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喷墨 打印头(打印头为笔混凝土作墨)

喷墨 打印头(打印头为笔混凝土作墨)广州供电局基建部科长吴小飞介绍 3D打印配电房运用三维数字设计 把设计图纸转换成3D打印程序进行高精度打印 只需要一台建筑3D打印机 加上1名操作员和两三名普通工人的辅助 就可以完成1栋配电房的施工建设 “采用工人装配完成相应工作量则需要至少10人”。新快报记者了解到 3D打印配电房具有传统工艺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次性成型、效率高、速度快、成本低……并且 用机械施工代替人力施工 将大大降低人身安全风险。即可完成施工在工作现场 工作人员通过电脑下达指令 打印头游走在长12.1米、宽4.58米的长方形区域内。等转到相应位置 打印头便一边走一边“吐出”混凝土来。通过不断调整打印头的高度 房屋层层堆砌而成。新快报记者了解到 这座房屋是广州供电局用3D打印方式建设的配电房 在全国尚属首例。电流从这里流入 在这里分配、降压并流出。

喷墨 打印头(打印头为笔混凝土作墨)(1)

■南方电网广州供电局应用3D打印技术建设配电房。 通讯员供图

广州供电局使用此项技术 工期缩短30% 施工人员减少约50%

新快报讯 记者王彤 通讯员郝思远 王伟光报道 12月4日 广州市荔湾区西塱村大桥西园巷的一个建筑工地内 工作人员操作一辆混凝土搅拌车 把混凝土倒进下方的容器内;容器缓缓上升 又把混凝土送入比它略小的搅拌机内;搅拌机转圈 调制好的混凝土材料经过升料斗、送料车 最终从一个状似加大加强版笔尖的打印头挤出。原来 当天 南方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以下简称广州供电局)应用3D打印技术建设配电房 这在全国尚属首例。使用该技术建设 工期将缩短30% 施工人员数量减少约50%。

只需一台建筑3D打印机

即可完成施工

在工作现场 工作人员通过电脑下达指令 打印头游走在长12.1米、宽4.58米的长方形区域内。等转到相应位置 打印头便一边走一边“吐出”混凝土来。通过不断调整打印头的高度 房屋层层堆砌而成。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 这座房屋是广州供电局用3D打印方式建设的配电房 在全国尚属首例。电流从这里流入 在这里分配、降压并流出。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 3D打印配电房具有传统工艺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次性成型、效率高、速度快、成本低……并且 用机械施工代替人力施工 将大大降低人身安全风险。

广州供电局基建部科长吴小飞介绍 3D打印配电房运用三维数字设计 把设计图纸转换成3D打印程序进行高精度打印 只需要一台建筑3D打印机 加上1名操作员和两三名普通工人的辅助 就可以完成1栋配电房的施工建设 “采用工人装配完成相应工作量则需要至少10人”。

在昨天的打印现场 操作计算机软件平台的工作人员紧紧盯着电脑屏幕观测建筑指数。“大专学历的人培训约一周时间即可坐在这里操作系统。”工作人员介绍。新快报记者了解到 3D打印配电房现场 工人们的主要职责便是操作机器以及监控进程。从电房基础开挖、3D打印至电房装修完成全过程施工工期少于35天 比传统框架结构工艺缩短30% 施工人员数量减少约50%。

3D打印配电房

为电网建设闯出一条新路

3D技术打印建筑 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新兴事物 广州供电局为什么要首先吃螃蟹?

据介绍 电力设施的土建建设多采用传统工艺完成 建设周期长、成本高、用工量大、产生的建筑废弃物多。电力系统中的集油池、电缆沟等结构既复杂又难以施工 经常要在极其狭窄的空间内作业;电力设施分布面广 布局凌乱 不利于建设资源的统一调配和管理。

广州供电局相关人员解释说:“3D打印技术契合电房建设的需求 将先进技术引入电力建设中 可以为电网建设闯出一条新路。”

此外 使用3D打印技术建设配电房 可实现绿色环保施工。“3D打印替代传统的砌砖、抹灰工艺 降低建筑粉尘污染 减少雾霾 现场整洁 使废料的产生量减少60%以上 每万平方米产生建筑垃圾不超过200吨 低于绿色建筑标准每万平方米300吨的指标 在满足绿色建筑标准的基础上 再提升33%。”吴小飞介绍。

3D打印技术

目前在国际国内都备受瞩目

学者陈迪在《3D打印机配置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中提到 “中国制造2025”提出 要大力发展增材制造 并要构建完善的面向增材制造技术的研发创新体系。3D打印技术目前在国际、国内都备受瞩目。

国际方面 日本IDC公司统计和预测数据表明 2017年 日本3D打印市场规模为308亿日元 比上年的283亿日元增长8.9%。2017年至2022年 日本3D打印市场将以9.1%的年均率逐年快速增长。

2013年 国家科技部就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布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制造领域项目征集指南》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技术)》 在两个文件中 3D 打印技术首次入选 要求我国科研人员在一定时期内 完成对3D打印技术的深入研究。

这次3D打印配电房无疑是智慧建造应用于电网建设的一次重大探索 其“绿色、高效、智能”的建设模式 将为未来的能源行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