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得了卧龙凤雏为什么没得天下(卧龙凤雏冢虎)
刘备得了卧龙凤雏为什么没得天下(卧龙凤雏冢虎)这些都足以看见庞统自傲成了什么样子,这也与庞统最后的结局呼应了起来,《襄阳记》记载荆州当时有三位名士: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三国志》中,被刘备雪藏的庞统真就放弃了挣扎,整日在耒阳县无所事事引得耒阳百姓怨声载道,后来还是鲁肃看不过去,亲自给刘备写信,《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记载: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刘备这才开始重用庞统。这点从诸葛亮和庞统不同的选择就能看出来,关羽诸葛亮明明如此有才,却在儿时一直‘深耕于南阳’是因为没有机会,当时的天下,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官集团而诸葛亮是荆州人,如果诸葛亮去了这两家,必定会被排挤,但是庞统不同,庞统最初一股脑的想进入孙权集团。《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中就多次过庞统投奔孙权的事情,经常和东吴的陆绩、顾劭等人聚在一起评价其他人的好坏,有事没
卧龙、凤雏、冢虎、幼麟,一般来说指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姜维,也有一说幼麟指周瑜的,不过这之中只有诸葛亮和庞统是确实和称号有关联,司马懿和姜维的称号应当是后人加上去的,不过确实符合两人的意境,也就逐渐变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东西,因此通常都会默认这四人为一组,象征一种对智慧的赞誉。
可是这四人之中,有三人都被刘备寻到了,最后反倒是拥有三人的刘备被只有一人的曹操取得了天下,这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诡辩,理论上说,诸葛亮、庞统、姜维都是当世英才,单独拿出来算的话确实都是一比一的人杰,可放到一起就一定是1 1 1等于3的结果吗?
这肯定是不一定的,不只是1 1 1可能等于1,甚至等于负数都可能。
合作既代表互相之前的坦诚合作,又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矛盾的产物,姜维出世时庞统已经死了,这两人之间的关系暂且按下不表,先论庞统和诸葛亮的关系,虽然诸葛亮可能是不在意和庞统共事,但庞统肯定是在意和诸葛亮共事的,因为庞统是一个极度自傲且善妒的人。
这点从诸葛亮和庞统不同的选择就能看出来,关羽诸葛亮明明如此有才,却在儿时一直‘深耕于南阳’是因为没有机会,当时的天下,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官集团而诸葛亮是荆州人,如果诸葛亮去了这两家,必定会被排挤,但是庞统不同,庞统最初一股脑的想进入孙权集团。
《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中就多次过庞统投奔孙权的事情,经常和东吴的陆绩、顾劭等人聚在一起评价其他人的好坏,有事没事就自夸说自己有辅佐帝王之才,然而最后因为长得丑被孙权嫌弃,最终没有办法才投奔的刘备。
不过庞统能力究竟如何却得不到肯定,《三国志》中记载他投奔刘备后也没有被重视,直接被委任为耒阳县令打杂,在《三国演义》里,是因为张飞亲自去找庞统,逼着他一天内办完了半个月的政务,以此来体现庞统的能力,但《三国志》中却不是这样的。
《三国志》中,被刘备雪藏的庞统真就放弃了挣扎,整日在耒阳县无所事事引得耒阳百姓怨声载道,后来还是鲁肃看不过去,亲自给刘备写信,《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记载: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刘备这才开始重用庞统。
这些都足以看见庞统自傲成了什么样子,这也与庞统最后的结局呼应了起来,《襄阳记》记载荆州当时有三位名士: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
虽然庞统和诸葛亮齐名,但刘备显然更重视诸葛亮,而非庞统,因为诸葛亮才是跟随刘备一起打天下的人,这自然让自傲的庞统极为不满。
在刘备入蜀时,庞统为刘备入蜀提供了一系列计划,帮助刘备接连取胜,这才让刘备真正开始从心底重视庞统,将其放在和诸葛亮同一水平的高度,然而这对于庞统而言是不足的,在雒城一战中,庞统因为自傲,不把敌人放在眼里,又为了争夺军功和诸葛亮抗衡,最终孤军深入被伏击而死。
这里就能看出一个问题,占据荆州,西取益州,这明明是诸葛亮《隆中对》中的计划,但诸葛亮人呢?
诸葛亮一直跟着关羽驻守在荆州,一方面,荆州也需要一位军师镇守,二方面,诸葛亮与庞统的意见相悖,诸葛亮希望能以更稳妥、和平的方式取得益州,而庞统希望以更激进的方式取得益州,两方谈不拢,自然只能二选一。
对于刘备而言,此时的刘备已经五十几岁了,真不知道还能有几年好活,因此果断的选择了庞统的计划,而诸葛亮则被放在荆州雪藏,足以看出来,诸葛亮和庞统虽然都是当世奇才,却不能一起使用,这对于后来的姜维也是一样的,为何称姜维为幼麟,麒麟,乃天下瑞兽,而幼麟则是还没有成长起来的麒麟。
对于姜维而言,从后来他使用‘敛兵聚谷’战略来看,他与庞统的作战风格是类似的,喜欢更激进,更有效的作战方法,投降蜀国时,蜀国还是诸葛亮当权,姜维虽然聪明,被诸葛亮喜爱,但肯定改变不了诸葛亮的想法,作为后辈和降将,姜维只能被动的去听从诸葛亮的意见,哪怕他是真麒麟,也发挥不了用处。
刘备集团的精力也就在诸葛亮-庞统-诸葛亮-姜维四次大规模改变战略目标后被逼得人困马乏,反观司马懿这边,冢虎这个名字是日本人创造的,有掘坟之虎的意味,其实根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之冢宰即大宰之意。大宰相更适合和幼麟对应。
司马懿和庞统、诸葛亮、姜维最大的区别在于,曹魏集团的谋士中一直就没有什么人能和司马懿相比的谋士,自从郭嘉、荀彧、程昱、贾诩死后,曹魏的军事部署基本上就按照司马懿的意志决定,既休养生息,以守为攻,依靠关中、关东、河北广袤的经济发达地区积蓄力量一举覆灭蜀吴两国。
纵使司马懿时常因为拥兵过甚被罢免,这个大战略也一直没有改变过,后来负责灭蜀和平吴的钟会、邓艾,用的都是和司马懿一脉相承的作战方法,如此一来,司马懿的作战方针得到了贯彻,诸葛亮、姜维、庞统的作战方针却反复横跳,自然比不过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