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和nong哪个好(还在不停地纠结于IP和PGC)
pg和nong哪个好(还在不停地纠结于IP和PGC)在美国,MCN公司是这么做的:或者,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房产中介。什么是MCN援引YouTube官方的定义: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频道网络是与多个 YouTube 频道具有联属关系的第三方服务商,可提供受众群体拓展、内容编排、创作者协作、数字版权管理、获利和/或销售等服务。直观的理解,就是平台方和众多个体创作者之间的中间层,对接二者之间的需求。换句话说,MCN 就类似国内的网红经济公司或是直播公会,加入其中的创作者只需要专心于做PGC就好,其他包括形象塑造,路线规划,版权管理、广告代言、受众分析、交叉推广等工作都交给公司去做。而对广告商来说,MCN 也会反向监督内容创作者的生产,帮助提高效率。
传媒内参导读:内容创业者想要成功持续性变现,除了必须要在保证优质内容产出和发行的基础上,紧紧扣住三条变现道路之外,还应该尽快加入各种专业“经纪公司”,即MCN,完成IP的专业孵化和招商。
来源:文娱圈众人(ID:wenyuren8)
编辑/木木汐
内容创业者想要成功持续性变现,除了必须要在保证优质内容产出和发行的基础上,紧紧扣住三条变现道路(广告付费、内容直接变现以及电商),还应该尽快加入各种专业“经纪公司”,即MCN,完成IP的专业孵化和招商。
什么是MCN
援引YouTube官方的定义: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频道网络是与多个 YouTube 频道具有联属关系的第三方服务商,可提供受众群体拓展、内容编排、创作者协作、数字版权管理、获利和/或销售等服务。直观的理解,就是平台方和众多个体创作者之间的中间层,对接二者之间的需求。
换句话说,MCN 就类似国内的网红经济公司或是直播公会,加入其中的创作者只需要专心于做PGC就好,其他包括形象塑造,路线规划,版权管理、广告代言、受众分析、交叉推广等工作都交给公司去做。而对广告商来说,MCN 也会反向监督内容创作者的生产,帮助提高效率。
或者,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房产中介。
在美国,MCN公司是这么做的:
一边找房主签房子(内容);
一边找买主推销(youtube等平台、广告主);
对于地段好的、可能卖出高价的房子(有头部潜力的内容);
中介还会先花一笔钱去装修(内容包装、流量配置)。
这个模式,我们称之为流量对赌。到了中国以后,这个中介被我们玩出了很多花样,比如:
自己盖房子(红人养成);
哄抬周围的地价(旗舰PGC带动红人体系)。
现在,中国MCN的速度、红人和播放量已远超美国。如果你足够了解国内短视频行业的发展,就会觉得这个现象实在是太自然而然了。
为什么要选择MCN?
做好PGC就好了嘛!提到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PGC的生存状况:
我们用一个金字塔的模式来告诉大家。(备注:这里说的PGC,不包括视频网站自主投资的重金网络剧网络栏目的这类泛娱乐类产品,而是垂直类PGC内容创业团队。)
金字塔尖:占比约5%,单集播放量在300万以上,每月CPM分成费用至少5万 ,广告定制/植入等费用10万 ,月收入基本在20万以上,类似:《唐唐脱口秀》、《暴走大漫画》。
中间阶层:占比约10%,单集播放量150万-200万,靠CPM分成基本可以cover成本,基本无广告植入费用。
普通阶层:占比约85%,单集播放量50-100万,入不敷出,基本靠着热情或是兼职做内容。
从上文数据可以看出,现在中国市场上95%的PGC内容都是不赚钱的。PGC内容不产生变现,直接威胁的将是原创内容的生态循环。
此外,以Papi酱为代表上一波PGC风潮,已经让所有理性的从业者和投资者深深明白:PGC是有天花板的,一跳就撞到头。那么,怎么打破这个天花板?
1. 垂直上行,从短视频做到网剧网大,一直到大电影;
2. 垂直下行,做内容转电商,转内容收费,转社群经济,转一切;
3. 水平扩展,做体系化的内容复制或者KOL生产。
但是前两条路,已经被证明是很难走通的:
从PGC到大电影,需要跨越从量产化轻内容到虚构类重内容的鸿沟,如果没有成熟IP引导,可谓九死一生,强大如万合天宜,也不敢说走得成功;电商更不必说,只有魔音穿脑如罗振宇,调性极致如一条,才能勉强在电商里分一杯羹。
对于更多的PGC,不管有没有做到头部,水平扩展都是他们流量增长和资本故事最实惠的选择。
更麻烦的是,国内视频平台众多,激烈的竞争带来激进的运营和市场策略,平台们如饥似渴地希望批量化圈住优质的内容,不惜给他们配置大量的流量和资源。这就导致了大量传统意义上的中间环节:经纪公司、宣发机构、广告代理、网红工会杀入了这个利润足够高的市场,并且利用之前积累的资源开始大肆的跑马圈地。
于是,从四面八方杀来的玩家带着不一样的出发点、模式、禀赋,MCN成了一块混乱的战场。
如何选择一家靠谱的MCN?
最具有投资价值的,应该是这样一类MCN项目:
较强的内容判断及制作能力;
最好有自己的模版化、工业化的生产机制;
同时有很强的流量采购能力,对流量有着水龙头一样的控制力,能够从内容生产和消费两端实现调控,形成匹配。
同时,公司对红人的服务能力也很重要,需要非常细致的而体系化的服务。
判断MCN可提供的价值
判断MCN公司的优劣,我们只要抓住一个线头:这家MCN,到底,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
我们把MCN提供的价值大致分为两大类:信息价值和效率价值。
1、弥合信息不对称
信息价值自不必说,内容生产者、平台、C端、广告主之间永远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对C端和广告主的口味有着极为敏锐的嗅觉的PGC,多数都已经成为了头部,他们不需要MCN公司的帮助。
但是还有大量的PGC,他们真的不懂用户、不懂广告主,这时候,MCN把这种嗅觉、经验或者公式打包成服务卖给他们,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些弥合信息不对称的工作,对于快速更新迭代的内容产业,意义重大。
2、工业化玩法提升效率
很多从业者和投资人认为,内容产业,是一个不追求生产效率、没有规模效应、无法工业化的产业。其实不然。
如果见过几个稳定的大规模高质量生产头部PGC的生产方式,这样想法会有所改变。除了内容的量产化,MCN的效率价值更重要是体现在红人养成的工业化,包括筛选、定位、养成、流量放大、社群维护等等。你可以想象,在没有MCN公司的情况下,这整套的流程是极为低效而昂贵的,因为试错成本太高,同时红人们很难看清这个市场的走向和自己的止损点在哪。而对于顶尖的MCN公司而言,这一切像吃饭睡觉打豆豆一样自然:
这一套成熟的工业化玩法,可以保证红人像流水线上的娃娃一样被生产和消费。
MCN这门生意怎么玩?
随着短视频过热的逐步退却、不合格的投资者和创作者的离场,短视频行业一定会渐渐变得成熟而有序。对于MCN来说,想要不被离场,创作者、流量、收入,三方面一个都不能丢。
流量是吸引中小创作者加盟的首要条件,在各个平台支持力度不一、分发方式不同的背景下,MCN的运营功夫就决定了他能够从平台方获取到的流量支持。不绑定、不疏离、专人处理各个平台的需求,揣摩各个平台的运营方式是MCN做大的必备条件。
吸引创作者加盟后,创作者会有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MCN需要不断增强判断力,找到并绑定那些有商业价值、增长迅速的创作者;及时止损、放弃那些变现困难且处于腰部的创作者。
平台太多了、规则太多了、人治为主的MCN在可预见的一年内不大可能具有过大的规模,既然规模不可能做大,那就更要集中精力砸头部内容。只要有头部内容在手,就拥有了同平台商谈的话语权,也具有了源源不断吸引创作者加盟的标杆。
创收、创收、创收!广告单是属于头部的,那么对于垂直品类或者腰部的作者,MCN越早能够找到变现方式,就越早的赢得了局部战役。以专攻葡萄酒品鉴的企鹅团为例,视频节目本身就处在一个可快速变现的行当,给这样的视频创作者配上高效的电商团队,帮助他们架构好前向收费的模式,就有希望牢牢守住这个垂直品类。
内容产业,始终是门生意。那就让创作者专注于内容,MCN(MPN)来解决生意的部分吧!
中国的MCN道路面临的问题
缺乏了平台的支持,中国的MCN长期停留在强依赖人工而非机器的作坊阶段,没法足够精细化运营、亦无法运营过多的创作者。
依赖视频网站难以获取足够流量的MCN,为了求得生存比国外同行更早得完成了从单平台到多平台的迁移,开始运营微博、微信、美拍、头条等平台。只是在所有平台对创作者的支持还停留在1.0的时候,在所有广告主对于网络视频价值认知还停留在0.5的时候,MCN的展现也就收的更紧,尽管可能签约者众多,但精力主要聚焦在极少数的头部创作者,连腰部都无暇顾及。一旦有创作者出头,就更要将其尽量的向网综网剧、影视剧的方向推进,以求变现。
但是,MCN究竟要如何做?无论是平台,还是MCN心里都没有准谱:
早些时候,搜狐视频有MCN形态的落地——出品人计划。
2016年9月,微博对外发声启动MCN管理系统内测,为MCN机构提供成员管理、资源投放、商业变现、数据分析四大功能。
平台在努力的补充数据分析和流量流转方面的短板,只有让MCN能够更高效的管理创作者(成员管理)、了解内容与平台受众间的切合度(数据分析)、有更丰富的手段运营流量(资源投放)后,才可能产生MCN做大的空间。
工具效率的问题都好解决,商业变现环节,则是制约着MCN做强的桎梏所在。它不仅仅取决于平台的支持,更受限于广告主对于网络视频,尤其是网络短视频的认知。当下的广告方式还比较单一,集中在头部、高度客制化。客制化带来的问题在于效率、对于创作者品牌的伤害,以及反复沟通迭代的成本。目前的MCN,大多处在播放数光鲜亮丽、收入过度依赖头部的虚胖阶段。
附:国内外主要MCN公司
新片场
2012年初面世,2015年挂牌新三板,公司从“V电影”更名为新片场,2016年获得7000万C轮融资。如今,新片场基于创作人社区,聚集了40万创作人,创作出170万部作品;短视频MCN业务已吸引超过380个联盟成员加入,并打造出了《造物集》《尖叫耐撕男女》《理娱打挺疼》《混剪队长》等10个头部内容。新片场力求从制作、运营、发行等方面扶持旗下视频制作者和短片项目。此外,新片场还以商业合作或签约的形式引入了大量网红,帮助它们从传统网红成为视频类网红。
2016年春节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尹兴良和微博的几位管理层坐到了一起,大家畅谈短视频行业的发展。尹兴良当时谈到,国外有所谓MCN的概念,新片场老早就想在国内做MCN,但是苦于国内并没有MCN的产品形态。而在微博上,短视频已经风生水起,从产品形态上看,微博已经从Twitter慢慢融入了很多YouTube的元素,虽然国内很多视频网站说自己像YouTube,但实际上微博才是最像的。
之所以与微博合作,在尹兴良看来,微博其实最核心的想明白了两点:一是自己不做内容;二是不和个人签约,而是和机构签约。这两项确定之后整个产业链逻辑就很清晰了,最基础的是视频创作者,中间加一层服务和运营机构,最上面是微博来管理流量,通过这样的方式就把整个生态体系建立起来了。
新片场创始人尹兴良介绍,作为一家MCN机构,新片场在签约一个账号或IP后,主要要做3方面的工作:首先,帮助他们招商、实现商业化;第二,要运用资源帮助他们推广,比如说匹配微博上的一些资源;第三,就是帮助他们做内容上的提升。
未来,新片场还会在商业化方面做更多的探索,例如为IP推出自有品牌电商、与电商类伙伴合作等等,这些都已经在执行或计划之中。然而目前内容IP的电商化转型在国内并没有先例,需要专业的机构和团体进行探路,新片场无疑已经走在了这条路上。
在2016年9月初,新片场宣布完成新一轮由天星资本领投、B轮投资方红杉资本跟投的C轮7000万定增,估值已达6.7亿人民币。尹兴良透露,完成C轮融资后,公司会在产业链上下游加速布局,发掘并孵化更多优秀的年轻创作力量,与此同时,也会更好地运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
火星文化
火星文化成立于2014年8月,公司专注新媒体视频内容产业,帮助内容创业团队解决发行、商业变现等问题,核心业务主要包括发行、广告营销、投资三部分。
2016年11月,火星文化完成5000万元人民币B1轮融资,领投方为和光博雅资本,平衡资本、梅花天使基金以及东方富海跟投,估值5亿。此前,火星文化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2014年获得黑马基金和姚劲波的500万元天使投资;2015年6月完成1250万元的pre-A轮融资,其中950万来自李浩身边的朋友,300万来自公司创始人团队;接着,又于2015年底完成由东方富海与盛万文化联合投资的2800万A轮融资。
火星文化创始人兼CEO李浩表示,新一轮融资将分别用于战略投资布局、用户付费业务项目投资出品、以及产品研发、公司运营等。
Papitube
2017年4月前后,Papi酱所在团队——Papitube已签约了近30个短视频创作者,Papitube成为了名副其实的MCN。以一个热门IP打头,进而签约潜力账号,成为不少IP/网红扩展的路径。
Papitube的COO霍泥芳,此前曾在微博超级红人节表示,经过Papitube的运营,已经孵化出了几个粉丝过百万或者接近百万的账号。未来,Papitube旗下签约短视频创作者将沿着生活方式的方向做垂直化的自媒体运营,最终打造生活化的垂直自媒体矩阵。
和Papitube相同成长路径的MCN,遵循一套“辅助养成”模式:通过头部账户的流量和注意力为新内容引流,并辅助运营、内容、发行和变现策略,即所谓的“大号带小号”。例如Papi酱会在微博或微信公号上转发MCN孵化的短视频创作者。
Maker Studios
在YouTude浏览量排名前十的MCNs中,Maker Studios位于榜首。
Maker Studios 就是这类综合型 MCN 的代表,它共拥有 5.5 万个频道,每月收看量达 55 亿次,是 YouTube 上所有 MCN 公司中总视频浏览量最高的,和大多数专注于某个特定的垂直领域的频道集成商不同,Maker Studios 的内容更加多元,包括游戏、体育、美妆、美食、娱乐等多个领域都有涉猎。
2014 年,Maker Studios 被迪士尼以 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紧接着,浏览量仅次于 Maker Studios 的 Fullscreen 就被 Otter Media 以 3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而在这些并购发生之前,其实没有一家公司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真的可以和高昂的估值相匹配。
收购 Maker Studios 可以为迪士尼带来大量的年轻用户。
但资本似乎并不在乎这些,伴随着 YouTude 经济和与此伴生的网生红人的持续升温,两年前,MCN 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彼时几乎很难看到一家对 MCN 不感兴趣的风投公司,无数媒体甚至激动的宣称 MCN 让他们看到了娱乐产业的未来。
一位 Maker Studios 的投资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话其实很能体现当时整个行业的狂热:其实我并不知道 MCN 到底是什么,我只知道投它可以赚钱。
ZEALER
此前专注于科技领域内容的ZEALER,也发力泛科技领域的MCN业务。最早的ZEALER,是一家专注电子消费品测评的内容团队,后逐渐扩展到家居、汽车、游戏等内容领域。在开拓MCN业务后,ZEALER将自身定义为“科技生活方式第一平台”,签约优质的泛科技短视频内容和创作者。
ZEALER指出,针对不同的内容创作者,会采取投资、签约、入驻三种深度不同的合作形式。而聚焦在泛科技领域,ZEALER得以将积累的资源进行分享,从而让签约的科技内容视频创作者缩短探索过程。
ZEALER也试图签下国外的科技视频创作者,负责其在中国的独家发行 社交运营 商业化。ZEALER已签下在YouTube上有800多万粉丝和13亿次播放量的Unbox Therapy。
Zoomin
在这一批先行者中,荷兰的MCN Zoomin 是最早来中国“淘金”的一员,该公司在2016年4月就进驻了中国。作为欧洲最大的MCN,Zoomin拥有5万个网红自媒体频道和1.5亿粉丝量。
进入中国后,Zoomin首先进行的大规模动作是将国外那些表现不俗的视频内容进行汉化,然后发布到各个短视频平台上。Zoomin的CEO——JanRiemens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有两点非常吸引他们,一是平台很多样化,并且每个平台的玩法都不一样。二是,国内不管是视频分发技术还是变现方式上,都有很多很新的东西,这是美国市场都未必能看到的。”Zoomin中国区负责人汪雪拥有湖南广电背景,她指出“Zoomin引进国内的短视频,多为奇人异士、冒险类的视频,除了制作精良外,还可以将海外的那套围绕网红进行IP开发的玩法带到中国。”
Yoola
来自以色列的Yoola也开启中国市场的探索之路。如今,Yoola已经开始为一批国外红人在国内各大平台开通账号、展开运营,第一批被引入中国的短视频博主有Sliviki Show、Room Factory和Roman Ursu,其中两个是泛科普类型,另一个是搞笑类型。
除此之外Yoola也深谙中国短视频市场流量转化的规则。因此,Yoola转向与中国本土网红合作,进行社交平台导流,例如拥有四百多万粉丝的大V“纪录片之家”就经常转发Sliviki Show的视频。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海外MCN机构进入中国市场都面对一个共同的难题——本土化。一方面是文化差异带来的网友审美取向、内容倾向不同,照搬国外视频内容极易水土不服;此外视频平台过于分散也让海外机构“一头雾水”。这也是诸多海外MCN机构启用了解中国市场的本土运营团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