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明城墙古城墙历史背景(背靠老城墙的都正街)

明城墙古城墙历史背景(背靠老城墙的都正街)桃花井、清香留巷赋予都正街恰到好处的“雅”。民国时期,戏剧届名人徐辛园组织“御园”在桃花井巷内安营扎寨,每到黄昏初夜,巷内穿长袍马褂的戏迷和票友便川流不息。而自带香气的“清香留”巷曾云集诸多公馆,每逢初夏,池塘里的大片荷花与私家园林中的奇花异草飘散屡屡幽香,“清香留”由此得名。背靠天心阁老城墙的都正街,脚下每一寸泥土都藏着千年古城的故事。据史料记载,都正街曾有号称长沙文化地标的古城南书院和文昌阁,有作为善化县政治、军事中心的善化县署和都司署,有被封为“定湘王庙”的善化县城隍庙,还有着祭祀湖湘餐饮业祖师的詹王宫……小小地块,浓缩了老长沙的文脉精华。我们脚下踏着青石板路,穿过曲折小巷,耳畔街坊笑语响亮,悠悠的时光便升腾起来。314米老街浓缩古城文脉街巷情味

明城墙古城墙历史背景(背靠老城墙的都正街)(1)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6月9日讯( 全媒体记者 周游)“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东西红木四牌楼,楼前走马。南正街,北正街,县正街,府正街,南北县府都正街,街上登龙……”夏夜,巷口乘凉的居民饶有兴致地唱起了这首昔日歌谣。

于闹市一隅遗世独立的都正街,重现楚汉名城悠悠过往。

都正街全长314米,曾是老长沙(古称善化县)的中心繁华地。街两旁,纵向延伸着清香留、马楚巷、香铺巷等小巷,藏着原汁原味的老长沙风情;而曾香火繁盛的城隍庙、厨神坐镇的詹王宫、清泉汩汩的桃花井又让其在喧嚣的市井日常之外平添了几分神秘和厚重。

可都正街的气质又不仅仅是怀旧这么简单。历经拆与留的论证,走过新和旧的嬗变,如今的古街上,老街坊与新来客在此交融。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浪潮中,自在生长的都正街,不疾不徐,有滋有味。

我们脚下踏着青石板路,穿过曲折小巷,耳畔街坊笑语响亮,悠悠的时光便升腾起来。

明城墙古城墙历史背景(背靠老城墙的都正街)(2)

314米老街

浓缩古城文脉街巷情味

背靠天心阁老城墙的都正街,脚下每一寸泥土都藏着千年古城的故事。据史料记载,都正街曾有号称长沙文化地标的古城南书院和文昌阁,有作为善化县政治、军事中心的善化县署和都司署,有被封为“定湘王庙”的善化县城隍庙,还有着祭祀湖湘餐饮业祖师的詹王宫……小小地块,浓缩了老长沙的文脉精华。

明城墙古城墙历史背景(背靠老城墙的都正街)(3)

桃花井、清香留巷赋予都正街恰到好处的“雅”。民国时期,戏剧届名人徐辛园组织“御园”在桃花井巷内安营扎寨,每到黄昏初夜,巷内穿长袍马褂的戏迷和票友便川流不息。而自带香气的“清香留”巷曾云集诸多公馆,每逢初夏,池塘里的大片荷花与私家园林中的奇花异草飘散屡屡幽香,“清香留”由此得名。

经时光洗礼,因清代都司衙署所在而得名的都正街,官气早被过滤,只留下盈盈市井气息。拉黄包车、竹铺乘凉、打洋画、挤油渣……街口的一派怀旧铜塑将人瞬间拉回过去。

明城墙古城墙历史背景(背靠老城墙的都正街)(4)

“上世纪四十年代,长沙叫得响牌子的饭店,里面的大厨大都住在詹王宫巷,其中不乏为毛主席做饭的石荫祥和湘菜大厨陈福彦。”老居民余东海还记得,国庆十周年时,石荫祥、陈福彦和一位同住都正街的李姓大厨,一起到人民大会堂掌勺,轰动了长沙餐饮业。当年,厨师但凡入行学厨艺,皆要来詹王宫烧香拜祖。每年农历八月十三,全城大厨云集于此举行祭拜典礼,各家都要拿出看家本领摆流水席,一时香飘数里,盛况空前。

都正街上曾有定湘王庙,是古城长沙三座城隍庙之一。昔年常有香客背着插有香烛的布搭子,虔诚地从街口一路拜到城隍庙门口。临近城隍庙有做香火生意的街坊,香铺巷的名字便由此而来。铁铺巷里打铁声已然远去,但昔年“打铁世家”王家铁铺的故事还在老街流传。

老街坊丁星红回忆,繁盛时期,街头巷尾都是各色店铺,其中最多的就是鞋店、木器店和小吃店,街上总是人来人往、热闹喧天:“都正街的卤味最出名,许多食客慕名而来,用一块大大的荷叶包回家下酒。”

四五米宽的小巷承载着喧嚣的市井日常,更酿出醇厚的街坊情谊。丁星红说,住了几十年,左邻右舍亲如一家,令都正街充满了街巷情味:“隔壁邻舍谁家做了红薯片,煮了盐水豆,打了糍粑都拿出来分享。来了客,家家户户都端芝麻豆子茶。大人不在家,小孩子们去对门屋里恰饭是常事。”

“在长沙走过这么多老街,都正街是我最有感觉的一条!”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作家方雪梅对都正街依然保有的这份静气赞不绝口:“所谓民间烟火,最本质和实在的一面就是安居一隅,平和、喜乐、宁静的生活,我在都正街找到了现实注解。”

首开先河

有机棚改为老街动“手术”

然而,若我们抹去怀旧的滤镜,不难发现,当时间走到上世纪80、90年代,现代化浪潮蓬勃向前的背景下,停滞不前的老街面临着房屋结构老化、设施功能退化的困境,艰难的居住环境与周边繁华商务区的现代气息形成巨大反差。

“街上的房屋大多是‘文夕大火’后重建的,最好的也就是砖木结构。”余东海的记忆中,老街房屋的墙面大多是用泥巴糊在竹篾上,甚至难以遮风避雨。

同样糟糕的还有基础设施。煤气无法到户,自来水也没有分户,道路狭窄坑洼,电线如蛛网密布,安全隐患随处可见,昔日热闹的都正街成了典型的棚户区,有关部门甚至一度考虑将老街整体拆迁。

明城墙古城墙历史背景(背靠老城墙的都正街)(5)

不改造,居住艰难,老办法拆建,乡愁难舍。“都知道不改不行,可按照棚户区拆迁的老办法,大家又不愿意。”余东海说,这么好的地理区位,这么多的历史记忆,大家既不想迁,也舍不得拆,改造老街成为街坊们共同的心愿。

一边是棚户区改造,一边是旧城文脉保护,如何“两全其美”?

2013年,芙蓉区首开先河,在都正街启动“有机棚改”。“‘有机棚改’究竟怎么改,当时在全省都没有先例可循。”芙蓉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实际出发,都正街有机棚改项目以改善居住环境为首要原则,在原址上做起了“外科手术”:拆除违建,打通消防通道;危房按原址、原面积、原性质改建;电线入地,容量扩增;麻石青砖铺路,道路一新;下水管网扩容换新,小巷告别“肠梗阻”。此后,按老街风貌,政府又对房屋外立面进行了修复式改造,同时引导居民改建危房。不搞大拆大建,实现了棚户区改造与旧城文脉保护有机结合。

明城墙古城墙历史背景(背靠老城墙的都正街)(6)

包括余东海在内的6名街坊主动当起了“特邀主任”,为“手术”护航。他们全程参与棚改,既出点子,又当监督。短短两个月,没有一起纠纷、没有一回上访、没有一例强拆,6000多平方米的违法建筑,拆得出乎意料的轻松。

违建拆除了,街区微循环被打通,7条小巷四通八达;危房经改造,摇身一变成了宜居舒适的仿古建筑,居民们盼望已久的安居梦照进现实。老街上的铺面租金翻了好几番。

随着有机棚改,老街文脉也更加明晰。詹王宫界碑、城隍庙墙砖被一一发现,街区的文化内涵更加丰盈。崭新的都正街还与天心阁片区气质融合,蜕变成古朴幽静的历史文化街区,乃至长沙的一张新名片。

上世纪70年代,著名建筑师杨建觉曾就读于都正街附近的修业小学,他也是最早参与都正街有机棚改的设计师。在他看来,能在都市中心保留下这样一条原汁原味的老街,不啻为一个奇迹,这既是居民的强烈诉求,也是地方政府的主动选择:“我们的城市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既需要高楼大厦、立交桥,也需要古街老巷为城市丰富肌理与质感。”

自然生长

旧韵味新风尚相得益彰

轻柔典雅的齐胸襦裙、广袖飘逸的曲裾深衣……夏夜里,当我们与身着各色汉服的少男少女擦身而过,恍惚宛如穿越时空。

明城墙古城墙历史背景(背靠老城墙的都正街)(7)

“第一感觉这是钢筋水泥丛林里的一块净土。”2014年,80后曾小武初到都正街,被老街宁静、古朴的气质打动,便再也不想离开。他在老街上租下一间店面做起了汉服生意,取名“星汉庭”,并将店内的公共空间开放给汉服“同袍”。目前,像这样的传统汉服店,都正街共有6家,每逢传统节日,衣袂飘飘的汉服秀成了老街的一条靓丽风景线,也让“汉服一条街”的名号渐渐打响。

如果说曾小武的汉服店与都正街的古朴优雅一脉相承,那么东北汉子大鹏的烧鸡店则更显直白率真。2018年初,大鹏和女友玎玎在此开了一家“鹏派烧鸡”,主打东北菜:“都正街的复古气质和江湖气息跟我们的风格特别搭。我喜欢老街上浓厚的人情味,邻里往来就像走亲戚。”大鹏说,都正街让他的“面包”有了着落,更见证了他的爱情。他和女友有个浪漫的约定,卖满1万只烧鸡就求婚:“今年初,这个目标已经完成。”

明城墙古城墙历史背景(背靠老城墙的都正街)(8)

隐世而沉淀,安静而个性……而今的都正街,老长沙的历史脉搏强劲跳动,旧韵味与新风尚在此交融。一批批与都正街精神气质相契合的新街坊汇集于此,安营筑梦,一家家个性迥异,却气质统一的小店为老街注入新活力。

清香留巷深处,绿树掩映间,一家名曰“无为”的书店静静伫立,几个年轻的合伙人在此处打造了一处理想后花园,天气好的日子,大家就在院子里喝茶聊天:“虽然顾客不多,但环境清幽,正好能让我们慢下来。”

一素清风,一舍诗意。走进“素舍”,仿佛走进了如今都正街的灵魂一角。作为美院同学的vivi和王哥组建了一个和美的家庭,也共同打造了都正街上这一栋朴素别致的小楼。淡淡熏香里,手作陶瓷、插花论道,时光也随之变得和缓。

“其实对于都正街的业态,政府没有过多的干预,只是侧面引导,充分遵循老街自然生长的规律。”定王台街道党工委书记文升云介绍,正因如此,反而让都正街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个性和风貌。如今,街区的汉文化产业已经慢慢成型,各类慢节奏的小店颇受年轻人喜爱。

走读团说

杨建觉(著名建筑师、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老街改造某种意义上来说既是对历史的重新认识,也是一种文化复兴。未来,老街也许还会经历进一步的改造升级,在保持古旧外形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现代科技,进一步提升内部的居住体验。

文升云(定王台街道工委书记):通过有机棚改,都正街已完成由棚户区到旅游区、城市地标的转变,为了进一步提升都正街的游览体验,目前地下升降式停车场正在建设中,未来都正街将形成一个历史文化和现代商业相融合的特色街区。

余东海(都正街居民):我生在都正街、长在都正街,体验过老街的市井繁华,也亲身参与了老街的新生蝶变,如今的都正街不但焕然一新,更成为了长沙的一张城市新名片,作为老街居民,我充满自豪。

打卡点推荐

桃花井: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载:“桃花井,织机巷尾,都司署右。”桃花井是旧时戏剧班子汇集之地,经过有机棚改,桃花井也被复原。

东池:今古稻田、都正街一带有大片地域,唐代为一水光潋滟、山鸟耸峙的大型园林,名曰“东池”。有机棚改中,芙蓉区按史料记载还原了这处生态园,平时供居民游客休憩,并将其命名为“东池”。

都正街剧场:原为长沙第三机械厂的老厂房,是长沙市不可移动的文物点。在保留原建筑特色的前提下,这处厂房被改造为都正街剧场,每年演出京剧、湘剧、花鼓戏达百余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