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剧情阿译长官(我的团长我的团之林译)
我的团长我的团剧情阿译长官(我的团长我的团之林译)快奋起莫作老病夫,快团结莫贻散沙嘲,快奋起莫作老病夫,快团结莫贻散沙嘲,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要上战场了。我为他捏一把汗。从未打过仗的人要怎样去打这样一场艰难的战争。但是他似乎并不在乎,反而有些欣喜。也许是认为终于可以施展抱负了,终于可以救国救民了。可是真的到了战场上,他还是怕了。以至于拿枪的手不停颤抖,以至于大喊着:隐蔽!注意战术动作!直到日军的子弹呼啸而过,他突然明白,没有实战经验是不行的。只好放下营长的身份,听从烦啦的指挥。他是骄傲的,可是在现实面前也不得不低头。希望是奢侈品,可是阿译却不曾放弃。我知道,这需要多大的勇气。直到他们到了南天门,我才了解,真正的战争才开始。阿译经过前面的战斗已经成长不少,尽管经历了挫折,但他的希望依然不灭,支持他继续走下去。怒江阻断了回家的路。日军的飞机抢先炸毁了行天渡,他们陷入了绝境。东岸驻守的中国军队不能确认他们的身份,西
《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电视剧里的人物都是极具个性的,这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林译,也就是大家口中的阿译长官。
林译,上海人,1917年出生(根据其1941年24岁推断),爱好唱歌,军官特训团第十五期毕业生,三青团员(三民主义青年团),少校军衔,他是炮灰团里最特别的一个人,军衔最高但从未打过仗。他拥有二等绩学奖章(授予学术考试成绩最优者)、乙种二等光华奖章(授予因学术技能有特长而嘉奖者)、军官训练团纪念章,从军官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浑身上下充满了书生气,被大家称呼为“阿译长官”。阿译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上海市民,上海沦陷后谨慎的做着亡国奴,在上班的路上被一个想练练枪法的日本兵打爆了脑袋。父亲死的很仓促,仅仅给阿译留下了一块表。当虞啸卿的军队来收编溃兵入缅作战时,阿译第一个报名,只因他要“带着军队,从缅甸打回到上海,为家父报仇”。
第一次见到阿译的时候,他笔挺的军服,干净的脸颊,和灰暗破旧的收容站格格不入,与周围颓败的其他人格格不入。这着实有些好笑,战乱年代,怎么还会有人如此注意仪表。后来才知道他是军官学校毕业的,从未打过仗。吴侬软语让这个本就略显弱的人更加无力,再加上随时带在身上的方帕,越发不像我以往认识的军人形象。他们要么刚强正直,要么憨厚淳朴,绝不会像阿译这般。他大喊着:我军即将大捷,我上面的朋友告诉我,美利坚之盟友,英吉利之盟友,就像一股铁流,我肯定这股铁流会汇成一股洪流。还带颤音。我笑了,笑他的愚昧。在大半个中国沦陷的情况下,大捷谈何容易。但是冷静下来后,我又唏嘘不已。其实这是他的期望吧,是他梦寐以求的吧。在那样纷扰的的时候,希望该是多么奢侈的东西,而我真的在阿译身上看到了。
他戴着军功章在小小的院子里溜达,烦啦问起这些勋章的来历。他骄傲的说着。其实是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勋章,他却当做珍宝来显摆。他有,他们没有,或许他只是想借此来说明自己的与众不同。
要上战场了。我为他捏一把汗。从未打过仗的人要怎样去打这样一场艰难的战争。但是他似乎并不在乎,反而有些欣喜。也许是认为终于可以施展抱负了,终于可以救国救民了。可是真的到了战场上,他还是怕了。以至于拿枪的手不停颤抖,以至于大喊着:隐蔽!注意战术动作!直到日军的子弹呼啸而过,他突然明白,没有实战经验是不行的。只好放下营长的身份,听从烦啦的指挥。他是骄傲的,可是在现实面前也不得不低头。希望是奢侈品,可是阿译却不曾放弃。我知道,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直到他们到了南天门,我才了解,真正的战争才开始。阿译经过前面的战斗已经成长不少,尽管经历了挫折,但他的希望依然不灭,支持他继续走下去。怒江阻断了回家的路。日军的飞机抢先炸毁了行天渡,他们陷入了绝境。东岸驻守的中国军队不能确认他们的身份,西岸的百姓还在争抢着渡江。阿译带头唱起了救亡歌。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似狂潮,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快奋起莫作老病夫,快团结莫贻散沙嘲,快奋起莫作老病夫,快团结莫贻散沙嘲,
快团结,快团结,快团结,快团结,团结,团结,奋起,团结,奋起,团结。
最初只有他一人,然后是少数人,最后变成了所有人的合唱。这是让人感动流泪的地方。我想阿译一定为自己的感染力兴奋,没错,是他感染了他们,激起他们的斗志。龙文章抽出枪来射断了从对岸延伸过来的缆索,断了所有人的退路。于是他们又折回,抵抗住了日军十五次进攻。而后又安全回到了禅达。
阿译是崇敬龙文章的,以至于审讯他的时候,阿译会说:如果真的 没有可能成为他那样的人 吾宁死乎。掩面而泣。也许是他在龙文章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又是一段安逸的生活,甚至还打起了篮球。阿译该不是安于现状的人,但他也跟着享受起了安逸。其实他不想龙文章死,是现实让他无能为力。如果龙文章死了,那么他的希望也湮灭了。好在龙文章并没有死,他的希望也就没有湮灭。
又要打仗了。只是这次战争太过平静,没有炮火,没有硝烟。有的只是和对岸日军的对骂和对唱。阿译是聪明的,他把听了无数遍的日军劝降歌换词反唱回去,唱得日军惊讶不已。
依旧是龙文章打破了安逸的现状。炮火又打了一夜。
阿译一直是把所有人当兄弟的。郝兽医死的时候,他在坟前痛哭,也许并不全是为了兽医的死,但那流露的真切感情让我动容。
阿译变了,变得现实。他明白希望不能给他什么,但他是不会丢弃的。
第二次南天门战役的时候,阿译带着第二梯队被竹内连山打的七零八落,而阿译为保护其他人则效仿团长在第一次南天门战役时利用炮火掩护让更多的人撤了回去,他自己则只身去了南天门。我懂,那是他割舍不了的兄弟情,是他不能遗失的爱国情结。同时他也带去了上峰的 “攻击立止”。
他们只能死守了。占领树堡后,龙文章让大家轮流唱歌,阿译用颤音唱了熟悉的葬心。
蝴蝶儿飞去心亦不在
栖清长夜谁来拭泪满腮
是贪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
旧缘该了难了换满心哀
怎受的住这头猜那边怪
人言汇成愁海辛酸难捱
天给的苦给的灾都不怪
千不该万不该芳华怕孤单
林花儿谢了连心也埋
他日春燕归来身何在
而后又说:我换一首艺术风格更加美丽的歌子吧。
便唱起了夜上海。还没唱完,日军又攻上来。这首歌最好听的就是后面一段了嘛。他也只能叹气说。
第三十五天。所有人都饿得爬不动了。日军也停止了进攻。他们不想再浪费子弹和精力。
第三十八天。不辣把最后的手榴弹准备留给自己。迷龙想起龙文章还欠他的钱。阿译什么都没说,但他脸上的视死如归看得人心疼不已。
电视剧里的阿译最后还是得救了。但是原著小说里就是另外一个不同的结局了。
小说:
抗日战争结束后,阿译参加了内战,最后官至国军上校团长——川军团的团长。
阿译团长的部下训练有素。
他的部下们身上利落地挂美制武器,一看就是“一票杀人老手”。
阿译与孟烦了最后是在中原大战的战场上相见的。
阿译的团被围困了一天一夜,仍然在拼死抵抗解放军的进攻。
已经投降的孟烦了前去劝降阿译。
阿译的屋子里唯一的奢侈品是一部留声机。
阿译还是那么笨手笨脚的。
阿译问:想吃什么
孟烦了答:想吃猪肉炖粉条子
阿译的眼里猛然闪亮了一下,然后迅速变得黯然,他转身把脸对了墙,愣了很长一会。
阿译:“白菜没有了,劈柴没有了,油盐酱醋都没有了,做不成白菜猪肉饨粉条。我给你吃美国罐头。”
阿译为了不让更多的人无辜死去,最后让士兵们打着白旗投降了
留声机里放着《野花闲草蓬春生》,
阿译译跪在地上,跪在他的留声机旁,留声机在嘤嘤地转,阿译拿着一枝枪。他悲伤地看着孟烦了。
阿译:“你冲上去了,你找到了希望。我又跑了,我没有希望……烦啦,我好想他们……我总是做错,我不想再错了”
然后他对着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
阿译死了
阿译的手下扛着白旗从孟烦了身边走过,照阿译要求的,他们走得不卑不亢,可阿译的留声机还在转,那首歌还在响,他们脸上也刻着悲伤。
在小说中,阿译死得很悲壮,他是国军的炮灰,是众多国军无辜将士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