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和厂家发生矛盾了(经销商叫板厂家)
经销商和厂家发生矛盾了(经销商叫板厂家)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的全国涉及汽车及零部件的投诉为7.57万件,同比增长37.3%,占全部商品类投诉总量的10.4%,平均每销售万辆汽车投诉量达到30.76件;涉及争议金额首次突破10亿元。消费者投诉的问题集中在,交订金后逾期未交车、交钱后被告知无法办理贷款、以旧车当新车;汽车维修拖延、指定维修点维修质量不好、多次送修故障仍不能排除等。以上这些投诉焦点,均与位于市场终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汽车品牌经销商息息相关。经销商若连自身利益都无法保障,更无心顾及消费者。“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经销商与厂家反水博弈之中,消费者的利益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有经销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十年前建一家普通4S店的成本在1000万~2000万元即可,如今基本3000万元起跳。品牌4S店一年成本支出中,最大的是金融成本,至少超过1000万元,加上人工、租金、水电费等,2000万元左右的运营成本
愈发严峻的市场竞争格局,单一雷同的盈利和促销模式,让经销商一时半会难以缓解压库和亏损的压力。对于经销商的现有困境,中国流通协会表示:这是整个行业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日前,长安福特湖南经销商联手“反水”,拒绝提车,事件燃爆了业内。其实从前年开始,部分汽车品牌经销商开始对厂家说“不”。先是2014年末宝马经销商出现大面积亏损后联盟逼宫厂家;2015年初进口大众经销商联合发函厂家,拒签销售任务书。如今,经销商叫板厂家,已经不是新鲜事,不过原本只想作壁上观的消费者,却要小心变成被殃及的“池鱼”。
专题文/广州日报记者 邓莉 图/新华社发
一切的导火线:高库存
有经销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十年前建一家普通4S店的成本在1000万~2000万元即可,如今基本3000万元起跳。品牌4S店一年成本支出中,最大的是金融成本,至少超过1000万元,加上人工、租金、水电费等,2000万元左右的运营成本走不掉。在此情况下,合资品牌一年至少得卖1200辆车,售后产值每月保证200万元以上才有钱花。如今都说卖车没利润,经销商只能靠年终卖车返点、售后配件和精品、保险等销售获得利润,但这一切都是基于保有客户要大,如果品牌一般,产品力竞争优势处于劣势,那么一年亏几百万元很正常。高库存是点燃长安福特与经销商此次矛盾事件的导火索,而且此前宝马和进口大众,以及其他品牌经销商的逼宫、反水事件大多皆因此而来。
记者查看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发现,从2015年1月起到今年3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一直在警戒线之上,最高达到67.5%(50%为荣衰线)。库存预警指数越高,反映出市场的需求越低,经营压力和风险越大。高库存背后,是汽车品牌经销商每况愈下的生存状态。
影响:厂商关系不和谐 投诉上升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经销商与厂家反水博弈之中,消费者的利益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的全国涉及汽车及零部件的投诉为7.57万件,同比增长37.3%,占全部商品类投诉总量的10.4%,平均每销售万辆汽车投诉量达到30.76件;涉及争议金额首次突破10亿元。消费者投诉的问题集中在,交订金后逾期未交车、交钱后被告知无法办理贷款、以旧车当新车;汽车维修拖延、指定维修点维修质量不好、多次送修故障仍不能排除等。以上这些投诉焦点,均与位于市场终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汽车品牌经销商息息相关。经销商若连自身利益都无法保障,更无心顾及消费者。
反思:经销商频逼宫 拷问4S模式
过去,经销商与厂家是一种同床共枕的关系,消费者看不到厂家的监管措施,但却能从“统一培训、统一形象、统一标准”的4S店服务中体验,这正是4S模式的价值所在。然而,如今的事实是,一旦经销商遇到生存难关,必然会想办法在服务上打折扣,谁都顾不上消费者的利益。
原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中心总经理苏晖表示:一直存在着主机厂绝对强势而经销商绝对弱势的格局,尤其部分外资品牌在华确实太过强势,因此经销商做出的反抗实乃被逼无奈之举。他直言:“车厂肯定永远是拥有优势的一方。”
记者留意到,按照现行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品牌销售、售后服务、配件供应等多方面均是由整车厂控制,这是主机厂占据绝对强势地位的关键所在,经销商的话语权被剥夺得所剩无几。而这种根深蒂固的主从关系在未来几年也不太可能出现显著的改善。
案例链接
买车陷阱增多 拖延提车日期
广州天河区的陆先生在某豪车店预订了一辆50万元的SUV,但交车日期一拖再拖。经多方投诉和市消协等机构介入协调后,车商比预订日期晚了2个多月才将新车交给陆先生。后经市消协了解,经销商鉴于近年利润下滑厉害,为了多挣几千元,将陆先生以及其他几位客户预订的新车,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了愿意“加价提早提车”的客户。
资金链断 老板跑路
这两年,汽车经销商因资金链断裂,投资人跑路,而新车合格证抵押在银行无法套出,导致消费者交了钱却无法提车的消息不绝于耳。这正反映了,当经销商生存堪忧时,消费者的利益更无法保障。
服务以次充好
消费者李先生一直在4S店进行例行保养,相信原厂配件并始终选择较好的产品。爱车开了四年多后,发动机噪音越来越大,出现怠速不稳、高油耗等问题。换了家4S店检修后,维修技师告诉李先生,一直使用劣质机油,导致发动机轴承和各种部件磨损严重,还有严重的油泥。李先生这才明白,此前4S店一直以次充好,以便宜的劣质机油等配件充贵价的原厂正品卖给了他。
记者观察
几乎所有车企都在押宝中国市场,通过经销商压库存冲销量目标的情况已成常态。随着中国车市逐步进入成熟期,厂商的市场预期与实际的市场增长和竞争强度间的不一致,导致经销商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压力,部分整体产品力下降导致销售下滑过快的车企也遭遇挑战。假若厂家将所有压力转嫁给经销商,持续不合理的商务政策,经销商集体反弹,争取权益的现象将成为常态。最终没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