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公孙杵臼程婴者,晋大夫赵朔客也(为赵氏孤儿献出生命的临汾慷慨之士公孙杵臼)

公孙杵臼程婴者,晋大夫赵朔客也(为赵氏孤儿献出生命的临汾慷慨之士公孙杵臼)唐代的文学大家韩愈曾评价“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而燕赵这份慷慨悲歌就源自公孙杵臼也说不定,哈哈。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对物质的沉迷远不及现在,反倒是很有淡泊生死、慷慨浪漫的气魄。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漆身吞炭的豫让等等数不胜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才是当时的价值观的最高标准吧。时日不多“赵氏孤儿”就出生了,屠岸贾带着人去搜查,赵朔的妻子将孩子藏在裤裆里才逃过一劫。之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这不是办法啊,来一次找不见,还会一直来找的。”其实公孙杵臼早已下定了赴死的决心问程婴到:“忍辱负重扶立遗孤和死哪个比较难?”程婴也说真心话:“死多容易啊,当然是扶立遗孤难。”公孙杵臼说:“那我死去吧,赵朔对你那么好,扶立遗孤的艰难任务就交给你了。”于是乎,他俩人去找了个婴儿,一起逃到山中,然后程婴从山里跑出来对屠岸贾的人说:“我程婴没出息,谁能给我黄金千两,我就告诉他赵氏遗孤藏在哪!”屠岸贾的

公孙杵臼,临汾市襄汾县汾城镇人。史料中关于公孙杵臼(也有说公孙忤臼的)的记载只有寥寥几笔,但是一个形象丰满的忠义之士却跃然展现于我们眼前。电影《赵氏孤儿》饰演公孙杵臼的张丰毅更是为我们再现了为救赵氏孤儿慷慨赴死的壮士豪情!

公孙杵臼程婴者,晋大夫赵朔客也(为赵氏孤儿献出生命的临汾慷慨之士公孙杵臼)(1)

电影《赵氏孤儿》剧照

在“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之前公孙杵臼并没有太突出的作为记载于史册,不过有一次,晋襄公死了以后正卿赵盾和亚卿狐射姑政权各自拥立新的国君,碰巧这俩人都不在晋国,赵盾支持的公子雍在秦国,狐射姑支持的公子乐在陈国。两拨人同时派出人马迎接公子回国,并且派了刺客去刺杀对面的公子。赵盾这边派出的就是以公孙杵臼为代表的一众门客,结果是公孙杵臼这边成功刺杀了公子乐,但是公子雍也没当上国君,晋国的政治斗争就不多说了,但是这个事件足以证明公孙杵臼的办事能力是极佳的。

公孙杵臼程婴者,晋大夫赵朔客也(为赵氏孤儿献出生命的临汾慷慨之士公孙杵臼)(2)

公孙杵臼画像

后来赵盾死后,一个叫屠岸贾的人在朝中势力非常大,而且对赵盾很有意见,找了个理由要晋景公杀赵盾全家。这时候出现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叫韩厥(我们在韩厥那篇详细的分析过)。他是第一个得到消息的,赵盾已经死了,韩厥立马通知了赵盾的儿子赵朔逃跑。

当时的赵朔正处在人生最幸福的时候,事业有成,还娶了晋成公的姐姐为妻,他妻子又怀有身孕,看似美好未曾想到血雨却至。赵朔没有选择逃跑,只是请韩厥为他保留赵氏的血脉,他妻子的遗腹子。韩厥应该是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公孙杵臼并与他联系,这种弄不好就要死的事,被人第一个就想到,可见公孙杵臼的为人。公孙杵臼知道自己一个人肯定办不成,立马动身去找了赵朔的生死之交程婴,并对程婴发问:“赵朔是你的生死之交,现在他已经死了,你呢?”虽然公孙杵臼这么问,但是我相信公孙杵臼对程婴的人品是有充足的把握,否则也不会来找他,之所以这么问,只是逼迫程婴表露心声。程婴果然没有让公孙杵臼失望,他说道:“赵朔是死了,可是他妻子还怀着他的孩子,我要把他的孩子养大成人。”。

这个时候义救赵氏孤儿而名垂千古的三公小队就正式成立了。

时日不多“赵氏孤儿”就出生了,屠岸贾带着人去搜查,赵朔的妻子将孩子藏在裤裆里才逃过一劫。之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这不是办法啊,来一次找不见,还会一直来找的。”其实公孙杵臼早已下定了赴死的决心问程婴到:“忍辱负重扶立遗孤和死哪个比较难?”程婴也说真心话:“死多容易啊,当然是扶立遗孤难。”公孙杵臼说:“那我死去吧,赵朔对你那么好,扶立遗孤的艰难任务就交给你了。”于是乎,他俩人去找了个婴儿,一起逃到山中,然后程婴从山里跑出来对屠岸贾的人说:“我程婴没出息,谁能给我黄金千两,我就告诉他赵氏遗孤藏在哪!”屠岸贾的将士们都很开心,终于不用瞎找了,于是和程婴一同前往山中,找到公孙杵臼,公孙杵臼抱着那个冒充的婴儿大骂程婴:“程婴,你这个卑鄙小人,赵朔死的时候你苟活,和我商量一起带走孤儿好好抚养,就算你不想抚养他,也不用害死他啊!”然后公孙杵臼又真诚的恳求屠岸贾一党杀了自己,放孤儿一条活路。正是公孙杵臼用生命去保护一个不相干的婴儿,让屠岸贾一党深信,这个婴儿就是赵氏遗孤。所以把公孙杵臼和婴儿都杀了,之后程婴才能顺利的带着真正的赵氏孤儿躲在山中生活。

公孙杵臼程婴者,晋大夫赵朔客也(为赵氏孤儿献出生命的临汾慷慨之士公孙杵臼)(3)

唐代的文学大家韩愈曾评价“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而燕赵这份慷慨悲歌就源自公孙杵臼也说不定,哈哈。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对物质的沉迷远不及现在,反倒是很有淡泊生死、慷慨浪漫的气魄。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漆身吞炭的豫让等等数不胜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才是当时的价值观的最高标准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