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50周年表彰两弹一星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赋)

50周年表彰两弹一星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赋)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

50周年表彰两弹一星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赋)(1)

50周年表彰两弹一星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赋)(2)

编者按: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中国科讯特邀辞赋家,推出《两弹一星元勋赋》系列,通过“赋”这一中华古典文学体裁彰显科学精神、弘扬爱国之情,以铭记这些为国无私奉献的国家脊梁,追忆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峥嵘岁月。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研制“两弹一星”贡献突出的23位科学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们是:

于敏、王大珩、王希季、

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

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

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

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

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

赵九章、姚桐斌、钱骥、

钱三强、郭永怀。

这23位科学家,是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更是大众心中的英雄,全国人民永远崇敬的楷模。

50周年表彰两弹一星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赋)(3)

屠守锷赋

作者:赵中原

神州万里,青史千年。龙腾华夏,代出英贤。天眷湖州,诞屠公于丁未;名闻遐迩,树大德于乾元。家学源渊,引云津之鱼跃;少年鸿志,发沧海以波翻!

是时也,列强环伺,内忧外患;军阀割据,国困民艰。先生举鲲鹏之翼,向鸿鹄之远。扬万里帆,赴美利坚。终年伏案,析飞行之妙奥;竟日操刀,法制造之毫巅。俟知航天之要理,动力之玄关,遂秉大义,舍荣华而归故土;酬夙愿,趋忧苦而返家园。

恰金秋十月,古老东方,喜开红色之画卷;新生中国,响彻毛公之宣言。民族站起,梦想初圆。然九域烽烟犹在,四围核弹高悬。保和平当需鼎器,复疆土更待龙泉!于是绘蓝图,肩使命,隐姓埋名,为家国而忘我;殚精竭虑,怀信念以诚虔。孑孑茕立,期千里而缚虎;寂寂潜行,待一翅而冲天!

孰料征程曲折,探索维艰。几度正途偏轨,十年动乱盘桓。叹先生之遭际,苦而含冤;赞先生之品性,柔而至坚。听批斗声喧,神游天外,寻制导之新途;看牛棚月朗,笔走心田,演公式之换算。知著探微,驮社稷所需而发力;忍辱负重,舍个人得失以向前。中程、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弹弹报捷;单级、多级、捆绑运载火箭,箭箭飞天。“长征”号再续长征之梦,“东风”箭更执战略之鞭!

壮哉屠公!献爱一生,人尊“航天四老”;享寿九五,名列元勋廿三。于逆境而呈巨制,树处事之楷模;因无私而奉有为,垂报国之典范。今岁十月,适逢共和国七十华诞。念先辈之功,铭屠公之勉。愿一帜领航,祖国繁荣昌盛;五星指路,人民富裕平安!

50周年表彰两弹一星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赋)(4)

作品导读:

屠守锷,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在中国自行设计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洲际导弹和长征号运载火箭研制中,任总设计师。

屠公性格鲜明,处事乐观,喜爱打太极、听古典、读杂书。即便在以木板做床、以天穹为帐的戈壁滩,也要听音乐、练太极。这种修养,使他在文革被批斗时,依然我行我素。你批你的屠守锷,我画我的设计图。有知情者回忆说:有次开批斗会,别人慷慨陈词,他却笔走游龙,旁若无人地演算着公式。这种不受外界干扰,乱中取静的特性,使他不仅在动乱中,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完成了火箭设计的大量工作;也使他在艰难人生中,享寿达九十五岁高龄!

本赋根据屠老的这一特点和贡献,有详有略,把这位志存高远、柔而至坚的科学家形象,予以生动描画。“于逆境而呈巨制,树处事之楷模;因无私而奉有为,垂报国之典范。”作者以此作结,表达了对屠老的处事之道、爱国之情,近乎崇拜的仰慕与敬服。

作者简介:

赵中原,男,1964年生,山西临县人。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古汉语专业,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50周年表彰两弹一星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赋)(5)

有奖活动

70周年,举国欢庆。中国科讯将发表【两弹一星元勋赋】系列文章,凡是在系列内容下方留言并入选的粉丝,皆可参与活动,我们每天将择优选取1名优秀评论者赠送奖品,获奖名单直接在留言区公布。

奖品:中国科讯定制版U盘

PS:活动期间每个账号限领一份礼品,请在微信后台告知联系方式,礼品将于节后统一邮寄,请公布中奖的朋友积极联系小编哦!

50周年表彰两弹一星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赋)(6)

50周年表彰两弹一星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赋)(7)

礼品已备好,记得留言哦~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 添加关注!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在本文留言!

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1. 28岁博士变身教授,她选学生的标准将是兴趣和忠诚

2. 团队直博毕业生人手一篇Science,这位浙大教授是怎么做到的?

3. 最新!“973计划”2018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公布

4.评审专家名单 |科技部公布 6 大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年度申报项目预评审专家名单

5. 美政府提出五大科研方向、五大重点举措

6. 李克强:“卡脖子”问题根子在基础研究薄弱

7. 海归博士成为哈工大最年轻院长,先后破解四个世界级科学难题

8. 又一所“国字头”高校要来了!将参照国科大、社科大模式

9. 不参加世界大学排名的一流大学正在变少

10. 山东再添一所新大学!或能崛起山东医学科研新高地

中国科讯App

长按下载手机客户端

随时随地查阅文献,体验更多学术功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