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566怎么改革的(大明1566从派系争斗)
明朝1566怎么改革的(大明1566从派系争斗)人物关系脉络图下面,我们便从这三个维度来细细的捋一捋严嵩的倒台过程。 由于刘和平老师的《大明1566》有多条叙事线,也有多个维度的思想展示。一篇文章实在难以解读完毕,所以,我们只好逐一解读,今天先来聊聊大奸臣严嵩的倒台。电视剧一开始,编剧借司礼监首席太监吕芳之口,告诉观众,严嵩已经80岁了。但高龄并不意味着权势的衰退,反而被嘉靖夸了一句“老成谋国”!这句皇帝的褒奖,意味着信任与依赖,此时的严嵩正处于权势的巅峰。在四十多集的剧中,有一条故事线是严党一步步走向垮台。而垮台的导火索便是由大明朝的财政危局开始。在这场危机中,身为内阁首辅的严嵩遭受了来自“派系之争”、“皇权质疑”、“海瑞突袭”三个维度的致命打击,最终抄家倒台,严党被瓦解清算。
近日宅在家中重温经典剧《大明1566》,再次对被刘和平老师深厚的剧本功力所折服,寥寥数笔,便搭建了一个利益庞杂,派系纷争的将大明王朝政治舞台。
《大明1566》人物群像
虽然剧中多是虚构的历史事件,但《大明1566》的思辨性,人物的塑造,故事架构都极为完美,在大明1566政客“群像戏”中,老戏骨们都奉献出了高超的演技,倪大红饰演的严嵩更是令观众难忘,仿佛历史上的严嵩就应该是剧中的模样。
由于刘和平老师的《大明1566》有多条叙事线,也有多个维度的思想展示。一篇文章实在难以解读完毕,所以,我们只好逐一解读,今天先来聊聊大奸臣严嵩的倒台。
电视剧一开始,编剧借司礼监首席太监吕芳之口,告诉观众,严嵩已经80岁了。但高龄并不意味着权势的衰退,反而被嘉靖夸了一句“老成谋国”!这句皇帝的褒奖,意味着信任与依赖,此时的严嵩正处于权势的巅峰。
在四十多集的剧中,有一条故事线是严党一步步走向垮台。而垮台的导火索便是由大明朝的财政危局开始。在这场危机中,身为内阁首辅的严嵩遭受了来自“派系之争”、“皇权质疑”、“海瑞突袭”三个维度的致命打击,最终抄家倒台,严党被瓦解清算。
下面,我们便从这三个维度来细细的捋一捋严嵩的倒台过程。
人物关系脉络图
派系之争|庙堂之上,严党与清流之间的派系之争,他们争的是什么?《大明1566》庙堂之争
从内阁起,清流与严党便界限分明的争斗,他们在争什么?
一是,皇帝的信任。无论是严党,还是清流,若想有所作为,必须先获得皇帝的倚重!才有可能发挥作用。
而剧中的嘉靖皇帝倚重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个公私不分的主儿,宫里花钱,往往要让朝廷国库出钱。这是个脏活儿,也是一个巧活儿;虽然有人抢着干,但未必能干好!
严嵩就是那位能替嘉靖皇帝敛财,而且还不让朝廷说闲话的首辅大臣。
表面上,皇帝夸严嵩青词写的好,实际上,皇帝在说:他果然懂我的心思。
然而,懂得皇帝的心思,就能取代严嵩吗?当然不能。徐介写青词的本事,也不次于严嵩。
这便是他们争的第二个东西:控制权。内阁大臣里,清流派徐介、张居正也都会写青词,也都能揣摩皇帝的心思,但他们手下没有胡宗宪这样的能臣,能稳住朝廷的东南局势。也没有罗龙文、鄢懋卿这样的门生故吏,能从下面收上来百万税银。这就是严嵩的对整个大明朝的控制权,他不仅会用自己人,更会用能人。
严嵩给皇帝办的事儿也就越多;嘉靖对严嵩的信任也会越多;严嵩得到的信任越多,他的权利也会不断增加,二者滚雪球般转动,相辅相成。二十年间,让严党日益壮大。
最高统治者的信任与朝廷的控制权是严阁老屹立不倒的根基,由此,想要扳倒严嵩,清流们就必须把严嵩的这两项根基给拆掉。
但棘手的是,严嵩早已将自己和皇帝深度绑定,清流们一旦想触碰严嵩的根基,就必然会得罪皇帝,这种丢官职、掉脑袋的事儿,除了几个诤臣,没几个人敢做。
·“机会”变成“烫手山芋”,严党开始衰落
电视剧一开始的时候,严嵩提出的“改稻为桑”俨然成为了严党的一次胜利。改稻为桑提出者和施行者皆是严党的人。而改稻为桑的目的也是赚钱,补上朝廷里的亏空,为皇帝办事儿,严党再次讨好了皇帝。
这一招既让皇帝有钱花,又让皇帝看到自己的能力;是严嵩的一招妙棋,做得好,严嵩的地位将更加巩固。
但问题恰恰出在“改稻为桑”这条政策本身。严嵩的得意门生胡宗宪是治国能手、封疆大吏,他一听这条政策,便察觉出危险所在:一旦农户将稻田改为桑田,确实是赚钱了,但浙江会迅速没有粮食可吃。在古代,灾荒意味着什么?
暴乱、农民起义。
胡宗宪虽说是严嵩的门生,但他也有自己的良知。为了自己的仕途,而让百万农户没有粮食吃,他做不到;再说,真要激起民变;真到了那个时候,严嵩也保不了他。所以,这位严阁老的得意门生一开始就在抵制“改稻为桑”。
所以“改稻为桑”这条国策下达到浙江,注定了要破产。严党的这次机会将会变成一次严重的失误。接下来的严党,只能不断编造更多的谎言,来掩饰自己的政策失败。
而张居正等清流抓住这次失误,狠狠的打压了严党,浙江的严党官员进了大狱;直接伤及严党在下面的根基。
皇权质疑|严嵩的办事效率降低,皇帝寻求新的替代者嘉靖皇帝作为大明的最高统治者,虽深居简出,潜心修道,说话模棱两可;但在政治上,嘉靖还是相当成熟的统治者,他正是利用这套模棱两可的“平衡术”驾驭群臣,平衡党派利益,来实现国家治理,以及满足自己的私欲。
对于嘉靖来说,他不在乎严嵩是不是奸臣,也不在乎海瑞是不是清官,他在乎的是,谁有能力办事,谁最为忠心。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能因水浊而偏废;对于他来说,没有谁是真正的贤臣 贤时用之 不贤黜之。
按这个逻辑来看,严嵩在嘉靖这里失宠,唯一的原因就是严嵩在朝堂之上能发挥的作用小了,弱了。
·一来,他不再能有效的管理门生故吏。胡宗宪违逆他的“改稻为桑”、“养寇自重”两个方略;
·二来,严嵩在国家穷困之际,贪污国家税银,直接与皇帝争利,这一点令嘉靖震怒,也起了“倒严之心”;
·三来,皇权更替已经到了时候,嘉靖在自知时日无多后,没有必要借着“严党”再压着裕王一派,裕王一派的徐介、张居正也是时候历练历练,为接班做准备。
在严嵩失宠这方面,司礼监的态度也是一个明确的风向标
作为嘉靖皇帝的直属部门,司礼监凌驾于各级官员之上,凌驾于朝廷法度之上,一言不合,便能将一位朝廷大员,杖毙与朝堂之下。
司礼监
前期吕芳管辖之下的司礼监,虽深得嘉靖的信任;但对严嵩这样的大臣仍然恭敬有加,在朝堂争斗上,还会偏袒严嵩一派;而对徐介等人则是不冷不淡。随着“改稻为桑”局势的变化,清流们的势力越来越大,吕芳开始对严嵩、徐介同等看重,请二人同桌饮酒办事。
后期,陈洪掌管司礼监,嘉靖皇帝便将司礼监当做一支凶悍的利器,鞭打群臣,当然,这样的凶器,也必然不能长存于世间,嘉靖皇帝随时准备弃之不用。
北镇抚司
可即便这样的“凶器”,也在竭尽全力的讨好裕王,当嘉靖派他去裕王府上抓人时,他内心的顾虑,左右为难之状,足以显示裕王一派的日益壮大;而严世蕃被“宫里人”抓后,则被穿小鞋报复,代表着严党的日益萎靡,即将终结。
改革者海瑞的突袭|一场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突袭海瑞,号刚峰,字汝贤。他的出场是裕王一派内部操作,目的是适当的牵制严党的“改稻为桑”政策。但海瑞发挥的作用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入狱的海瑞
海瑞是改革者。在剧中,海瑞不是严党,也不是清流,是没有派系束缚的直臣;他不想扳倒谁,也不想讨好皇帝,他是无欲无求的刚正之臣;他敢于触怒皇帝,针砭时弊,他想做的是改革。是想让国家“公私分明”,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
忏悔的嘉靖皇帝
海瑞眼中的严嵩以及严党,是朝廷腐朽的具体表现;他们是皇帝的白手套,帮皇帝敛财,帮皇帝统御群臣,治理那些违逆皇帝的人。他们也是互相包庇,搜刮民脂民膏的利益共同体。
海瑞知道严嵩的角色,从一开始,他也没有将严党作为对手,对扳倒严党也没有什么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如何改变朝廷的环境,把滋养严党的土壤破坏掉。
严嵩在憋大招
扳倒了严党,只不过是顺手而为的事,海瑞的最终目的,海瑞想做的,是唤醒皇帝本人,于是,他直接上书刺痛了皇帝本人。
·远程交锋,斩断严党根系
严嵩与海瑞没有直接的交锋,但严党的致命打击,每一次都有海瑞的身影。海瑞像是一个小小的秤砣,在清流们的超长杠杆加持下,这只小秤砣撬动了严党的根基,斩断了严党的东南派系。
浙江改稻为桑,海瑞一步步将严世蕃门下的郑泌昌、何茂才逼上绝路,二人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一个小小的县令所绊倒。严党用对待清流的方式,对付海瑞,失败了。直接将自己放在了被动局面中。
时也命也,在朝廷那么多耳目盯着浙江的情况下,海瑞的一举一动都被无限放大,传进了皇帝、裕王的耳目中。
在清流与海瑞的合力下,浙江的严党派系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严党自此失去了东南支柱,地位开始不保。对于严党来说,海瑞像是一把无情的镰刀,迅速的将严党的腐烂根系斩断。
严党作为皇帝的附庸,海瑞是如何一边得罪皇帝,一边收割严党的?
首先,严党一派毁堤淹田,丧尽天良在先;这一点皇帝是知道的,理亏在先。
第二,海瑞是一位凡事揪住一个“理”字不放的人,自身也没有小辫子,故而可以一往无前的冲锋;即便皇帝有什么不满,也无法明面上说什么!
第三,严党已经无法解决朝廷的财政危机,嘉靖皇帝也有意断臂疗伤,改革财政。毕竟,大明王朝有钱了,他的皇帝才做的舒服。
总的来说,海瑞在严党最无力的时候,迅速冲出来斩断其东南派系,直接加速了严党在庙堂之上的垮台。相比于之前倒严的前辈,海瑞是一个幸运儿。
尾声
在派系打压、皇权质疑、海瑞突袭三个维度的打击下,严党轰然倒塌。可这一切结束了吗?
紫禁城外仍有饿死的百姓,清流们掌权,却也无法改变财政困局。皇帝公器私用的毛病亦没有得到遏制;一切仿佛照旧一般。扳倒严党的意义在哪里?
海瑞再一次陷入沉思,严党只不过是表面的毒瘤,而大明王朝的躯体内,还有更严重病根;于是,他送走家人,诀别朋友,备上一口棺材,毅然决然的走向庙堂高处。一代名臣海刚峰就此向大明朝的种种积弊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