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一二三四五(汉语教学一二三)
对外汉语教学一二三四五(汉语教学一二三)(1)以汉字为基础 ; 三条基本原则是 : 两个基本观点是 : (1)让汉字教学融入汉语教学 ; (2)用汉字教学系统引领汉语教学系统。
0. 题解
本文所说的“汉语教学” 是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称“二汉教学”)。用汉语教学代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会不会与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发生混淆?不会 因为我国迄今还没有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的现实存在。大学里的汉语系或汉语专业 实际上是汉语语言学系或汉语语言学专业 其中的“汉语”是汉语语言学的意思。中小学只有语文课 没有汉语课。上世纪60年代 曾经进行过把“汉语”和“文学”分开的试验 可是不久就被取消 又回到了“语文”教学的模式。试验用的汉语课本是汉语知识课本 并不是汉语课本 所以实际上是汉语知识教学 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汉语教学。用汉语知识教学代替汉语教学 不可能取得提高汉语能力的预期效果 这大概是试验被取消的原因。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现在又延伸到大学 叫作“大学语文”。在大学开设语文课 显然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要完成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无论是大学语文 还是中小学语文 到底是语言和文字 还是语言和文学或语言和文化 亦或兼而有之 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说明一个事实 这就是我国并不存在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相对应的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如果有一天在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 诞生了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 本文讨论的内容同样适用。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一语言教学既有不同点 也有共同点 本文讨论的是共同点。
本文题目中的“一二三” 是指我们关于汉语教学的基本观点和编写汉语教材的基本原则。“一二三”还有“从基础说起”的意思。用“一二三”概括上面的意思 是为了避免题目太长。
我们关于汉语教学的基本观点有两个 编写汉语教材的基本原则有三条。
两个基本观点是 :
(1)让汉字教学融入汉语教学 ;
(2)用汉字教学系统引领汉语教学系统。
三条基本原则是 :
(1)以汉字为基础 ;
(2)以话题为中心 ;
(3)以组合为主线。
三条基本原则是两个基本观点的落脚点 没有这三条基本原则 两个基本观点就要架空。
下面依次说明三条基本原则 围绕这三条基本原则 用实例说明怎样让汉字教学融入汉语教学 怎样用汉字教学系统引领汉语教学系统。
1. 以汉字为基础
以汉字为基础 就是汉语教学要从汉字教起 每一课都要规定教哪些汉字 并用所教的汉字组词、造句、谋篇。
以汉字为基础 有以下几点具体要求。
(1)建立起科学的汉字教学系统。进行汉字教学 必须首先建立起科学的汉字教学系统 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科学的汉字教学系统包括笔画教学系统、部件教学系统和整字教学系统 以及三者的科学统一。
(2)按照由易到难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教汉字。每课教哪些汉字 要按照由易到难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选择。由易到难 包括从笔画教起 按照由笔画到整字 或由笔画到部件再到整字的程序编排教学内容。笔画、部件和整字的选择也要贯彻由易到难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由易到难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教汉字 是建立科学的汉字教学系统的必要条件。
(3)严格控制每课生字的数量。每课书的教学必然有课时规定 对规定课时内的教学内容要进行难易程度的控制。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但由哪些生字决定 而且由多少生字决定。严格控制每课生字的数量 是控制每课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抓手之一 也是建立科学的汉字教学系统的条件之一。
当前主流的汉语教学都把交际性原则放在首位 交际性原则又把口头交际放在首位 口头汉语教学要借助于汉语拼音。即使重视汉字教学 也是遇到什么就教什么。这样 汉字教学就处于无序状态。无序就是没有系统性。任何教学都不能无视系统性 没有系统性的汉字教学不是科学的汉字教学 必然造成汉字难学。我们提出以汉字为基础 首先是为了建立起科学的汉字教学系统 使汉字教学由无序变为有序 使汉字由难学变为容易学。下面用实例说明怎样以汉字为基础。
例 1 :《大学汉语》第一课
上面是我们正在编写和试用的《大学汉语》第一课的基本内容 包括6个笔画、由这6个笔画组成的11个汉字和由这11个汉字组成的18个重点词语。汉字教学从笔画教起 用学过的笔画组字 用学过的汉字组词 笔画和汉字的选择都遵循由易到难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这就是以汉字为基础 也包括汉字教学的系统性。
本课除了上述内容的教学 还希望能让学生直接感知下列信息:
(1)汉字由笔画组成 少量的笔画可以组成大量的汉字。
(2)词语由汉字组成 少量的汉字可以组成大量的词语。
(3)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读音和意思 可以根据汉字的读音学习词语的读音 根据汉字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思。
(4)汉字不是图画式的神秘文字。
直接感知以上信息 就能树立学好汉字和汉语的信心。
2. 以话题为中心
以话题为中心 就是根据话题教学的需要选择汉字、词语和句型。语言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就是话题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把以汉字为基础和以话题为中心结合起来 就是让汉字教学融入汉语教学 为培养交际能力服务。
以话题为中心 有以下几点具体要求 :
(1)根据由易到难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及常用和急用先教的原则选教话题。话题的选择不但要贯彻由易到难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而且要贯彻常用和急用先教的原则。因为要以汉字为基础 所以话题的难易程度就跟其中的汉字的难易程度相关。也就是说 话题的选择要受汉字教学系统的约束。这里就有矛盾。不过 难易程度相当的汉字有一定的选择性 常用和急用的话题也有一定的选择性。两者都有选择性 就可以兼顾话题教学和汉字教学的需要 进行科学搭配 使话题和汉字的教学都能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说明 以汉字为基础和以话题为中心的矛盾 可以通过汉字和话题的科学搭配得到合理解决。
(2)严格控制每课新句型的数量和难易程度。话题的难易程度不但由生字的数量和难易程度决定 而且由新句型的数量和难易程度决定。因此 严格控制每课新句型的数量和难易程度 是控制话题难易程度的抓手之一。
(3)通过连续话题保证话题的完整性以及字词和句型的重现率。话题有大有小 较大的话题都是由若干较小的话题组成的。所谓连续话题 就是用连续几课中的较小的话题 像滚雪球和搭积木那样 组成较大的话题。较大的话题就是较为完整的话题。用较小的话题组成较大的话题 也是为了控制话题的难易程度 包括控制话题中的生字和新句型的数量和难易程度。这也要进行科学搭配。在连续话题中 词语和句型也有连续性 包括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充。词语和句型的扩充也像滚雪球和搭积木 可以通过“以旧带新”使学过的词语和句型得到不断重现。提高重现率是帮助学生加快掌握所学内容的必要条件 “以旧带新”还可以取得“温故知新”的效果。
我国汉语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 就是汉字教学游离于汉语教学之外 听说训练和读写训练互相制约 口头汉语教学和书面汉语教学成为两张皮。这是难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让汉字教学融入汉语教学 把以汉字为基础和以话题为中心结合起来 就可以实现汉字教学和汉语教学的一体化 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上述不正常的状况。汉字教学和汉语教学的一体化 就包括书面汉语教学和口头汉语教学的一体化。再以《大学汉语》第二课和第三课的基本内容为例 具体说明怎样把以汉字为基础和以话题为中心结合起来 怎样实现汉字教学和汉语教学的一体化以及书面汉语教学和口头汉语教学的一体化。
例 2 :《大学汉语》第二课
例 3.《大学汉语》第三课
上面三课书的计划教学时间为平均每课4课时 共计12个课时。教学内容包括33个汉字 60个重点词语 4个句型 关于日期和“来、去”的小话题。1~99的数字和数词已经出齐。这些内容都是像滚雪球和搭积木那样由小到大组合起来的 笔画、汉字、句型、话题的选择都贯彻了由易到难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同时实现了汉字教学和话题教学的统一。交际性原则就在其中。为什么要先教这些内容?一是因为这些字词和句型在意思上都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具象性 学生容易理解 ;二是因为这些内容有利于实现汉字和话题的科学搭配 有利于让汉字教学融入汉语教学 ;三是因为这些字词和句型不但常用 而且更具基础性 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保证以后能学得更快。“你好、谢谢、再见”这类日常生活用语虽然也是常用和急用的 但是其中的汉字不但难写 而且不都是常用的 重现的机率不高 打基础的作用不大 更不利于让汉字教学融入汉语教学。“你好、谢谢、再见”这类日常生活用语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学到 教师也可以在课上或课后进行补充。可见 即使从贯彻交际性原则的角度说 从“你好、谢谢、再见”这类日常生活用语教起也不是最佳选择。
3. 以组合为主线
在上面的例子中 各级单位都是由小到大一级一级地层层组合起来的。组合起来就是组合生成。汉字由学过的笔画组合生成 词语由学过的汉字组合生成 句子由学过的字词组合生成 话题由学过的字词和句型组合生成。这就是以组合为主线。
以组合为主线 就把以汉字为基础和以话题为中心串成了一个完整的汉语教学系统。这个教学系统是在汉字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也是汉字教学系统的自然延伸 所以就是由汉字教学系统所引领的汉语教学系统。这样的教学系统有以下特点:
(1)是有序进行汉语教学的系统。这个“序”就是由笔画到汉字、由汉字到词语、由词语到句型再到话题的层层组合的“序” 就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滚雪球和搭积木式的“序” 就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序”。
(2)是使汉字和汉语学习化难为易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新教的汉字中没有新的笔画 又能在组合中得到不断重现 就做到了使汉字学习化难为易;新教的词语中没有生字 词义和字义有密切的关系 词语的呈现还有系列化的特点 也能在组合中得到不断重现 就做到了使词语学习化难为易;新教的句型中没有生字和生词 同样能在组合中得到不断重现 就做到了使句型学习化难为易。话题分别以会话和短文的形式呈现(从第六课开始增加短文) 其中没有生字、生词和新句型 不但学习难度小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语境(话语背景和上下文)中加深对学过的字词和句型的理解 使学过的字词和句型在重现中得到复习和巩固。
(3)是使汉字成为学好汉语的有利因素的系统。汉字为什么能够成为学好汉语的有利因素?因为汉字教学系统能保证根据汉字的特点有序地进行汉字教学 并为有序地进行汉语教学提供了条件。汉字的特点之一是象形表义 可以根据字形解释字义。学生理解了字义 就容易理解词义 有大量的词语可以自动理解 不必孤立地一个一个地死记硬背 在以旧带新的词语系列中学习 更能加快理解和记忆。因为汉字有象形表义的特点 就可以更好地调动视觉系统在汉语学习中积极作用 更好地把“视听说”结合起来。让汉字教学融入汉语教学 用汉字教学系统引领汉语教学系统 就能实现书面汉语教学和口头汉语教学的一体化 读写训练和听说训练互相制约、书面汉语教学和口头汉语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就不复存在 学生的书面汉语能力和口头汉语能力就能得到同步和快速发展。所有这些都说明 只要让汉字教学融入汉语教学 只要用汉字教学系统引领汉语教学系统 汉字就不但不是学习汉语的障碍 而且还是学好汉语的有利因素。
(4)是先教中性语体再实行语体分流的系统。在基础阶段 所选话题都属于中性语体。中性语体就是既没有明显的口语特点、也没有明显的书面语特点的语体。为了让学生养成语体变换能力 到提高阶段就要进行语体分流 分别开设口语和书面语的课型。为什么要到提高阶段才实行语体分流语?因为语体变换能力是对高级汉语人才的要求 基础阶段不必要求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中性语体中也要包含一些具有明显的口语特点和书面语特点的成分 在教中性语体的过程中 适当点明这些口语和书面语成分 让学生先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到提高阶段再专门学习口语和书面语 也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语体分流以后 口语教学和书面语都要继续以汉字为基础、以话题为中心(书面语的内容也是话题)、以组合为主线。也就是说 编写汉语教材的这三条基本原则要贯彻汉语教学的始终。
汉语各级单位的组合都是意合和直接组合。意合就是意思相关的单位都可以根据一定的组合规则自由组合 直接组合就是组合时只有语序(字序、词序、句序)规则 没有形态变化规则。这正是汉语跟西方语言的重要区别所在。根据组合特点 我们把汉语界定为组合型语言 简称组合汉语。基于组合汉语理论的汉语教学就是组合汉语教学。本文所说的两个基本观点和三条基本原则 就是立足于汉字和汉语特点的组合汉语教学法(简称“组合法”)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
(作者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北京华源普惠语言学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