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学习郭维栋精神心得(学个屁的李团长)

学习郭维栋精神心得(学个屁的李团长)学习这个过程从生理角度来讲,是通过例子来重塑大脑链接(此处推荐B站系列视频《学习观》)。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会详细解释如何利用大脑神经网络的生理特征来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而广义的学习,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这样的: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例如我们小时候学拿筷子吃饭、学说话、学骑自行车、长大后学谈恋爱、学开车等都属于广义的学习,基本上一件事从不会到掌握再到熟练都是学习的过程。学习是什么?单从概念上来说,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学习我们很熟悉了,就是在学校里学习各种学科的功课,考试升学等。用比较官方的解释就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的过程。

学习郭维栋精神心得(学个屁的李团长)(1)

著名的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告诉我们,对于学习的态度:学习,学个屁!

但终究逃不过真相定律……

学习郭维栋精神心得(学个屁的李团长)(2)

随后就被曾经的败将,“不善于奔跑”的“小仓库”常教员上了一课,但咱老李也不是省油的灯,和教室的同学说起了群口相声……

学习郭维栋精神心得(学个屁的李团长)(3)

学习郭维栋精神心得(学个屁的李团长)(4)

虽然一开始就讲李团长的故事,但今天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李团长身上,而是讲学习。之所以用李团长来作为文章的开头,是因为这种对学习的态度,真的是太普遍了。虽然大部分人没有像李团长这样耿直的“口吐芬芳”,但也会时常发发牢骚,“学这些有什么用啊?买菜又用不到高数。”、“英语不及格,因为我爱国。”等等一系列的话,归根结底,是人们对学习这件事从来没有正确的认识,也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什么?

单从概念上来说,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学习我们很熟悉了,就是在学校里学习各种学科的功课,考试升学等。用比较官方的解释就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的过程。

而广义的学习,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这样的: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例如我们小时候学拿筷子吃饭、学说话、学骑自行车、长大后学谈恋爱、学开车等都属于广义的学习,基本上一件事从不会到掌握再到熟练都是学习的过程。

学习这个过程从生理角度来讲,是通过例子来重塑大脑链接(此处推荐B站系列视频《学习观》)。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会详细解释如何利用大脑神经网络的生理特征来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对于学习我们有太多的误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先从两个方面入手,给大家解释一下学习的正确姿势。在之后的文章中,我会继续详细给大家介绍关于记忆、大脑神经网络等学习方面的知识。

1.“学海无涯苦作舟”

一直以来,我们的文化都把学习当成苦事,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诚然,无论是古代金榜题名成为状元,还是在今天成为所谓的高考状元,考入名牌大学,这都是非常荣耀的事情。但是在荣耀之前,必定要经过十几年的学习。

而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学习都被定义为一件“苦”事。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学习是一件苦事,而“我”又不得不去学习。这就像你不喜欢吃苦瓜,被父母逼着吃是一样的感觉。玄学一点的说,如果你抗拒进入你身体的食物,那你就不会很好的和它结合在一起。

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性,如果有的选,没有人愿意吃苦。

注意,在上面我说的是学习被“定义”为一件苦事。实际上,根据心理学的知识,影响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定义。

比如说像做饭洗碗这样的家务,“工作了一天好累啊,白天在公司因为工作的事情被老板骂,心情掉到谷底,回到家还要给家人孩子做饭,这些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如果我们抱着这样的想法,那即使做出了饭,恐怕也不会有多少食欲去吃。

“今天的工作还蛮充实,虽然上午被老板指出错误,但所幸没有给公司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及时做出了挽救措施。晚上回家后可以和家人团聚吃饭,这样的日子真是太幸福了。”看到了吗?即使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在不同心态的人眼中就会解读出不同的信息。

在这里我要引入一个概念“认知行为疗法ABC理论“,其中A指的是客观发生的事;B指的是信念或想法,也就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C是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和行为反应。

通常我们认为,事件A会直接引发行动C,比如路上踩到小石子直接踢走,但实际上,在事件和行动之间,是我们的信念或想法。说到这里,也许已经有人明白了,从小到大,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我们一直被灌输“刻苦学习”这样的信念,而人们对于吃苦这件事天生就是抵触的。既然我们不想去做这件事,又怎么会把它做好呢?

根据ABC理论,如果想要改变我们的行为,就首先要改变我们对学习的看法。除了周围环境带给我们的影响之外,我们的学习方法同样也会影响我们对学习的态度,因为一件事如果我们一直做不好,得不到正反馈,那我们一定不会对这件事产生兴趣。

态度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的结果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态度。所以接下来我要讲的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2.反复阅读和集中练习

学习郭维栋精神心得(学个屁的李团长)(5)

这两种方法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很常用的两种方法,但是它并非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方法。

我们为什么会选择反复阅读和集中练习这两种学习方法呢?

一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做,是老师和学长学姐传授的方法。就像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如果我们看到身边的大部分人都这样做,我们就会模仿和学习他们。既省力又避免了各种麻烦。比如左撇子常常会被家长纠正用右手吃饭和写字,否则就会和旁边的人发生肢体冲突。

二是直觉告诉我们这样做有效果。我们一遍又一遍的阅读,阅读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会感觉我们对于这份材料已经有足够的熟练度了,也就是认为自己已经记忆和掌握了这份材料。但实际上,这种做法确实有效,但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有效。熟练度会带给我们错觉,让我们以为今天记住了这些材料,以后依然还会轻易的想起来,但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而且包括像画荧光笔、做漂亮的笔记,同样也会带给我们熟练度错觉。频繁的集中练习带给我们的是短期记忆,就像别人告诉我们一个11位数的手机号码,我们重复几遍之后就可以记住,但可能十几分钟之后就想不起来了。长期记忆是需要时间来构建大脑链接的。

知道我们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以及错误的原因之后,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高效率学习方法呢?

针对反复阅读和集中练习这种低效率方法,我建议大家可以采用有间隔的穿插练习。比如学完2个小时的英语之后,可以休息一下,然后学习2个小时的数学,以此类推。这个方法可以和番茄工作钟结合起来用。

为什么要使用有间隔的穿插练习呢?因为我们要记住一项记忆资料,它就必须和我们大脑中已有的资料联系起来,否则就无法记住。这种学习方法存在时间间隔,当我们再次学习的时候,第二次学习的内容就会和第一次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让我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更深。我们的记忆过程需要大脑神经网络建立新的连接,而建立神经连接的过程也是需要时间的,睡眠也是大脑对白天事物整理和记忆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越是辛苦的学习,越需要充足睡眠的原因,否则就是南辕北辙了。

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熟练度错觉”,我建议采用的办法是测验。

测验和考试很相似,但测验的权重更低。也就是说,你不用担心测验成绩差会被叫家长或者影响你考入一所重点学校。测验的目的只是为了检测和巩固你掌握知识程度的一个工具,不必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测验为什么会有效?因为它会打破你的“熟练度错觉”,就是那种经常在考试中遇到的“模糊的记得老师讲过,但清楚地记得自己没有听”。测试会带给你清晰的反馈,让自己知道哪里真正掌握了,哪里只是以为自己记住了,结果不会骗人。测验还有一个好处,它会让你绞尽脑汁回想自己脑中的知识。根据“必要难度”理论:你的大脑越是费尽力气地挖出某项记忆,你对其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深,因为提取能力与储存能力都被增强了。而“熟练度”却恰好是这一原则的反作用:越容易唤出的咨询记忆,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浅。也就是说,立刻复习你刚刚学过的东西对你没有任何意义,那并不会增加任何记忆强度。(此处建议阅读《如何学习》)

最后,回到题目的问题,李团长三位之说以说出“学个屁”这样的话,除了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之外,也反应了大多数人对于学习的态度,态度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学习结果反馈的影响。虽然嘴上说着学个屁,但后来李团长还是去上课了,而且最后的论文《论军人的战斗意志——亮剑精神》还被评为优秀论文,论文答辩现场掌声经久不衰,所以无论是从狭义还是广义上的学习,李团长都当之无愧是一名优秀的学生!(李团长也逃脱不了“真相定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