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各大音乐节简介(北京国际音乐节铸就古典乐坛)

各大音乐节简介(北京国际音乐节铸就古典乐坛)到目前为止,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委约名录上已有22部作品,一段段精妙的乐章书写着潘德列茨基、陈银淑、霍华德·肖、亚伦·齐格曼、谭盾、叶小钢、陈其钢、郭文景、周龙等中外作曲名家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深度合作,这些作品从这里走向国际,与世界合拍。在迎来一批又一批名家名团的同时,北京国际音乐节也将“委约”的概念引入国内。在西方,委约创作与几百年的古典音乐发展史血脉相连,激发着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一部部伟大作品由此诞生。2001年10月21日,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世界首演,这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第一部委约作品,标志着“委约体系”在中国的首创与建立。1997年,33岁的余隆在饭桌上和朋友们尽情畅想,期待在北京举办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音乐节;1998年,一份仅有3页的关于创办“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创意报告得到了当时文化部和北京有关部门的批复,几个月之后,初生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人民大会堂奏响了

各大音乐节简介(北京国际音乐节铸就古典乐坛)(1)

25年,四分之一个世纪,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但在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它将永远闪耀光芒。

1998年,北京国际音乐节横空出世。回望彼时,站在世纪之交路口的中国,即将迎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25年。在这个蓬勃而光荣的时代里,迅速成长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为中国古典音乐行业引入了全新的国际视野,注入了奔腾不息的活力,并把中国声音持续输送至世界舞台。在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道路上,它留下了鲜活而浓烈的一笔。

奔向世界舞台的第一步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古典音乐在中国的运营理念、模式与国际主流迥异,仍是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留学归来的指挥家余隆,敏锐地觉察到了打破沉寂的可能:包括他在内,大量海归音乐家已经学有所成,他们年轻、专业、踌躇满志,古典音乐起步所需的人才储备已具雏形。他们等待着一个专业化、国际化的艺术机构出现,搭建起尽情挥洒才华的平台。

各大音乐节简介(北京国际音乐节铸就古典乐坛)(2)

1997年,33岁的余隆在饭桌上和朋友们尽情畅想,期待在北京举办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音乐节;1998年,一份仅有3页的关于创办“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创意报告得到了当时文化部和北京有关部门的批复,几个月之后,初生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人民大会堂奏响了第一声。

各大音乐节简介(北京国际音乐节铸就古典乐坛)(3)

从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起,作为艺术总监的余隆和音乐节团队就秉承着高起点、高水准、国际化的运作准则,在短短几年内,邀请潘德列茨基、傅聪、阿格里奇、麦斯基等巨匠大师接连到访,将北京与世界顶级古典音乐演出之间的“时差”彻底消弭。至今25年来,柏林爱乐乐团、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霍格伍德、格鲁贝洛娃……一个个从前只存在于电视或唱片封面上的名字或形象,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上向观众们献上了最真挚精彩的表演。

各大音乐节简介(北京国际音乐节铸就古典乐坛)(4)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全世界都在透过北京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各项事业;北京也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这座城市有热爱艺术的市民。”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对这座城市满怀深情,“我希望音乐节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同时通过职业化的运作,让北京国际音乐节成为中国艺术界的典范。”

在迎来一批又一批名家名团的同时,北京国际音乐节也将“委约”的概念引入国内。在西方,委约创作与几百年的古典音乐发展史血脉相连,激发着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一部部伟大作品由此诞生。2001年10月21日,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世界首演,这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第一部委约作品,标志着“委约体系”在中国的首创与建立。

各大音乐节简介(北京国际音乐节铸就古典乐坛)(5)

到目前为止,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委约名录上已有22部作品,一段段精妙的乐章书写着潘德列茨基、陈银淑、霍华德·肖、亚伦·齐格曼、谭盾、叶小钢、陈其钢、郭文景、周龙等中外作曲名家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深度合作,这些作品从这里走向国际,与世界合拍。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21世纪以来,中国以全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亦需要中国,需要真实的、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中国声音。北京国际音乐节用25年的耕耘不断践行自己的使命,创立之初,大量民族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戏曲的演出策划就在不遗余力地展现中国的文化底蕴。1999年,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明确把“中国特色”作为长期发展的指导理念,通过中国音乐文化与世界的沟通对话,浓墨重彩地烙印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中国色彩。

2002年,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分别推出了以“中国情怀”和“蝶恋花”为主题的中国作曲家叶小钢、陈其钢专场音乐会。在这届音乐节期间,时任艺术总监余隆创造性提出了“中国概念”,在国内艺术机构中首开先河。此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委约体系与“中国概念”结合,开启了奔向世界舞台之路。2011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与波士顿歌剧院联合委约周龙创作的歌剧《白蛇传》首次代表中国音乐家斩获普利策音乐奖;2017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陈其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世界首演,随后更作为国际音乐大赛的指定曲目,引领年轻演奏家不断钻研学习。这些触动人心的作品不但证明了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敏锐直觉和国际视野,更让中国声音、中国故事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让世界了解中国,音乐是最直观的方式,它没有语言的障碍,能给人们提供自由对话的空间。” 余隆说。至今,北京国际音乐节始终在不断丰富并延伸“中国概念”,以交响乐这种世界性的文化语言,向世界舞台展示着现代、开放的中国形象,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连接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的信念之本、动力之源。

各大音乐节简介(北京国际音乐节铸就古典乐坛)(6)

歌剧《白蛇传》

打造歌剧艺术的黄金舞台

光阴如梭。如果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25年历史浓缩进一本故事集,歌剧一定是其中最精彩动人的篇章。自创立之初,北京国际音乐节就将歌剧作为节目策划的重中之重,不仅推出诸如《艺术家的生涯》《卡门》等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更集中上演了一大批德奥歌剧巨制和现代歌剧力作,以极具前瞻性、先锋性的眼光,不断开拓中国的歌剧审美。

2005年,规模宏大的瓦格纳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全套上演,轰动亚洲,全国各地以及海外观众云集于此,共同见证了这次历史性的中国首演。在节目策划、演出执行、市场运作等多个领域,《尼伯龙根的指环》代表北京国际音乐节、代表中国,向世界交上了杰出的答卷。接下来,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启了系统性呈现以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为代表的德奥歌剧时代,与柏林德意志歌剧院、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奥地利蒂罗尔歌剧节等机构的合作带来了《唐豪瑟》《玫瑰骑士》《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帕西法尔》等名作,也带来了《艾莱克特拉》《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等相对冷门的作品。

余隆希望,北京国际音乐节能打破某些层面上的舒适圈:“如果总以普及性和市场认知度考虑去选择剧目的话,可能国内整整一代乐迷都会错过像《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这样的名作。”坚持艺术至上,是音乐节团队在商业化浪潮中为艺术保留的一份“任性”和纯粹。

各大音乐节简介(北京国际音乐节铸就古典乐坛)(7)

《尼伯龙根的指环》

各大音乐节简介(北京国际音乐节铸就古典乐坛)(8)

歌剧《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

与此同时,北京国际音乐节大量引入现代歌剧,为观众们打开了解世界艺术前沿景象的一扇窗。从贝尔格的《璐璐》开始,现代歌剧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刻地予人震撼和深思——《白蛇传》《天使之骨》是两座属于中国作曲家的普利策奖杯,《仲夏夜之梦》《切肤之痛》等是20世纪歌剧名篇的代表作,《湮灭》《捌》探索着歌剧与科技碰撞的界限……世界歌剧舞台的最新风潮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与中国观众零距离见面。

各大音乐节简介(北京国际音乐节铸就古典乐坛)(9)

现代歌剧《璐璐》

新理念、新体验、新时代

2012年,第25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新闻发布会上,音乐节更换了沿用14届的“华表”视觉形象,启用以英文缩写BMF为主体的新LOGO,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什么突然更换?讨论和质疑不绝于耳,但在音乐节之后的发展规划中,疑问被逐一解答——北京国际音乐节当然属于中国,它同时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谁说延续数百年的古典音乐只能囿于高雅的剧场或音乐厅?北京国际音乐节率先走出围墙,将音乐文化带入潮流聚集地和城市地标,打造现代、年轻、充满活力的观演新体验。2011年,音乐节推出“都市系列”,在人潮穿梭的三里屯,古典音乐赫然响起,那一瞬带来的感动迄今令人难忘;2012年,钢琴家布赫宾德在三里屯上演了7场音乐会,演绎贝多芬全部32首钢琴奏鸣曲……掌声、欢呼以及不断被吸引而来的全新观众群体化解了质疑声。北京国际音乐节向行业证明,古典音乐可以拥抱潮流与未来,向艺术家和观众证明,古典音乐从未过时。如今,在城市的角落与音乐节邂逅、偶遇种种惊喜,已经成为观众们每年最大的期待之一。

各大音乐节简介(北京国际音乐节铸就古典乐坛)(10)

2018年,青年导演邹爽接棒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第二任艺术总监。从2016年开始,邹爽主导策划的“新锐单元”便在三里屯太古里的红馆开始了创新历程,多媒体声乐剧场、3D迷你歌剧、音乐剧场、浸没式环境歌剧不断拓展着古典音乐的外沿,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引领作用持续赋能。艺术总监的接替,传递着艺委会主席余隆对新理念的充分认可。

将C位留给年轻人

各大音乐节简介(北京国际音乐节铸就古典乐坛)(11)

培养和扶持青年音乐家、可持续地为行业输入新鲜血液,对任何音乐机构而言都是长期课题。就像余隆时常怀念指挥家李德伦曾给予自己这一代人的无私提携一般,前辈的精神始终在照耀后来人,北京国际音乐节也始终不遗余力,把最重要的舞台留给年轻人。

1998年,首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仍在音乐学院指挥系就读的学生杨洋就受邀与名列“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何塞·卡雷拉斯合作;2002年,青年钢琴家郎朗在这里与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执棒的纽约爱乐乐团共同登台。5年之后,已然成为国际钢琴巨星的郎朗与7个乐团共同上演了10首协奏曲作品,为音乐节的10周年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礼,堪称当年乐坛的一大盛事;此后,指挥家林大叶、黄屹,钢琴家张昊辰,歌唱家沈洋等都在这里崭露头角,已是古典乐坛中流砥柱的他们,将北京国际音乐节视为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最耀眼的经历。

2017年,北京国际音乐节设立“青年音乐家奖”,以制度化的方式激励青年人才的艺术创造力,号召行业对青年音乐人才给予更多关注。2020年以来,北京国际音乐节对青年人才的挖掘进入新的篇章,10位青年小提琴家联袂呈现贝多芬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全集、青年指挥家金郁矿带领新古典室内乐团登台等重要演出,不仅展现着年轻人的实力,也体现北京国际音乐节给予新一代的信任和期待。

各大音乐节简介(北京国际音乐节铸就古典乐坛)(12)

古典音乐,这门舶来的艺术形式,已在中国落地生根、薪火传承,四分之一个世纪足以谱写一部历史、现代与未来的交响。正如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北京国际音乐节组委会执行主席邓榕所言,“作为中国第一个专业化、国际化、职业化的音乐节,北京国际音乐节留下了太多美好的时刻与难忘的瞬间。当我们把这段不平凡的岁月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和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更能深刻地理解音乐节‘应时代而生、与时代同行’的价值和意义。”2022年,北京国际音乐节迎来第25个生日,在新的征程上,它将继续为观众带来感动,为时代创造共鸣,让世界聆听更多属于中国的声音。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各大音乐节简介(北京国际音乐节铸就古典乐坛)(1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