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美入狱后的下场(他或许不是抛妻弃子之人)
陈世美入狱后的下场(他或许不是抛妻弃子之人)至于秦香莲,她的生活原型真名叫秦馨莲,是陈世美的第二个妻子。夫妻相敬如宾,根本没有戏曲中所编的那些情节。历史上真实的陈世美是清朝人,并且是一个清官,因为不肯帮朋友谋官而被朋友怀恨。后来该人将戏曲《琵琶记》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换成了其怨恨的老同学陈世美,女主人则换成了秦香莲,编造了一出新戏,又名《秦香莲抱琵琶》。此戏一公演,蒙蔽了许多百姓,引发了他们的同情和共鸣,这就是演变至今铡美案的故事!这样一出的《铡美案》,使两个人物名扬天下,一个是青天大老爷包拯,他由此成为中国古代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的清官代表;另一个则是状元驸马陈世美,他由此成为人人唾骂喜新厌旧、忘恩负义的反面典型。戏曲里面的褒扬贬抑,可谓是泾渭分明。其实,包拯铡陈世美这个故事是完全虚构的,让人怀疑的是,明清时期的陈世美怎么会被宋朝的包公铡了呢?几百年来,《铡美案》虽然在国人心中家喻户晓,让陈世美臭名昭著,但据有关专
但凡人们一说到男人为了荣华富贵而忘恩负义,抛弃发妻和有钱后喜新厌旧时便会随口说出三个字:陈世美。一出经典的戏曲《铡美案》,让陈世美臭名昭著,成为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代名词。
戏曲《铡美案》
《铡美案》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宋朝仁宗年间,均州有一个穷苦读书人,名叫陈世美。在妻子秦香莲的支持和帮助下,埋头苦读,梦想求得一官半职。京城大试,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被皇帝招为驸马,做上了高官。而他的妻子却在家里含辛茹苦,历尽艰辛照顾陈世美的父母和孩子。三年以后。适逢荒年,均州大旱,陈世美的父母都被饿死。正在无助之时,秦香莲听说她的丈夫在京城做了大官。于是他带着一双儿女,千里跋涉去京城寻夫。面对秦香莲,陈世美想如果认下妻儿,他就犯了欺君之罪,不但功名不保,而且还有杀头之祸。于是,他就昧着良心,遣派下属韩琦,去刺杀秦香莲母子。没想到韩琦是一个狭义之士,当他了解到秦香莲的遭遇之后,不忍心下手杀害秦香莲母子,但是又不好抗拒陈世美的旨意,只好自杀了。秦香莲看清楚了陈世美的真面目,悲愤难忍。她拿着韩琦留下的钢刀作为证据,到包公那里去告状。包青天先是苦劝陈世美夫妻相认。但是被陈世美拒绝。包大人不顾来自皇室的压力,依法升堂,铡死了陈世美。
包青天
这样一出的《铡美案》,使两个人物名扬天下,一个是青天大老爷包拯,他由此成为中国古代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的清官代表;另一个则是状元驸马陈世美,他由此成为人人唾骂喜新厌旧、忘恩负义的反面典型。戏曲里面的褒扬贬抑,可谓是泾渭分明。
其实,包拯铡陈世美这个故事是完全虚构的,让人怀疑的是,明清时期的陈世美怎么会被宋朝的包公铡了呢?几百年来,《铡美案》虽然在国人心中家喻户晓,让陈世美臭名昭著,但据有关专家搜集的大量素材来看,《铡美案》实乃戏曲舞台上的一桩历史冤案。
陈世美剧照
历史上真实的陈世美是清朝人,并且是一个清官,因为不肯帮朋友谋官而被朋友怀恨。后来该人将戏曲《琵琶记》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换成了其怨恨的老同学陈世美,女主人则换成了秦香莲,编造了一出新戏,又名《秦香莲抱琵琶》。此戏一公演,蒙蔽了许多百姓,引发了他们的同情和共鸣,这就是演变至今铡美案的故事!
至于秦香莲,她的生活原型真名叫秦馨莲,是陈世美的第二个妻子。夫妻相敬如宾,根本没有戏曲中所编的那些情节。
现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的秦家楼村,就是秦馨莲的家乡,但受戏曲《铡美案》的影响,乡亲们很少有人知道秦馨莲的名字,他们只知道秦香莲。
秦香莲母子剧照
香港学者谭达先看到1981年出版的《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后,在香港《文汇报》副刊发表书评,突出的介绍了这篇为陈世美喊冤的作品。随后李征康也将搜集到的有关陈世美的传说,发表在1986年第一期《民间文学》上,1988年由原丹江口市豫剧团演员李现远业余创作的剧本儿《陈世美喊冤》,被四川省广元市豫剧团搬上舞台,引起轰动。
同时,关于陈世美的冤情便在四海内外传播开来,引起越来越多的民间文艺学者和有关部门的研究和重视。
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陈世美没有被冤枉,专家考证出来的都是假真相。因为,在清朝之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自称钱塘散人的安遇时,留下了一本儿书叫《包公案百家公案》,书里第26回《秦氏还魂配世美》就有了均州人陈世美中状元,不认妻子儿女的故事。和豫剧《包青天》剧情的前半截儿极为相似。
无论是真是假,历史总会还原真实。留待后人分解!
其实从一些民间传说不难看出,后人是惩恶扬善的,善良永远是人类的本性。这也是人类美好和谐的原因,《铡美案》也是给那些真正的“陈世美”的人一些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