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热的青春里 我们一往无前(青春的岁月里没有想法)
炙热的青春里 我们一往无前(青春的岁月里没有想法)《校园民谣》的专辑里的歌曲其实都很好听,刚开始爱听的有《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哥哥却更喜欢听《那天》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一首歌翻录好几遍,我曾经这么做过,那会儿太痴迷刘德华的《来生缘》就把那首歌录在一盘磁带的A面4-5遍。要说这台晚会最出名的一个节目就是老狼的那首《同桌的你》了。在观众席上架起了高台,他深色裤白衬衫,抱着一把吉他,深情的演唱“明天你是否回想起……”那首歌从此走红,哥哥告诉我这首歌在专辑《校园民谣》的这盘磁带里。后来我听的那盘磁带忘了是自己买的还是哥哥的了。总之磁带放入录音机后按下播放键起,就被这首歌循环洗脑了。身处现如今听着数字音乐的你们不能理解,在那个磁带的年代,如果想重复听一首歌,是要听完歌,停止,倒带,才能重新播放再听的。这首歌我就这样不停地重复听了无数遍。
2022年5月23日晚21点多,我打开X1X正准备把多年前购买未玩的《战争机器5》补票一下,无意中在电脑上看见一条新闻“沈庆车祸离世”
不敢相信,赶紧在各大网站搜索该新闻,还是被证实是真的……
《青春》
我的思绪仿佛一下子回到了94年,在电视上看到一场大学生毕业的晚会。何炅在这台晚会上表演了个小品,我至今记得他表演模仿某洗发水广告的那句台词“第一次约会本来很浪漫的,可是我的脚……”我觉得那是他的处女秀,也许因为这个小品,他以后才当上了主持人?
要说这台晚会最出名的一个节目就是老狼的那首《同桌的你》了。在观众席上架起了高台,他深色裤白衬衫,抱着一把吉他,深情的演唱“明天你是否回想起……”
那首歌从此走红,哥哥告诉我这首歌在专辑《校园民谣》的这盘磁带里。后来我听的那盘磁带忘了是自己买的还是哥哥的了。
总之磁带放入录音机后按下播放键起,就被这首歌循环洗脑了。身处现如今听着数字音乐的你们不能理解,在那个磁带的年代,如果想重复听一首歌,是要听完歌,停止,倒带,才能重新播放再听的。这首歌我就这样不停地重复听了无数遍。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一首歌翻录好几遍,我曾经这么做过,那会儿太痴迷刘德华的《来生缘》就把那首歌录在一盘磁带的A面4-5遍。
《校园民谣》的专辑里的歌曲其实都很好听,刚开始爱听的有《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哥哥却更喜欢听《那天》
后来我爱听《等人就像在喝酒》以及两个女生二重唱的《我们相识》《故事里的树》给我的感觉很清新。还有郁冬略带摇滚腔的《离开》
里面有一首歌我印象很深,简单的,类似《同桌的你》的吉他伴奏 然后是黑鸭子女声伴唱“呜~” 的前奏 主唱的音色有一丝忧郁而又深沉略带鼻音。
后来的《通俗歌曲》期刊里刊登了这首歌的吉他谱,那个吉他少年怎肯放过呢?开始每天夜里不停地弹唱着这首歌。
这首歌也成为我平生第一次登上舞台的歌曲。
忘了是哥哥跟我说的,还是当时在某杂志上看的,如果没有沈庆《青春》的这首歌,也许就不会有《校园民谣》这张专辑了。
《没有想法》
96年《校园民谣2》发行,同学们之间议论都喜欢同是高晓松所写的,李晓东演唱的《冬季校园》而我却喜欢他演唱的另一首歌曲《没有想法》
这首歌的感觉与《青春》如出一辙。依旧是黑鸭子前奏的伴唱,但曲风却比《青春》更为成熟动听。你一听就知道是沈庆所写。
但我知道听这首歌的人并不多,那时候经常会为一首歌而买一盘磁带,这盘磁带里的其他歌都没怎么听过。
这首歌同样是我爱弹唱的歌曲,经常弹奏演唱,没有女生帮我伴唱,我只好自己来。能想到有意思的事是自己还用录音机录下来,拿着这盘磁带去女同学家让其听听,结果放入人家的录音机后,播放出来,女同学问道“这是你唱的吗?我怎么听得不太像啊?”这并不是女同学在夸我或者说我唱的好,也不是灵异事件,因为我听着也不太像。
后来才知道,因为她家的录音机转速比我家的快,所以导致放出来的声音都是发尖而调高那么一点点……
《岁月》
这首歌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起听到的,在什么媒体上也不知道。在那个年代能听到免费新歌曲的途径只有两个,一个电视,一个广播。
电视、广播又不会随时能听,所以赶上播放了,才能听到。
但这首歌我没有错过,我对这首歌的喜爱程度与上面两首不分伯仲。
唯一觉得遗憾的是,当时没有这首歌的吉他谱。
那一年收到某位伙伴的邀请,人家也算是我们这个镇里的小小音乐人,要去参加一场不插电演唱会的表演。
不插电是一个专有的名词,代表的是演出中不会添加任何电子合成器、效果器的效果,纯乐器本身的表现效果。当然在表演时,还是需要电子扩音设备的。
而我们那场演出却真是名副其实的不插电,连麦克风都没有。如果说那唯一的电就是屋顶的电灯了。
演出前的一周准备时间里,我跟我的小伙伴在选歌时,提到了岁月这首歌,我俩都很喜欢,庆幸的是他有盘磁带里有这首歌(是一盘大杂烩的磁带,里面的这首歌还不完整)我俩决定这首歌作为演出的曲目之一, 我们凭着二把刀的听觉与有限的吉他知识,把这首歌生生地扒下来,并自己编配了前奏与间奏。然后就是无休止地练习,练到手指头都肿了。
因为不知道歌词,也可能是那盘磁带的录制效果不佳,我们还是把歌词听错了,里面有一句“再翻开旧书信再唱起老歌曲”我们听成了“”再慢慢熟悉再唱起老歌曲”
那一次演出很成功,在某大学的教室里,晚上7点半开始的吧。那次整个教室坐满了学生。我们有六个人,有双人合作,有单人的表演。
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逗趣
用一种跟自己有关的方式来纪念回忆一位逝者,这是我的首次。正像《青春》里的那句“在那片青色的山坡 我要埋下我所有的歌 等待着终于有一天 它们在世间传说”
有人说 互联网是没有记忆的,别看现在热搜什么词,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了找不到了。也有人说,互联网是有传承的,某人的想法可以一直保留下去,就像你看一位已逝之人的博客或微博,仿佛ta还活在网络上,ta的观点和思想都在那里。
其实歌曲是最容易流传下去的,我不知道沈先生的歌会流传到什么时候,我只知道我这辈子,会时不时的抱着琴,弹唱一下他的这些歌。
今天有个朋友在朋友圈里发了关于他对某个游戏的愤怒,我说就钦佩你屡战屡败的游戏精神。另一个朋友说我羡慕你们这个爱好保持这么多年。
我觉得弹琴唱歌一样,虽说我弹唱都不怎么样吧,但弹琴是一件开心的事,我很高兴我可以坚持这么多年没有扔下,是的,我希望可以一辈子,弹到不能弹的时候。
番外:
《校园民谣1》的专辑里还有一首歌我没有提到,是景岗山演唱的《寂寞是因为思念谁》
多年后,在好声音的节目里曾被张磊翻唱过。但我还是喜欢景岗山的这一版,也许是先入为主。
这首歌的词是沈庆所写,曲作者是逯学军。如果你那时候看东方时空应该会对《爬山》这首歌有印象,词曲唱都是逯学军本人。
我对《寂寞是因为思念谁》的记忆,是停留在那次学校组织的远足活动。说远足那可真是远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要从学校步行走到八达岭长城……(应该是整整20公里)
那天穿着学校发的军装,这军装也不知道学校从哪里淘换来的,破的破脏的脏。
母亲还帮忙补了那军装破损处,我依旧觉得不好看,因为本身就不是量身订做的,穿上邋里邋遢,但转念又一想,反正丢人不是丢我的,是你学校的脸面。索性把心一横从家里出发去学校了。
来到学校,看到了心仪的她,要说身材好穿什么都好看。军装穿在她身上多了一分别样的美丽。
这一路20公里,期间还要经历学校给我们布置的警报区,卧倒,保护旗帜等等。
我这一路上脑子里只有这首歌里的一句歌词“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我心说,这一路上我口干舌燥,这时候喝下一口透心凉的冰水是啥感觉?我体会一下,唱这首歌就更有感觉了吧?
那一次远足,从一早走到了下午。我们都走到了目的地,鬼使神差的我多带了一件外套,她感到冷,我正好献了殷勤,她暖不暖我不知道,我心里倒是挺美的。
那一次远足后就是周末,第二天我的双脚就有些肿胀,下地走路疼,缓了得有三四天才好。
对这首歌我想说的并不多,其实是因为歌词写得好,上学时未能体会歌词的含义,多年后却觉得这歌词与韵律都很贴切。
24日,也就是第二天,我觉得应该再把这首歌录一录。用我自己的方式纪念一下沈先生这位校园民谣的奠基人。
吉他谱是双吉他的伴奏,我也破天荒地进行了内录。分别进行了两轨录制,前奏间奏有伴奏吉他与solo吉他,都是我一个人弹奏录制的。
这时候才知道,内心的节拍是多么的乱,录了多遍都跟不上伴奏吉他那一轨。如果录了视频你会知道我录前奏间奏是多么的纠结。
后来前奏稍稍好点,而间奏基本是一塌糊涂,我也只好从录的各版本里挑出还算可以的剪辑而成。
由于内录和现场收音还是有差别的,所以听感上会有不一致。
我接着给自己找借口,天热喝水少,所以嗓子自带的微哑放不开,真的是没办法,底子差又不练习唱歌的方法也只能如此了。
前奏 间奏 尾奏都是没有视频的,我用剪映里自带的视频素材填补在这些空档里。
翻唱《寂寞是因为思念谁》
本想只是写一写这首《寂寞……》没想到从青春到岁月的回忆加在一起又成了3000多字的小长文,这首歌倒成了番外了……这也算是今年本号的第四个作品了。
现在各位知道这个题目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吧?我只是将这三首歌的歌名串在了一起。不过,这个题目也可以说是我的一贯想法就是没有想法,不管是年轻的时候还是现在……
小三十年前与老师们组了个乐队,那时候我还挺瘦,现在成发面包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