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未晴苏东坡(读苏)
时雨未晴苏东坡(读苏)全诗充分调动和运用赋比兴手法,生动地展现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展示了诗人无限浪漫的壮丽想象与乐观豁达情怀。尾联合|天外飞来之笔:我真想用这满山飞泉唤醒沉醉的诗仙,我们共同欣赏这鲛人宫室倒倾,珠玉洒遍人寰的奇景,写出喷珠泻玉的美妙诗篇。首联起|直接拉开序幕:一声惊雷袭来低空,炸开了先前沉闷堆积的浓云,暴风雨就要来了。颔联承|描摹壮观气势:黑色天边的暴风竟然将海水吹立;把浙东的暴雨吹飞过江。颈联转|敷张震撼细节:大暴雨中的西湖像个凸溢小酒杯,雨声如羯鼓点般激烈,急促不停。
话说嘉祐二年(1057年),梅挚(字公仪,北宋成都府新繁县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出知杭州,仁宗皇帝亲自赋诗送行 中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句。梅到杭州后,就在吴山最高处建“有美堂”,以见荣宠。“有美堂”左眺钱江,右瞰西湖,江山风光一览眼中。欧阳修曾作《有美堂记》,引来时人纷纷,游览题吟。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36岁,任职监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因上书谈论新法之弊得罪王安石被谗告,转任开封府推官,后又诬奏连连。加上诸多师友,包括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多被迫离京。于是苏轼便也请求出京外任以避之。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在杭州任职三年多。
熙宁六年(1073年)初秋某日,苏轼登临“有美堂”游赏。这时一阵暴风雨自浙东方向越过长江,突兀而来,激发东坡诗情万千,即兴吟就了这篇中国文学史上暴风雨题材的千古名篇。
暴风雨——最震慑人心的大自然中壮观,自然得到生性浪漫豁达的东坡欣赏喜爱,曾多次咏吟赞美。仅在杭州其间所吟,便多有名句。如: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等。而这首写于长江之畔,吴山之巅的七律,由于空间之特殊视角,暴雨发生时间之突兀,故而气势空前宏大,情怀空前激荡,想象空前奇幻,成为东坡雨中即景诗中之空前力作。
首联起|直接拉开序幕:一声惊雷袭来低空,炸开了先前沉闷堆积的浓云,暴风雨就要来了。
颔联承|描摹壮观气势:黑色天边的暴风竟然将海水吹立;把浙东的暴雨吹飞过江。
颈联转|敷张震撼细节:大暴雨中的西湖像个凸溢小酒杯,雨声如羯鼓点般激烈,急促不停。
尾联合|天外飞来之笔:我真想用这满山飞泉唤醒沉醉的诗仙,我们共同欣赏这鲛人宫室倒倾,珠玉洒遍人寰的奇景,写出喷珠泻玉的美妙诗篇。
全诗充分调动和运用赋比兴手法,生动地展现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展示了诗人无限浪漫的壮丽想象与乐观豁达情怀。
流芳千古之名联——“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写暴雨非此杰句不称……且亦必有‘浙东’句作对,情景乃合。”只有唐骆宾王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方能方驾”。(《御选唐宋诗醇》卷三十四)
“雨催诗”之精彩典用——尾联是苏轼喜爱的诗家惯用之“雨催诗”典用手法。“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过雨》)。“雨已倾盆落,诗仍翻水成”(苏轼《次韵江晦叔》)。“飒飒催诗白雨来”(苏轼《游张山人园》)。
苏轼写作“有美堂暴雨”的次年秋,从杭州先后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徐州等地任知州。五年后,元丰二年(1079年),43岁的苏轼转任湖州知州,即呈皇上《湖州谢表》,中有“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个人文笔情感之话,被新党抓住不放,诬告其“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如此大罪,死有余辜。他们还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所谓隐含讥讽之句无限上纲。一时间,朝内一片倒苏之声。是年7月,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即被御史台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此即著名的北宋“乌台诗案”(因御史台中多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这是苏轼一生的重大逆转点。
“有美堂暴雨”——冥冥中的预示和前奏:因坚守政治主见操节,苏轼将从此遭受人生中空前巨大的暴风雨打击,其后几十年都将在贬谪中艰辛渡过。
“有美堂暴雨”——浪漫乐观主义伟大精神洋溢激荡,苏轼因之能够坦然面对,顽强经受,最终战胜了人生逆境长路中,更加猛烈罕见的暴风雨打击!
[依韵遣怀]读《有美堂》暴雨
人之八九事成灰,尤叹先生倍受摧。
柔色空濛奇景吝,飙声滂沛暴威堆。
奈何秉性真豪放,最是狂澜俯傲才。
快意危巅三万盏,诗仙破梦醉吟来。
(本文图片选自网络,版权属原图所有者。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