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不断变好的旅途(时间停止的那一天)
人生是一场不断变好的旅途(时间停止的那一天)除此之外,吉姆对于数字2和1的依赖,还表现在时钟的指针上。一旦中途有什么意外出现,如有人打断了仪式,那吉姆不仅会不断地从头来过,还会在嘴里小声咕哝着:“桌子,你好;杯子,你好……”目的是,好让神经紧绷的自己勉强好受一点。每次睡觉前,吉姆就会踏进露营车,问候所有物品,如“你好,门;你好,仙人球小盆栽……”,然后再钻出露营车,用钥匙锁好车门。再进去、问候、出来;进去、问候、出来……一直到这整个仪式被做满整整21遍。注意了,必须是21遍,少一遍不行,多一遍也不行。如果中途有什么东西或者想法打断了他,那不好意思,整个仪式必须从头来过,必须。碰到平时要去咖啡馆上班时,这套仪式虽然得到了一定的简化,但每每擦桌子,吉姆都要将喷洒清洁剂和擦桌子给重复2遍。
你真的认识强迫症吗?如果说,有哪些话题可以一抛出、就快速得到“我就是”、“我也有”的响应,那“强迫症”一定名列其中。
原因是,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强迫症,譬如:
- 一看到手机上出现小红点,不点掉就觉得不舒服;
- 一发朋友圈,不凑满3、6、9张就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
- 遇到要出门,即使已经走到楼下,也必须返回去再检查一遍才会心安;
- 摆放东西时也是,不仅同颜色、同类型的要摆在一起,就是物品的方向、角度、间隔,也绝对不能出现一点混乱……
但你知道吗?这些偶尔可以被我们当做调侃的谈资,说到底不过只是一种“强迫症状”。因为,真正的“强迫症”,其实是一种有“心理的癌症”之称的心理疾病。
就像我接下来要分享的这本《时间停止的那一天》(作者是蕾秋·乔伊斯,她的处女作《一个人的朝圣》销近四十个国家,全球销量近500万册),书中的吉姆就是一个典型的强迫症患者。
每次睡觉前,吉姆就会踏进露营车,问候所有物品,如“你好,门;你好,仙人球小盆栽……”,然后再钻出露营车,用钥匙锁好车门。再进去、问候、出来;进去、问候、出来……一直到这整个仪式被做满整整21遍。注意了,必须是21遍,少一遍不行,多一遍也不行。
如果中途有什么东西或者想法打断了他,那不好意思,整个仪式必须从头来过,必须。
碰到平时要去咖啡馆上班时,这套仪式虽然得到了一定的简化,但每每擦桌子,吉姆都要将喷洒清洁剂和擦桌子给重复2遍。
一旦中途有什么意外出现,如有人打断了仪式,那吉姆不仅会不断地从头来过,还会在嘴里小声咕哝着:“桌子,你好;杯子,你好……”目的是,好让神经紧绷的自己勉强好受一点。
除此之外,吉姆对于数字2和1的依赖,还表现在时钟的指针上。
吉姆说:
有一段时期,如果时间里没有包含2或1,他就会感到惊恐,他不得不没完没了地做那些仪式,直到时钟的指针转到数字2或1上。他最爱的时间是1点过2分,或者2点过1分。有时他会把这设成闹钟的时间,这样他醒来就能看到它们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吉姆会对数字“2”和“1”这么在意呢?其实,在我眼里,这正是作者蕾秋·乔伊斯的精心设置之处。
一来,这能很直观地体现出吉姆强迫症的一面,并且为他为何会变成这样埋下伏笔;二来,能够读懂两个数字背后象征意义的人,其实也就相当于找到了一把解读全书的钥匙。
透过数字“2”和“1”的四种象征意义,还原吉姆的过去首先,是整个故事的开端:
那时候的吉姆,还叫拜伦,他从自己好友詹姆斯那里得知,由于闰年的存在,人们记录下来的时间会与地球自转的时间稍微脱节。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便有了闰秒的存在。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会为了协调、统一时间,而在标准时间上额外增加2秒钟。
由于故事发生的时间正是1972年,即闰秒刚刚被提出的那一年,所以詹姆斯只能靠自己的研究,推测它应该是发生在六月份。
这一消息让本就无比崇拜詹姆斯的拜伦,一时间无法自己。他无时无刻不在担忧着,这多出来的2秒钟会不会引发什么重大事故。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越是害怕什么,那他害怕的那件事就越有可能发生。
这不,六月份的一天,拜伦和母亲、妹妹在上学的途中碰上堵车。为了不迟到,母亲戴安娜顶着大雾,左转驶向了一条路况糟糕的近路。
在那儿,拜伦碰巧看到自己的手表秒针正在往后移动,便连忙拉扯着母亲的肩膀,向她分享这个惊天的发现。紧接着,一个急刹车,他们所坐的“美洲豹”戛然而止。
拜伦说,就在那一刻,他看到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小女孩被车撞到无法动弹,但他母亲的表现,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至此,数字“2”和“1”的前三种象征意义就全部出现了,它们分别是——
- 2个友谊深厚的小男孩
- 多出来的2秒钟
- 1次意外事故
其实,对于这次意外事故,拜伦并拿不准母亲到底是故意装作没事,还是她因为大雾的原因,不曾发现小女孩的存在,但爱母心切的拜伦,还是将事情告诉了詹姆斯。
一来,他觉得事故和多出来的2秒钟脱不了干系,而他认识的人里,只有詹姆斯懂闰秒;二来,他也希望,能凭借詹姆斯的聪明和逻辑,找到保护母亲的方法。
却不曾想,他们两人的一系列努力,最后却会造成1个无法挽回的错误。是的,这个错误,便是数字“2”和“1”的第四种象征意义。
由于拜伦的过度执着,原本不受事故困扰的戴安娜也成了一只惊弓之鸟。为了让她好受一点,两个男孩制定了“完美计划”,并由拜伦提议,让母亲重回事故发生的小路,从源头上彻底放下。
办法是好办法,但拜伦却低估了自家母亲的善良和“受害者母亲”贝弗利的贪婪。
在戴安娜为自己的过失赎罪的过程中,贝弗利就像得寸进尺的吸血蚊子,不断以女儿的受伤为切入点,要挟戴安娜让步。
而戴安娜,却因太过孤独,一次又一次掏心掏肺的付出。她察觉不到贝弗利的虚伪和贪婪,也不愿相信对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用她,压榨她。
而拜伦,在这整个过程中,既是清醒的旁观者,也是没有主见、任凭詹姆斯做主的推动者。在他眼里,只要母亲能够心安,能够因为拥有一个朋友而快乐,贝弗利表现出的那些低劣行径尚在容忍范围内。
可他不知道的是,随着两人关系的越来越亲密,不设防的戴安娜暴露了自己所有的软肋。而贝弗利就拿捏着这些软肋,让善良的戴安娜一步步走向毁灭。
拜伦和詹姆斯当然有想过拯救戴安娜,但是当拜伦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戳穿贝弗利的阴谋时,戴安娜的精神已经濒临崩溃。不久后的一个雨天,这个善良的没有锋芒的女人投河自尽了。
而拜伦,也在母亲的葬礼上被詹姆斯告知:原来,多出来的2秒钟,分别被加在了6月30日和12月31日的最后一秒钟。呈现形式为:23:59:60。至于意外发生前,拜伦看到的手表秒针倒退,或许只是一个幻觉。
知晓真相的拜伦,不仅深陷内疚中无法自拔,甚至还将自己看做一切事故产生的源头。
譬如有一次,照顾他的保姆不小心被刀子割破了手指,拜伦说,那是他的错。还有一次,为了保护妹妹,他在她卧室的窗户外放了一把逃生的梯子,却不曾想,当妹妹醒来看到梯子后,尖叫着跑进大厅并滑倒了。看着妹妹左眼上方缝的针,拜伦说,他会导致伤害,即使他并不想害人。
这种罪责归己的心理一直如影随形的跟着拜伦,直到四年后,他从寄宿学校逃走,去到警局,詹姆斯母亲的一番成见,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原来,不仅他自己这么想,就是在别人眼里,他也同样是一个麻烦制造者。即使,别人嘴里的那些指责,都是与事实不相符的主观臆断。但此时的拜伦已经没法去分辨和辩解了。他对警察说:
“我会导致事故,我需要去贝什利山(精神病院),我想要去贝什利山。”
就这样,一个原本享受着精英教育、有无限前途的青少年,成了畏惧灾难、习惯性自责的强迫症 抑郁症患者。
他满以为,自己改了一个名字“吉姆”,就能重新开始,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出院、尝试后,还是重新回到了贝什利山。直到那儿被关闭,他去无可去,才有了我在一开始提到的住在露营车里的吉姆。
人生海海,别害怕失去生活的勇气所幸的是,蕾秋·乔伊斯在推进整个故事时,采用的是双线结构。当拜伦这条抛物线,缓缓往下坠落时,属于吉姆的这条抛物线,正在缓缓上升。
其中,最重要的推动力,便是出现在吉姆身边的那些同事们。
- 他们有的,虽然嘴里觉得吉姆很奇怪,却在吉姆遇到问题时,对他颇为包容和友好。
- 有的在吉姆被车轧伤脚后,告诉他,要主动面对加害自己的人。因为只有他直面现实,才能迈过心里的那道坎,不让自己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
- 还有的,会敞开怀抱,邀请古怪的吉姆也加入其中。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同事里,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叫做艾琳。论人设,艾琳并不完美,但是她的爽朗和特别,却让吉姆找到了失去的自己。
- 是她,用笑容感染着吉姆,让吉姆也试图像她一样,露出微笑;
- 也是她,第一个真诚地称呼吉姆为“园艺师”,让吉姆打心底里感到愉悦;
- 还是她,主动向吉姆伸出了手,问他要不要和自己一起离开这里,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只是,那时候的吉姆虽然动心,却还是没有向前一步的勇气。直到童年伙伴詹姆斯的再次出现,吉姆才终于尝试着和过去和解。
原来,吉姆不仅从来不曾因为那多出来的2秒钟怪过詹姆斯,还一直将对方的幸运甲虫带在身边。而詹姆斯,也同样铭记着儿时他给吉姆许下的承诺,将一张说好要给吉姆的卡片随身携带着。
就这样,两个阔别四十多年的好友重新从对方身上找到失去的那部分自己,也在彼此的相拥中,重拾生活的勇气。吉姆说,现在他又找到了往昔,他绝不会再与过去脱节了。
曾经停下的时间,终于再次转动起来……
拜伦和吉姆,两个看似割裂的故事,也在最后融为一体。
小说的结尾处,艾琳重新回到了吉姆身边。这时的吉姆,第一次在没有做完21遍仪式后便沉沉睡去,也第一次鼓起勇气,分享着自己的那些过去。并且,他还带着艾琳走向附近那些房子的窗台处,向她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
原来,在人们睡着后,这个看似和世界格格不入的男人,正用他母亲也喜欢的方式,播撒着爱与希望。
“每所房子都一模一样。在那些霜冻的叶子下面,都会有新生命萌动、冲破泥土的细微迹象。”
这些细微迹象,虽然微不足道,但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就像本书腰封上写的:“别害怕失去生活的勇气,因为它一刻也未曾离开过我们。”
至于如何拥有这勇气,蕾秋·乔伊斯早已借吉姆的故事告诉了我们——
- 第一,除非自己直面现实,否则永远迈不过心里的那道坎。
- 第二,不管何时,都不要轻易失去爱的能力。
- 第三,有人想要拉你一把时,记得伸手。
愿看完这篇书评的你,也能在海海人生,不忘拥有这份向前一步的勇气。我们下本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