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罗丁大提琴夜曲(鲍罗丁为何只是)
鲍罗丁大提琴夜曲(鲍罗丁为何只是)同年,鲍罗丁加入国民乐派的团体,随后即组成“五人团”。强力五人里团除了巴拉基列夫(领袖)之外,其他四人都另有工作,所以他们只能在礼拜天或闲暇时进行创作。比起专职作曲家,鲍罗丁的作品数量有限:管弦乐方面有交响诗《中亚细亚草原》、三首交响曲、歌剧有《伊果王子》等,歌曲包括《睡公主》等共九首,此外还有些室内乐、钢琴曲等。二十三岁医学院毕业,随即在陆军医院服役。在访问西欧期间,结识了五人团之一的穆索尔斯基,并深入接触舒曼等人的音乐,深受感铭。二十九岁时(1852年)返回母校任教,此时他已经在音乐和生物化学两个领域都有建树了。葛令卡创立了俄罗斯国民乐派,鲍罗丁继其遗志,将之发扬光大。鲍罗丁是“强力五人团”(巴拉基列夫、凯撒·居伊、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里年纪最长的一位;也是五人团中最早扬名欧洲的作曲家。由于父亲有土耳其血统,所以鲍罗丁的音乐富有很浓厚的东方神秘色彩。亚历山大·波菲利
您与「知乐古典音乐」只有一个关注的距离
今日主播:叶帆
你应该知道的古典名家名曲 之
鲍罗丁,为何只是“周日作曲家”
葛令卡创立了俄罗斯国民乐派,鲍罗丁继其遗志,将之发扬光大。鲍罗丁是“强力五人团”(巴拉基列夫、凯撒·居伊、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里年纪最长的一位;也是五人团中最早扬名欧洲的作曲家。由于父亲有土耳其血统,所以鲍罗丁的音乐富有很浓厚的东方神秘色彩。
亚历山大·波菲利维奇·鲍罗丁,1833年出生於俄国圣彼得堡。他的身份比较尴尬:母亲是军人后代,父亲是格鲁吉亚王子,他是私生子;当时将他登记为某个奴隶的孩子,不过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包括钢琴演奏。
虽然有过人的音乐天赋,但鲍罗丁起初却热衷於生物化学,立志做一名生化学家,所以十七岁时(1850年),进入圣彼得堡医学院就读。
二十三岁医学院毕业,随即在陆军医院服役。在访问西欧期间,结识了五人团之一的穆索尔斯基,并深入接触舒曼等人的音乐,深受感铭。二十九岁时(1852年)返回母校任教,此时他已经在音乐和生物化学两个领域都有建树了。
同年,鲍罗丁加入国民乐派的团体,随后即组成“五人团”。强力五人里团除了巴拉基列夫(领袖)之外,其他四人都另有工作,所以他们只能在礼拜天或闲暇时进行创作。比起专职作曲家,鲍罗丁的作品数量有限:管弦乐方面有交响诗《中亚细亚草原》、三首交响曲、歌剧有《伊果王子》等,歌曲包括《睡公主》等共九首,此外还有些室内乐、钢琴曲等。
鲍罗丁生与死都在圣彼得堡——他于1887年02月27日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在两大领域中获得成功:一方面归于他的努力;另一方面要归功于他的音乐老师及战友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人。1862年,他与巴拉基列夫相遇,后者并没有劝说他放弃自己的事业专心作曲,而是说服他在继续科学工作之余认真学习音乐。可以说在音乐道路上,巴拉基列夫是鲍罗丁最重要的引路人,他的第一交响曲就是巴拉基列夫于1869年执棒首演的。同年,他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二交响曲,虽然首演失败;但李斯特却在1880年为他安排了另一场在德国的演出,这也是为何上文说他是强力五人团里第一个在欧洲扬名的作曲家。
交响诗《中亚细亚草原》E大调、速度加快的小快板 四二拍
原题为《交响的绘画》,创作于1880年,是鲍罗丁为庆贺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即位二十五周年所做,取材自俄国历史的剧附带音乐,标题下记有如下概要:广大无垠的中亚细亚草原上,俄罗斯平原的气氛显得如此静怡;远处地平线传来的马蹄声越来越响,寓意东方神秘气息的节奏响起,是商队俄罗斯骑兵的护卫下穿越草原;商队逐渐远去,耳畔依稀响着欢愉……
小提琴的最高音不由得令人竖起耳朵注意倾听,并可听到从远处传来竖笛所奏的纯朴俄罗斯民谣。
此首交响曲诗具有浓厚的斯拉夫色彩,是鲍罗丁的代表作。
鞑靼舞曲一一歌剧《伊果王子》(又译名《伊戈尔王子》)
《鞑靼舞曲》是鲍罗丁根据自作俄文剧本所写的歌剧《伊果王子》第二幕的独立舞曲,是描述鞑靼军队的大将康查可汗,为宽慰被俘虏的伊果王而举行宴席之上所跳的具有东方色彩的舞曲。
歌剧《伊果王子》叙述基辅公国王子伊果奋勇抵抗侵犯南俄的游敌民族鞑靼人;虽然战败不幸被俘虏,但伊果王子雄浑果敢,充满了爱国精神。另一方面,敌将康查可汗的宽容大度也可圈可点。
鲍罗丁并没有完成歌剧《伊果王子》的创作,由于他是“星期日作曲家”,平时工作异常繁忙,导致创作进度相当缓慢;在他完成序曲、第一幕、第二幕之后即告中断,留下未完成的部分还未着手创作便与世长辞。后来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与格拉祖诺夫根据鲍罗丁遗留下来的资料把第四幕补完,并於1890年首次公演。
《鞑靼舞曲》一共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A 大调小行板 四四拍,双簧管的旋律在全曲中最著名
第二部分D大调敏捷的快板 四四拍,随着跃动的节奏,竖笛奏异国色彩的旋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部分D大调快板 四三拍,大鼓与定音鼓疯狂地奏出鞑靼人的粗犷,粗野的旋律与此同调。
第四部分D小调急板 八六拍,加上铃鼓的粗野节奏反复出现后,木管与弦乐奏出在中间部第一部分出现过的旋律。
第五部分A大调 精神抖擞的快板 四四拍,重现第一部、第二部的旋律造成最高潮。
后人记住鲍罗丁,更多是因为他的音乐家身份。这里我们并不想因为自己是推广音乐的平台就刻意去抹杀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我们只想就事论事。科学和艺术从来就是此消彼长:科技给人类带来自信,盲目的自信使人类自我膨胀到以为可以扮演上帝;当科技这把达摩克里斯之剑终于从头顶落下,毫无怜悯的毁灭一切时,人类又开始自我怀疑,艺术就在此时蓬勃发展……
当然希望大家都能如鲍罗丁一样“文武双全”,可如果不能兼得,我们更希望这个世界多一个拿指挥棒的“艺术家”,少一个拿试纸“化学家”;哪怕你会批评我短视而且自私……
文/茶茶斑竹
背景音乐列表
1.String Quartet No. 1 in A Op. 26
2. 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
3. Polovtsian Dances
知乐古典音乐—知识文库
www.zhiyue001.com
有声音的古典音乐鉴赏平台
FOLLOW US|关注我们的最新动态
微信公众账号:知乐古典音乐(ID:zhiyue_music)
新浪微博:知乐古典音乐
喜马拉雅、虾米、蜻蜓的认证账号:知乐古典音乐
知乐古典音乐∣有声古典公众号
长按 二维码
打赏 请随意
JOIN US
招贤纳士|商务合作|添加进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本期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