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今年多大岁数(黄婉秋永远的刘三姐)
歌剧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今年多大岁数(黄婉秋永远的刘三姐)说到景丽,影片在风景秀丽的桂林实地拍摄,令观众宛如亲游桂林,大有身临“甲天下”之境,引人陶醉。说到形式,电影里那活泼、轻快、充满乡俚气息的表演方式,恰好地表现了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机智、幽默。《刘三姐》中的山歌,有鲜明的思想性和针对性,特别是歌词易懂、好记、妙趣横生。在风趣、诙谐甚至俏皮的歌声中,表达出一个非常严肃的主题。都说香港人容易忘记别人,确实,香港作为一个经济、贸易高度发达的自由港,文化名流往来频繁,各种潮流瞬息万变,港人早已见怪不怪。但《刘三姐》阔别香港十余年,仍得到观众如此的厚爱,实属罕见。港人此次例外的“难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促使我认真地思考《刘三姐》成功的奥秘。三十年前,当我在银幕上饰演“刘三姐”时,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黄毛丫头,《刘三姐》一举成名,并成为当时中国外汇收入最多的影片,我也一夜之间成为众人瞩目的明星。观众们把我当成了刘三姐的化身,这其实是对我的过誉,但此后
编者按:1991年第3期《民族艺术》发表了黄婉秋的文章《永远的“刘三姐”》,这是黄婉秋在纪念电影《刘三姐》拍摄、放映30周年座谈会的发言。我们在“民族艺术杂志社”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以此表达缅怀之情。在缅怀黄婉秋的艺术成就和人品艺德的同时,更要传承她不懈追求艺术的精神境界,为推动广西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努力。斯人已去,祝愿黄婉秋老师在天堂里能继续自己的刘三姐“传歌”事业!
黄婉秋(1943年1月17日-2023年3月4日),著名表演艺术家,曾任桂林市原文化局副局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广西文联副主席。代表作品电影《刘三姐》。
这是一种无法抑制的兴奋,兴奋中含有几丝欣慰。我站在这里,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的舞台上,台下两千二百个座位座无虚席,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再一次显示了刘三姐悠长的生命力,显示了我们民族文化绵延不息的生命力。
这次为纪念电影《刘三姐》上映三十周年,1991年5月4日至5日,我们夫妇及侄女黄丹萍特邀香港“刘三姐”歌唱大赛冠军得主陈民强先生,在港举行了两场“黄婉秋演唱音乐会”。音乐会受欢迎的程度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用港方承办人的话来说,是创下了在这里兴办的华语演唱会的最高纪录。香港的新闻界更是对演唱会极尽宣传,一贯吝于版面的报界竟连篇累牍地给予报道,而亚视、无线两大电视网更不愿错过机会,三次来访,令我在香港数百万电视观众面前频频“亮相”。直至演出结束,新闻界的热情反应仍余音缭绕、经久不散。一些观众的热诚尤令我感慨万千。一位观众数十年来一直是《刘三姐》忠实的影迷,这次终于亲见我本人,兴奋得跑到后台拉住我不停地哭泣拥吻。另一位观众自带相机看演出,想摄下所有精彩的场面,不料由于太激动,整卷胶卷全部曝光,不幸的是他所看的是最后一场演出,但他不甘心,打听到我们离开的时地,赶到现场拍下了送别的场面。
都说香港人容易忘记别人,确实,香港作为一个经济、贸易高度发达的自由港,文化名流往来频繁,各种潮流瞬息万变,港人早已见怪不怪。但《刘三姐》阔别香港十余年,仍得到观众如此的厚爱,实属罕见。港人此次例外的“难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促使我认真地思考《刘三姐》成功的奥秘。
三十年前,当我在银幕上饰演“刘三姐”时,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黄毛丫头,《刘三姐》一举成名,并成为当时中国外汇收入最多的影片,我也一夜之间成为众人瞩目的明星。观众们把我当成了刘三姐的化身,这其实是对我的过誉,但此后我的一生,确实与《刘三姐》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命运随《刘三姐》的起伏而起伏。······1980年我们代表广西歌舞剧团赴香港及东南亚一带演出歌舞剧《刘三姐》,所到之处,倍受欢迎。而十年后,我再返香港,“刘三姐”受欢迎的程度仍不逊当年,散场时观众争相签名,久久不肯离去。这两年香港电视台曾分别在大年初一、初二这样收视率较高的“黄金时间”播放电影《刘三姐》。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刘三姐》这部艺术片历经三十年,尤其是在近年来通俗音乐的冲击下,仍立于不败之地,显示出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一部优秀的电影就像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时间愈久愈耐看。尽管时代的巨轮不断前进,它的艺术价值却是不朽的。而这不朽的价值正来源于一个民族所独具的艺术格局及其品味。
都说《刘三姐》有三好:形式新颖、景丽、人美。
说到形式,电影里那活泼、轻快、充满乡俚气息的表演方式,恰好地表现了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机智、幽默。《刘三姐》中的山歌,有鲜明的思想性和针对性,特别是歌词易懂、好记、妙趣横生。在风趣、诙谐甚至俏皮的歌声中,表达出一个非常严肃的主题。
说到景丽,影片在风景秀丽的桂林实地拍摄,令观众宛如亲游桂林,大有身临“甲天下”之境,引人陶醉。
说到人美,其实得益于导演的指点,使我们在表演上没有矫饰之气,朴实无华,亲切感人。
曾有观众这样感慨:《刘三姐》是东方文化艺术的典型,东方人看了《刘三姐》感到骄傲,并为中国正在保持和发扬这种文化传统而高兴。的确,《刘三姐》的成功,显示了我们民族艺术所具有的广阔的前景。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将近50年前的这段旧话,如今读起来仍倍受启迪。
“刘三姐”的形象是由民间传说整理得来的,在广西各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影片中的山歌,亦是提取于民间流传,带着劳动人民特有的机智和谐趣,亲切感人。可见取之于民的艺术终将赢得民心。
《刘三姐》给我带来了荣誉,也使我感受到作为民族表演艺术家的骄傲和自豪。民族艺术事业已从前些年的萧条中恢复过来,最近组织的几次全国戏剧调演,使许多年轻人加深了对民族戏剧的认识,前些年,一些年轻人只接触外面的流行歌曲,对民族艺术知之甚少,一旦他们真正认识了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他们会和我一样,内心产生强列的震撼,并为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而感到自豪。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刘三姐》的成功,正是以其纯粹的民族歌舞、民族风情以及表演上的民族气派赢得了观众。
《刘三姐》三十年久唱不衰,足可证明民族艺术是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它永远是中华民族艺术宫殿里璀灿的瑰宝。
我和我的伴侣已重回刘三姐故乡——桂林工作,在那美丽的山山水水中,将带着广西人民的重托,带着桂林人民的深情厚意,去那更远更远的地方传歌······
原文载于《民族艺术》1991年第3期。(部分文字有删减和改动。)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