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郭兴福救急法(甬上话遇见郭兴福)

郭兴福救急法(甬上话遇见郭兴福)郭兴福在解放军名气相当大。只要你不是待在很小众的岗位,那你就会知道郭兴福。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个中国军人,但你却不知道郭兴福,你当的肯定不是主流岗位的兵。一定是些边边角角、不很要紧、可有可无的兵。有幸的是,我和我们班与郭兴福本人有过一次零距离接触,这也成为我从军历史中的唯一,多年之后依然记忆犹新。郭兴福是谁?估计很多人知道,很多人不知道。老百姓不知道郭兴福是谁很正常。但如果是解放军的兵不知道郭兴福是谁,那便是个另类。即便所有的兵都知道郭兴福,但绝大多数没见过本尊,也没在他亲自指导下训练过,这也很正常。因为郭兴福虽是个传奇人物,但他没有“三头六臂”。

研究战术中的郭兴福

郭兴福救急法(甬上话遇见郭兴福)(1)

遇见郭兴福

(上篇)

文丨甬上话

(一)

郭兴福是谁?估计很多人知道,很多人不知道。

老百姓不知道郭兴福是谁很正常。但如果是解放军的兵不知道郭兴福是谁,那便是个另类。

即便所有的兵都知道郭兴福,但绝大多数没见过本尊,也没在他亲自指导下训练过,这也很正常。因为郭兴福虽是个传奇人物,但他没有“三头六臂”。

有幸的是,我和我们班与郭兴福本人有过一次零距离接触,这也成为我从军历史中的唯一,多年之后依然记忆犹新。

郭兴福在解放军名气相当大。只要你不是待在很小众的岗位,那你就会知道郭兴福。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个中国军人,但你却不知道郭兴福,你当的肯定不是主流岗位的兵。一定是些边边角角、不很要紧、可有可无的兵。

郭兴福不是凭官位大军衔高而闻名的。他出名的时候也就是个连职军官。后来逐渐升职也就干到正团,并以副师待遇退休。按现行军衔条例,最多也就是上校或大校军衔。这个职衔在庞大的解放军中成千上万,轮不上郭兴福出名挂号。

郭兴福也不是英模人物。他没有像雷锋那样助人为乐,没有像王杰那样以身掩护战友,没有邱少云那样严守纪律,没有黄继光堵枪眼的壮举,不像董存瑞手持炸药包打开胜利之道,也不像杨根思在弹尽粮绝时与敌同归于尽:他不是英模挂像中人。

郭兴福刚当兵时当得都不是解放军而是国军。1930年出生于山东邹平县延安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郭兴福,十四岁时便加入国军一个保安团,当过勤务兵、通讯兵。直到1948年的济南战役,郭兴福随吴化文部起义进入解放军。

郭兴福打过仗但战功不很显赫。起义后的郭兴福被编入华野十三纵,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淞沪战役以及漳厦战役。打了那么多著名战役,却只立过一次三等功。

郭兴福入军校深造过但进步很慢。1951年,二十一岁的郭兴福进入第十四步兵学校深造,四年后,以13门课程优秀、5门良好的“上等”成绩毕业,被分配到第十二军三十四师教导营当排长,授少尉军衔。教导营四年,他把步兵技术战术摸得烂熟,1959年被调到一OO团二连当排长,不久被提升为副连长、连长。从入校学习到调进战斗连队当排长,用了八年时间,进步是有点慢。

伯乐军长李德生与郭兴福

郭兴福救急法(甬上话遇见郭兴福)(2)

(二)

默默无闻的郭兴福,在1961年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由此闻名全军,并与著名的“大比武”结缘。

转折来自于一个既偶然又必然的事情。这年年初,第十二军李德生军长向全军部署训练任务时说:“现在军委训练方针、原则,要求都非常明确,但训练方法不改革,就难以落实。我们的任务是过河,没有桥和船就过不去,解决好训练方法问题,就像解决过河的桥和船” 。要求九个步兵团长每人抓一个班的训练方法改革,摸经验,探路子。

会后,指挥过上甘岭战役的的李军长,带工作组去军里的训练先行连三十四师一OO团二连蹲点。该连参加过挺进大别山、渡江作战、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八次荣立战功,涌现出120多名战斗英雄和模范。李军长决定在这个连队进行单兵、小组到班战术的训练改革,指定三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军官分别担任教练员,其中选定郭兴福负责小组战术。

四个月后,李军长召集全军参加过实战的营以上军事主官对三个课目进行观摩论证,大家公认郭兴福的小组战术作业最好,打破了训练中的形式化、公式化、走过场,教得细,讲得活,切合实战,走出了新路子。能让文化程度不一、接受能力不同的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办法。即使是很笨的兵,在他调教下也能快速知道“是什么”,了解“为什么”,掌握“怎么办”。也提出了100多条改进意见。李军长从军里调了四名高参组成“智囊团”,要求郭兴福和“智囊团”继续搞单兵战术训练改革。

进步很慢的副连长郭兴福,被“火眼金睛”的军长发现并视为珍宝。这位伯乐军长,正是后来的中共中央李德生副主席。实践证明,他没辜负李军长的重托。

李军长向南京军区许世友司令员推荐了郭兴福,许司令表示半信半疑。调郭兴福在南京向他和军区分管军事训练的王必成副司令员作了演示。为检验此法是否真管用,不按套路出牌的许司令找了八个将军交给郭兴福说,你要把这八位将军练好了,这才是你郭兴福的真本事。几小时之后,郭兴福把大家训的有模有样,将军们表示不知不觉就回到了战场上,不服气不行。

1962年夏,总参《军训通讯》杂志副总编郝云虹路过十二军,李军长推荐他看了郭兴福的教学,见多识广的总编说了一句话“比看梅兰芳的戏还过瘾”,并当场起名“郭兴福教学法”,还撰文《既严又活》加以介绍。许世友看完文章说:“郭兴福这样的练兵方式真是绝了,完全符合我党一贯的方针。按照他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兵绝对过硬!”许司令晚年曾说:“我当南京军区司令员有三件宝:好八连、《霓虹灯下的哨兵》,还有郭兴福。”

传奇司令许世友是位不信邪、不媚上、不怕官的带兵人,讲究实打实,讲实话、干实事,被他认可的事情不会有水份。郭兴福有了名气,广州、武汉、沈阳军区相继邀郭兴福传经送宝。

下连当兵的许世友

郭兴福救急法(甬上话遇见郭兴福)(3)

(三)

军委军事训练和军事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听闻南京军区出了个人物,找来相关材料看了,派副总参谋长张宗逊去南京考察。张上将看后很满意,又请叶帅去看看。

1963年12月下旬,叶帅亲临镇江小裔庄,冒着凛冽的寒风,跟在郭兴福后面,仔仔细细、从头到尾观看了郭兴福的教学法作业,配合作业的是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伍先华命名的“伍先华班”。叶帅给予高度评价,给中央军委写了《建议军委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的报告,得到了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贺龙的支持。

报告送到毛主席那里,老人家看得很仔细,在“把每个战士都练成小老虎一样”下面用笔划了道道并说,“叶剑英找到了一个不错的练兵方法!”“不仅是继承,而且有发展”。还对叶帅说:“参加会议的都是后排议员,难以推广,还要让前排参加并且亲自抓。”

根据毛主席指示,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罗瑞卿主持召开了学习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现场会。郭兴福的教学令身经百战的将军们为之一震。也是在这次会议上,作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于1964年10月1日前后举行全军大比武。

追溯这段历史可以看出,郭兴福教学法既是“大比武”的起源、序幕,又是重要组成部分,对“大比武”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推波助澜”作用。创建了“郭兴福教学法”的郭兴福由此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发端于此的大练兵,也被称为我军历史上“三大运动”之一 。

但这也为郭兴福本人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1963年12月,叶帅在镇江小裔庄观看郭兴福教学

郭兴福救急法(甬上话遇见郭兴福)(4)

叶剑英元帅与郭兴福

郭兴福救急法(甬上话遇见郭兴福)(5)

(四)

我们没赶上“大比武”的那个年代,但机缘巧合之下,让我们在大比武过去很多年之后的一个不经意的时候,见到并接受了这位传奇人物亲自组织的训练。

1977年秋,中国老百姓期盼已久的大学恢复招生。与此同步,根据军委1978年1月20日发布的《公布部分院校名称》命令,南京军区步兵学校在停办十年之后重建,组织了WG后的首次招生。

那时候,士兵没服役期的规定,只要你愿意,部队也不反对,你就能继续当你的兵。军官产生的宽松度也很大,团一级党委有提升排长的权限,团长政委就能下命令提你当干部。

这一年,我已当了六年兵,岗位是团轮训队文书兼军械员。这个队是司令部直属训练机构,业务归作训股管,常常被抓去干活。一来二去,几乎见天就能见到谭宗海参谋长,有时他也耳提面命,多方指点,还安排我到湖州赵湾,参加了军里1977年度为期三个月的新参谋和“参谋苗子”集训。四川籍的谭参谋长是从师作训科副科长到六团当参谋长的,能力极强,工作极有套路,经常喜欢眨巴眨巴眼皮,个头不高,长的白白胖胖,有点弥勒佛的意思,后来他被调到国防大学进京去了。

步校招生时,他指名道姓让我去上学。首届招生不考试,部队推荐谁就是谁。凭谭参谋长的威望,他的话在团里一言九鼎。就这样,我成为首批受益者,赶上了头班车。谭参座是我军旅生涯的第二位贵人。

入学时还不知道,大名鼎鼎的郭兴福也是刚刚走出逆境,被重新安排进学校任战术教研室副主任,与本届学员有了交集的机会。

重新出山后,虽然仍是教官身份,但很少带学员训练了,平时也基本上见不到他,野外现场执鞭就更为鲜见了。所以我们与郭兴福的这一次训练很是难得。极可能也是郭兴福本人最后一次的实际教学,算得上是历史的巧合。

郭兴福与我们在训练中,时间久图像有点模糊

郭兴福救急法(甬上话遇见郭兴福)(6)

郭兴福给我们做单兵利用地形地物战术示范

郭兴福救急法(甬上话遇见郭兴福)(7)

讲解动作要领时的郭兴福

郭兴福救急法(甬上话遇见郭兴福)(8)

(五)

1978年3月,南京步校宣布开学。没有校舍,临时借了南京附近作厂镇新塘的一处营房,大操场还是发动学员们一锹一镐自建的,开学后干了好几个月。后来这里一度成为南京军区坦克训练基地。

在新塘训练到9月份,学校搬迁至安徽滁县,把原十二军三十四师营房改为学校。滁县有个著名景点琅琊山,正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喝酒吟诗写出《醉翁亭记》之地。

转眼间到了1979年下半年。临毕业前,我们一大队二队野外驻训搞连排战术。这天,区队长张七妹让我们班单独去山上配合郭兴福拍录像。全班人激动了好一会。具体地点记不起了,不在兴理就在大拥。

终于见到传说中的郭兴福。他身着草绿军服,扎棕色腰带,腰插小红旗,面孔黑中透红,身体稍嫌发福,精神依然矍铄。教练员与示范班首次配合,在郭兴福指挥下居然也天衣无缝。尤其是他讲解和示范进攻战斗中的战士对“沟包坎坑”这些自然地形的利用,声音嘹亮清晰,讲述有条有理,道理深入简出,反应异常灵敏,摸爬滚打的动作利索准确,精彩和威风不减当年。

训练场有个顺口溜说“不怕调皮捣蛋,就怕单个教练”。郭兴福也不知道我们的名字,需要哪一位做动作或单个教练时便呼点:第Ⅹ名,出列!然后指点一番。见到真佛,亲身受教,时间过的很快,没人感觉到累。他不认识我们,但我们却记住了他。

几十年后,偶然在网上看到了老部下沈春耕发的一个视频,他是南京步校最后一批学员,此后就与南昌步校合并为南昌陆军学院。这个视频,怎么看怎么眼熟,突然意识到,这正是我们和郭兴福的这次作业。只是年代久远,画面很模糊。教练班中依稀可辩毛元保、薛天锁、李金山、李汝斌……等同学的影像。我那时个矮人瘦,在队列中是靠后的。

解放军有千军万马,能被郭兴福“耳提面命”的凤毛麟角,这个机会却被我们逮到了。不知有了这次作业,能不能算他的“嫡传关门弟子”?

未完待续

郭兴福救急法(甬上话遇见郭兴福)(9)

郭兴福救急法(甬上话遇见郭兴福)(10)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