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汉景帝杀晁错后如何削藩(晁错不过汉景帝培养的导火索)

汉景帝杀晁错后如何削藩(晁错不过汉景帝培养的导火索)而且反对他的还不只是这些人而已,甚至晁错的父亲也是持有反对意见的,还不惜自杀相劝。《汉书》记载:“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当然这么看究竟晁错有没有做错呢?晁父的死并不在于他削藩,而是在于他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故而才会说“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可见他的父亲看的很明白,从头到尾晁错的错就在于他不该把自己变成众矢之的。晁错和其父亲晁错画像不过晁错在说这一番话时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吴王要真反。邓公曾说:“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吴王自己也曾说:“节衣食之用,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似乎所有证据都指向吴王刘濞预谋造反。然而这只是人言,并非铁证。在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吴王境内并没有发现他说的日以继夜囤积的粮食,也并没有任何杀伤性武器。同时在《史记》中记载:“吴王濞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

自从汉朝建立以来,刘邦就一直有一个困惑。在面对是否延续郡县制还是分封制上,大臣之间也有着各自的说法。或许是因为难以决断,刘邦最终决定两者并存。最初刘邦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能够让这些藩王成为国家之屏障。藩王的藩就是篱笆的意思,所以这些被分封的国王也被称为是藩王。不过刘邦在分封之时还是留了一手,先是诛杀了各位异姓王,之后则是只准同姓封王。并且还留下了白马之盟,目的也是为了遏制藩王作乱。

汉景帝杀晁错后如何削藩(晁错不过汉景帝培养的导火索)(1)

刘濞和晁错

不过刘邦没有想到的是,即使是自己的子孙后代也依旧是靠不住。之后汉帝国爆发的七国之乱的发起人,正是吴王刘濞。《汉书》记载:“吴王濞,高帝兄仲之子也。”;也就是说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亲侄子。而且此人相当有能力,《汉书》中记载:“黥布反,高祖自将往诛之。濞年二十,以骑将从破布军。”;当时黥布造反,正是刘濞立下了大功。然而有趣的是,似乎刘邦很有预见性的认为这个大侄子恐怕将来会造反。因此他摸着刘濞的背说:“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当时刘濞是头如捣蒜满口答应,谁曾想之后的七国之乱就是他带的好头。

汉景帝杀晁错后如何削藩(晁错不过汉景帝培养的导火索)(2)

吴王刘濞

然而刘濞是真的要反吗?恐怕并非如此。晁错提出削藩之时,刘濞并未造反。之所以晁错提出削藩并不是在针对哪一个诸侯,而是针对藩国的存在。在晁错写的《削藩策》中说到:“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可见晁错认为不管吴王反不反,都应该削弱其实力。如今不削藩可能会反,削了依旧会反,还不如挑个对帝国有力的办法。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无疑是壮士断臂。

汉景帝杀晁错后如何削藩(晁错不过汉景帝培养的导火索)(3)

晁错画像

不过晁错在说这一番话时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吴王要真反。邓公曾说:“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吴王自己也曾说:“节衣食之用,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似乎所有证据都指向吴王刘濞预谋造反。然而这只是人言,并非铁证。在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吴王境内并没有发现他说的日以继夜囤积的粮食,也并没有任何杀伤性武器。同时在《史记》中记载:“吴王濞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举事”,意思就是吴王不是主动谋反,更没有任何预谋,而是感受到了威胁想要反抗。

晁错错了哪?

既然说吴王的造反是被生生逼出来的,那么他的性质就和造反不一样了,属于防卫过当。晁错身为御史大夫,是有权去弹劾藩王诸侯的。但是他在列举削藩理由时,曾说楚王在太后丧期违反礼法,和女人在一起;又说胶西王在贩卖官爵,用这些借口说藩王有所威胁难免牵强。对此汉景帝的做法是“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汉书》记载:“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讙哗。”,说干就干,晁错的直接大刀阔斧的下达文件削藩。这一下不但是诸侯愤怒,满朝文武也是愤怒不已。

汉景帝杀晁错后如何削藩(晁错不过汉景帝培养的导火索)(4)

晁错和其父亲

而且反对他的还不只是这些人而已,甚至晁错的父亲也是持有反对意见的,还不惜自杀相劝。《汉书》记载:“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当然这么看究竟晁错有没有做错呢?晁父的死并不在于他削藩,而是在于他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故而才会说“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可见他的父亲看的很明白,从头到尾晁错的错就在于他不该把自己变成众矢之的。

唯一和晁错站在一边的就是汉景帝,可晁错是一错再错。原本就处于弱势一方,还不忘了出卖队友。在七国之乱爆发之后,晁错昏招频现。《汉书》记载:“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让皇帝出征,自己留守京城,可以想象到当时汉景帝的感受。

削藩是必然的

在考虑削藩之前,先来看看二人的目的。晁错提出削藩是为了立功,成就一番伟业。汉景帝则不同,他是真的想削藩。即使是吴王是被冤枉的,但也难免其将来其子嗣不会造反。这样的案例在历史中比比皆是,所以汉景帝削藩是必然的,只是他缺少了口实。刘邦当时所创建的半封建半郡县的制度,转换成郡县制是一个历史必然的结果,只不过这一件事会在谁的手里完成无人可知。现在很显然汉景帝要做这个人,他和晁错一样都是带头人。

汉景帝杀晁错后如何削藩(晁错不过汉景帝培养的导火索)(5)

汉景帝刘启

既然要削藩那不如快到斩乱麻,如今晁错正是给了汉景帝一个理由和借口。其实其中我们不难想象,晁错提出各种牵强理由时,汉景帝为何还是大力支持?满朝文武尽数弹劾时,汉景帝为何还是不管不顾?理由就是汉景帝自己要削藩。同时削藩已经是必然选择,自然要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诸侯。吴王和楚王是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藩王,压制住他们也就不用担心其他诸侯。

所以晁错在《削藩策》中说的“削之亦反,不削亦反”,这是他的个人观点而已。在汉景帝的眼里应该换成“反之亦削,不反亦削”。那么晁错的死也就是必然结果了,不管怎么看他都是要被开刀的一个。藩王胜他死的快,汉景帝胜他一样难逃一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