超音速巡航,它可迅速到达作战空域。起落架舱,采用前三点可收放起落架。武器包括R-27中距空对空导弹和R-73近距格斗空对空导弹,以及多种引导和非引导对地攻击武器。此外,苏-47安装有一门Gsh-301 30毫米机炮。
但由于始终无法解决超音速时的翼尖震颤问题,也无法满足俄罗斯军方的空战需求,最终停止研发,并未被俄罗斯军方采用,也没有实现量产。如果拥有成熟的科技解决前掠翼的问题(可变机翼技术),苏47不失为一种强大的战机。
米格-37(我还未飞翔,便已被折断翅膀)
1979年苏联获得了美国研制F117隐形战斗机的情报,立即确立了项目代号为90的隐形战斗机研制计划,当时该项目分派给米高扬、苏霍伊两家设计招标,苏霍伊设计的是一种双身布局飞机,最终未能成型,也未提交出设计方案。米高扬设计局则设计了米格-37战斗机,它主翼布局成正梯形翼略带下倾,垂尾外倾45度,无鸭翼,背部有两块减速板,机首扁平,具有突出的高空高速截击性能,同时引擎置于机翼上方,且尾喷管下方有隐形阁板,极大地增强了隐形性能。
米格-37具备短距垂直起降能力,是苏联第一种概念上的隐身作战飞机。起初米格-37是作为攻击机来设计的,后来被改进强化了对空作战能力,作为隐身截击机来使用,米格-37执行任务时,由预警机引导接敌,飞行中保持无线电静默,直到到达作战距离时才打开雷达,向目标发射导弹。米格-37在机身中部和后部装有升力发动机,具有很强的短距垂直起降能力,计划中米格-37将装备航母,但由于技术过于复杂米格-37始终没有造出一架原型机,后因资金不足,停止了发展,这样米格37还未出世便胎死腹中了。
X-32(说好的实力代表一切,可为何还是以貌取人)
X-32技术验证机,是波音公司为了获得美国军方JSF联合攻击战斗机项目而推出的样机,有多种型号:空军常规起降型、海军常规起降舰载型和短距起飞垂直着陆型,其中 X-32A 进行常规起降的试验,X-32B 则验证短距起飞和垂直降落的性能。
X-32 外形比较奇特,由于它有一对联接在发动机后部的可转向的喷气升力喷管,因
而发动机必须安装在飞机前部。X-32 采用很厚的整体式机翼,可承载大部分的结构载荷,并能装载近 9 吨的燃油。机头下方有一个缝式进气口,每秒可吸入 180 千克的空气,供一台普惠 F119--SE614涡轮风扇发动机使用。
X-32采用三角翼、双垂尾气动布局,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张大嘴巴,其实带嘴巴的飞机也不少,(F16、歼10、台风、F86佩刀、米格15、米格17)但X32这个嘴真心不太美观,而且还直接违反隐身最基本的原理,把发动机的正面暴露在入射雷达的面前。发动机的正面确实有一半在入射雷达的视线内,但波音在发动机前面增加了一个“雷达屏障”,用涂覆吸波材料的整流片把发动机的正面遮住,迫使雷达波拐弯抹角地通过整流片的间隙进入进气道,一旦进入,就只能在里面来回反射,每反射一次,就在涂覆吸波材料的壁上被吸收掉一点,最后只有极少的入射能量得以返回,形成回波,说是这么说,但是是否真的能达到效果,就不敢保证了。
从总体上看,X-32 也是使用了大量先进技术,因而其技术实现难度也较大。在与X-35的竞争中,“前卫”的 X-32 又败下阵来。
YF-23(世界欠我一个公平)
最后来说一说“黑寡妇”——YF23,这位是真的冤,明明都赢了却落选。
YF23是与F22猛禽竞争的一种先进的隐身验证机,它的许多技术都要比F22更先进,却反而惨遭淘汰。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内YF23只剩下两架验证机还存放在美国博物馆里默默无闻,好像时刻向来参观的人们倾诉自己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赛车总动员》当中蓝天博士(韩大夫)。
YF-23战斗机是由美国诺斯洛普与麦克唐纳-道格拉斯两家公司共同设计,竞标先进战术战斗机(ATF)合约的机型。YF-23原型机设计概念与YF-22有很大的不同,除了采用许多现有的零组件之外,YF-23的试飞计划里面并未包括试射空对空导弹与验证高迎角飞行能力,多是以风洞测试搜集与验证资料。根据测试的结果显示,YF-23没有迎角限制,飞机能够自任何尾旋(Spin)轻易恢复稳定飞行,武器方面YF23装备1门20毫米M61火神式机炮,弹舱内4-6枚AIM-7/AIM-120中程空对空导弹和4枚AIM-9短程空对空导弹。
YF-23的各项性能比较目前仍是机密,YF-23较为侧重隐身性和超音速巡航,因此的飞行速度较高。虽然没有向量喷嘴和水平控制面,后机身结构反而比较简单,重量也较轻。YF-23与YF-22在大部分的飞行包络线范围下的性能差距不大但速度和隐身性由于YF22,而YF-22只有在低速下的控制性略胜一筹。
两款飞机都采用内置弹舱,必要时可以在机翼下另外携带武装。但是YF-23的量产型将需要延长机身以加入另外一个弹舱。设计团队皆宣称这两种飞机都没有攻角限制,同时都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
由于成本,时代和军方需求等原因,美国空军于1991年4月23日宣布YF-22获选优胜。YF-23自此便退出历史舞台不再飞行,一代天骄便就此隐退,真的非常可惜。而如今的军迷当中,YF23的忠实者依旧高于F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