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吴秀波昆曲(京城里的斫琴师)

吴秀波昆曲(京城里的斫琴师)受爱好音乐的父亲影响,梵戈自幼耳濡目染,对音律有着过人的天赋。在工作稳定有了一定积蓄之后,他便将古琴制作当成了自己的第一爱好,一头扎了进去。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埋头制作,现在已是国内小有名气的斫琴师。一床古琴的制作要经历从选材、斫型、挖槽腹、合板到上漆、调弦、装配件等复杂步骤。这其中有木工,有漆艺,匠人不仅要懂手工技艺,更要对古琴的音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体会。然而就在生活节奏极快的北京,在这座拥挤而嘈杂的首都里,就藏着一个在古琴圈子里颇有名气的匠人——人称“琴坛吴秀波”的斫琴师梵戈。斫琴师梵戈斫琴,是制作古琴的独特叫法。“斫”字在古代意为用斧头削砍出想要的形状,这正是古琴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在外在上,斫出符合古琴形制的琴体;而在内部,要斫出能产出理想声音的古琴槽腹。

吴秀波昆曲(京城里的斫琴师)(1)

吴秀波昆曲(京城里的斫琴师)(2)

——

提起古琴,你会想到什么。是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之交,还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空城上挥弦自如的潇洒,亦或者是周星驰电影《功夫》里那两位用琴声幻化出千军万马的武林高手?

作为在中国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一门艺术,古琴已然成为世人眼中东方文化的象征之一。有趣的是,作为一种乐器,数千年流传下来,它似乎从来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或者是有“大火大热”的时候。

古琴的爱好者少,能欣赏到它的美妙的听者少,造诣深厚的演奏者更少,而能做出一床良琴的匠人,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然而就在生活节奏极快的北京,在这座拥挤而嘈杂的首都里,就藏着一个在古琴圈子里颇有名气的匠人——人称“琴坛吴秀波”的斫琴师梵戈。

吴秀波昆曲(京城里的斫琴师)(3)

斫琴师梵戈

斫琴,是制作古琴的独特叫法。“斫”字在古代意为用斧头削砍出想要的形状,这正是古琴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在外在上,斫出符合古琴形制的琴体;而在内部,要斫出能产出理想声音的古琴槽腹。

一床古琴的制作要经历从选材、斫型、挖槽腹、合板到上漆、调弦、装配件等复杂步骤。这其中有木工,有漆艺,匠人不仅要懂手工技艺,更要对古琴的音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体会。

受爱好音乐的父亲影响,梵戈自幼耳濡目染,对音律有着过人的天赋。在工作稳定有了一定积蓄之后,他便将古琴制作当成了自己的第一爱好,一头扎了进去。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埋头制作,现在已是国内小有名气的斫琴师。

吴秀波昆曲(京城里的斫琴师)(4)

古琴的制作,与很多乐器一样,第一步自然是选材。古人对于古琴材质的选择标准有“轻、松、脆、滑”四字,梵戈将其翻译成质量、密度、弹性等等现代指标进行理解。

师古不泥,是梵戈制琴的一大特色。谈起古琴制作,业界内外总会有一定要用上了年份的老木料进行制作,才能得到真正的好琴的说法,梵戈觉得这是一种过分的迷信。

听过很多声音不如意的老琴,也制作过性能优越受到广泛认可的新琴,梵戈笃信古琴的选料只在于适不适合,而不在于木料的老或者新。

这一种科学理性的匠人态度,已然比很多盲目迷信古法的人高明出太多。学习古人而不一味迷信古人,理性地识别出古法中有哪些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哪些需要我们今人加以改进,这才是我们传承传统该有的态度。

吴秀波昆曲(京城里的斫琴师)(5)

听音选料

选定木料之后首先是将其斫出合适的形状,由于现在制作古琴的人越来越少,梵戈需要的很多斫琴工具都是在北京的各种旧货市场地摊上淘回来,再自己改造而成的。

依据要制作的形状切割木板,俗称开板。再由粗到细慢慢修整出所需要的面板弧度。这个过程制成的是一面一底两块木料粗坯。

古人制琴讲究面底相合,这是梵戈认可及追求的理念。就是说面板与底板两种材质的弹性、密度、质量以及刚性等等都要相互契合,这样制作出来的古琴音量、延音能力以及它的音色才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吴秀波昆曲(京城里的斫琴师)(6)

斫型

紧接着的挖槽腹步骤,考验的就是斫琴师的经验及把握能力了。使用大小各异的各种制木工具在琴腹挖出合适的空槽,这一步在极大程度上会影响琴音的质地。而槽腹的深浅及形制细节全凭斫琴师在制作过程中的经验把握,在一步步的试验中慢慢调整,最终挖出自己理想中的琴身槽腹。

凭着轻叩木板来判断成型之后的音色音质,这不能不算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多年的研究及试验,还有对于音律的过人敏感才能做得到。

在普通的古琴制作作坊,有时候斫琴师一天需要完成一到二床琴身,这样的情况下挖槽腹的步骤就完全是机械化不经推敲的,成品的音色自然差强人意。

而梵戈刚开始学会制琴时,一年才产出四五把古琴。在这个步骤上花费的心思就是最耗时间的关键,对于音色一丝不苟的追求,是一个斫琴师最重要也是最动人的品质。

吴秀波昆曲(京城里的斫琴师)(7)

挖槽腹

面板与底板分别完成后就可以使用胶水粘合起来。古时讲究用动物皮熬制成的胶进行粘合,这是梵戈不敢苟同的一点。经过试验,动物皮熬制成的胶在受热或者其他严苛环境中容易融化而失去其粘性,导致琴音失真甚至琴身受损。

然而现代的各种工业胶水类型众多,完全可以适应各种木材的完美粘合。所制作出来的古琴音色更不会逊色于用动物胶的古琴。

很多迷信古人的爱好者觉得一定要用动物胶才能得到完美的古琴,若是问起为什么他们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说“向来如此”。梵戈的制琴理念总是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名句:“向来如此,便是对的吗?”

此中深意,想必大家细思之后定会有所得。

吴秀波昆曲(京城里的斫琴师)(8)

合板

之后古琴的髹漆步骤可不是简单地在表面油漆,而是要采用中国传统的漆器工艺进行制作。

中国传统漆器工艺相信熟悉我们的粉丝在我们之前的文章中都已有所了解,关于平遥推光漆器,关于甘而可先生复原的犀皮漆器都有过详细的介绍。这无疑是我们先人的一项伟大发明,至今仍活跃在各种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中。

先上灰胎,再刷生漆。经过自然荫干后用毛巾湿润木料,再用由粗到细的砂纸沾水细细打磨。表面基本光滑起来后再擦涂上楷清漆,等待再次荫干后使用植物油手工推擦,最后用推光粉进行推光。

经过这般复杂的髹漆步骤,才能最终得到一床“漆光如镜,润泽内敛”的耐用古琴。

吴秀波昆曲(京城里的斫琴师)(9)

上漆

最后是装上岳山,琴弦这些配件进行调试,直至斫琴师满意其音质,这样一床古琴才算是完成了。

吴秀波昆曲(京城里的斫琴师)(10)

上弦装配

潜心制作古琴以来,梵戈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琴友们。有时间时,他们会相邀举办古琴雅集,大家以琴聚会,探讨技艺,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愉悦。

与古琴相伴二十余年,梵戈收获的不仅是这群好友及一屋子的古琴,更有自己雅致的生活态度及对工匠生活的独特体悟。

梵戈认为这几年兴起的所谓匠人精神,事实上与传统意义上的匠人精神有所差异。他小时候所见的匠人,是街头巷里的“剃头匠”、“磨刀匠”等人,他们是以某一门手艺为生的人。因此,那时候的匠人精神追求的只能是更好的产品品质,以及更高的生产效率。

吴秀波昆曲(京城里的斫琴师)(11)

斫琴工具

然而现如今的匠人,更多情况下并不一定是以一门手艺为生。现今匠人更多的是以某种工艺为兴趣或是将其作为艺术家的一种追求,大家更关注的是作品或是事物本身能达到的最极致的状态,时间与成本并不是需要重点考量的对象。

因此他希望的是,今天的匠人们可以善用我们现今比较先进的技术,去解读我们古老的文化艺术。可以把自己的研究以及追求,在尽可能的状态下,达到一个比较极致的状态。

这也正是他作为一个斫琴师的最大追求。

资料来源:

了不起的匠人视频:《京城斫琴师 琴坛吴秀波》

《最仙的汉族传统乐器,最仙的手斫琴师》

一刻talks视频:《“琴坛吴秀波”梵戈: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匠人》

部分配图来源:誰最中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