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警方设立这个部门的灵感,源自于英美的古典侦探小说。小说中的那些侦探,就具有这种犯罪心理画像侧写的能力,比如众所周知的名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他们掌握大量的资料和客观规律,根据现场环境和证据的调查分析,给出一个相对详细和实用的分析报告,从而加快破案力度。但我可以看美国FBI的书来学,也可以在写推理小说时自己创造。这本书虽然是中国人写的,但案例基本都来自美国。这种犯罪心理画像的手法,又称为“犯罪者画像或者行为分析”,FBI(美国联邦调查局)专门有为其设立的行为科学部。这些刑侦专家研究罪犯的心理和行为,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分析犯罪现场和被害人的特征,从而在没有看到罪犯的前提下,掌握大量的罪犯心理行为和生活背景规律,是一门把社会学和心理学有效结合的高端学科。

文/小关平

序言

《犯罪心理画像实录》这本书所说的犯罪心理画像专家,会在书中的每一个案件中登场。

很想当这样的警探。不知道秦风(《唐人街探案》)和方木(《心理罪》)的母校中国刑警学院,有没有单独为犯罪心理画像侧写开门学科?

但我可以看美国FBI的书来学,也可以在写推理小说时自己创造。这本书虽然是中国人写的,但案例基本都来自美国。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1)

这种犯罪心理画像的手法,又称为“犯罪者画像或者行为分析”,FBI(美国联邦调查局)专门有为其设立的行为科学部。

这些刑侦专家研究罪犯的心理和行为,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分析犯罪现场和被害人的特征,从而在没有看到罪犯的前提下,掌握大量的罪犯心理行为和生活背景规律,是一门把社会学和心理学有效结合的高端学科。

他们掌握大量的资料和客观规律,根据现场环境和证据的调查分析,给出一个相对详细和实用的分析报告,从而加快破案力度。

警方设立这个部门的灵感,源自于英美的古典侦探小说。小说中的那些侦探,就具有这种犯罪心理画像侧写的能力,比如众所周知的名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2)

(电视剧《神探夏洛克》)

作者说,让“心理画像”名声大噪、备受瞩目的事件是电影《沉默的羔羊》的拍摄。当时FBI为电影制作提供了很多帮助,允许他们将行为科学部的研究培训场作为电影的实景,并让一些FBI成员在片中跑龙套。当这部电影大获成功后,很多观众误以为心理画像和行为分析无所不能,能够万无一失地找出罪犯。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3)

(电影《沉默的羔羊》)

当然这本书介绍的都是些成功的案例,肯定会有一些犯罪心理画像出现误差,或者并没给破案带来帮助。

这种情况太多了,警察、侦探都不是神仙。我们做的是对犯罪现场进行科学分析,对于犯罪嫌疑人的线索进行系统的推理,并不是把它当成江湖术数,也没有人能掐指一算就知道真相。

作者说,阅读本书之后,读者可以更好地洞悉犯罪心理,从而成为真正的破案高手。一个普通读者来看这本书,可能是想从中寻找一些破案的刺激或者烧脑的情节,但作为一个当了十年的刑警,遇到那么多真实案例,我更希望籍此提升侦查能力,增强破案思维。

下面根据书中的案件顺序逐个写些评论和感想。

————

第一章 童年阴影诱发的残暴行为

1嗜血的变态杀手

在犯罪现场,警方寻找凶手的犯罪动机,也成为了破案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很好奇这些心理画像师在没有看到嫌疑人之前,仅根据犯罪现场和被害人的情况,是如何准确分析出嫌疑人的年龄、种族、学历甚至有无性经验的,而且这些特征还讲得如此具体。这有一定的难度,科学方法和工作经验缺一不可。

据这些专家分析,当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时,其个性特征会通过客观事物表现出来,从而留下心理痕迹。没有密不透风的墙,任何刑事犯罪一旦发生必定会留下痕迹线索,就看刑侦探员能否查到。

所谓的完美犯罪和杀人,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的。《唐人街探案2》中,当秦风想要进行一场所谓的“完美犯罪”时,观众觉得毛骨悚然,同时对有人敢挑战这样的犯罪感到惊讶和好奇,想要一睹究竟。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4)

(电影《唐人街探案2》)

————

2惨不忍睹的垃圾场分尸案

警方根据调查死者胃中的残留食物,可以去推理其生前的轨迹。我通过参与办理的一起情杀案(被我改编成小说《蓝雨伞、红雨伞》),更领悟到其中的重要性。

该案中通过尸检,查验胃中残渣,法医分析出死者当天早上所吃的食物,经调查,这些早点全都是在街上购买的,从而可以推断他在死前去过哪家早餐铺子,买过什么食物,经过哪些商店。这就循踪画出了她的活动轨迹,根据这些具体路线,可以调取沿途监控录像。

死者死在家中,大门没有被撬或被破坏的痕迹,也许凶手是死者熟人,也许是尾随而入。通过反向追踪,我们可以判断嫌疑人是否曾经尾随,或者能找到对案件有利的蛛丝马迹。

人的尸体是会说话的,能会告诉我们死者生前的信息,而法医和法证人员的研究,也给刑警破案提供了大量的指向,这也是此案很有意思的地方。

本节中的垃圾场分尸案,因为被害人在日常生活中相当在意自己的头发,每天都会对头发进行细致的整理。所以当警方看到死者的头发被剪断时候,根据被害人的生活规律,分析应该是熟人,而且对死者的爱好和习惯非常熟悉。

所以凶手对死者进行的侮辱,是很有针对性的,他并不是在他身上撒尿或者是破坏其他东西,而是剪断头发,就像在说:我叫你天天整理头发,我就把你最心爱的东西破坏掉。

心理画像的分析缩小了查案的范围。

————

3“吃人”的凶手——年幼报童死亡案

我研究过犯罪心理学,近期也在看《犯罪心理画像实录》《法医秦明》系列和神探李昌钰的破案故事。这些对我写《胡公孟探案集》以及《法医秦明》的书评,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5)

(电视剧《法医秦明》)

本节的这个案件,警方推断了凶手有可能会重返抛尸现场,或假装帮助警方和被害人家属,实际上是为了实时了解案件进展。

《蓝雨伞、红雨伞》中的杀人案就是如此。嫌疑人重返现场,混在围观群众之中,亲眼看着警方出警和调查的过程。

一方面是担心、害怕、紧张,看看警察是如何调查的,想想自己到底有没有危险,毕竟亲眼见证能够解除疑虑。

另一方面,他觉得亲眼见证警察侦查自己犯下的案件是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我犯了罪,你们查不到我,我逍遥法外,还在暗中看着你们!这是多么的享受!

藏在我们周围的凶手,其实更加恐怖。这种情况在暴风雪山庄模式(又称“孤岛模式”)的小说中会经常出现。如果说凶手离我们十万八千里远,或者自带凶手光环,一看就是杀人犯、魔头,我们反而没那么可怕。

而且很多变态杀人狂从小受到了他人的虐待(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上的),于是产生自卑心理,非常脆弱,容易陷入绝望,长大后容易变成“侵犯者”那样的坏人。

本节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的侦破思路非常好,心理画像真的能给破案带来很大的帮助。

心理画像师猜到了嫌疑人喜欢看侦探小说,因为他懂得很多反侦查的思路。我也认为看书、看电影的习惯跟罪犯的性格心理息息相关。

我在参与侦查某高校的一起男生坠楼事件过程中,还特地查看了他寝室的书桌,了解一下死者平时爱看哪些书。

我发现,他看的很多都是叔本华、尼采一类的哲学心理学,比如《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生存空虚说》《悲剧的诞生》等等。这种唯意志论、强力意志的书会给人带来一些抑郁或狂妄的想法。众所周知,希特勒就是尼采的粉丝。(但尼采同时又是一位很有诗意的哲学家,任何人或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我还了解到他自杀当晚看了一部日本电影《恶之教典》,里面有老师对学生进行屠杀的情节。当天晚上,他先是用刀捅了自己的心脏,不过不敢下重手,只戳破了表皮。然后在夜里某个特定时刻选择了跳楼自杀。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6)

(电影《恶之教典》)

他跳楼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女朋友跟他分手,情感受到挫折,所以选择了在“520”当夜自杀。其实就是做给女朋友看,给她来一个“永恒的报复”,让女朋友永远记得520这天前男友跳楼自杀了,让她以后到了这天就内心不安和愧疚。这个案件被我改编成《情人节的钟声》。

看书会造成人在日常生活中性格和思想的潜移默化,就像我从小爱看三国、金庸、手冢治虫、宫崎骏的文学影视动漫,对我的性格也有一定的塑造。

看三国的书,培养智慧和勇气,感慨历史的宏大。

看金庸的小说,经历江湖的传奇,感叹人生和命运。

看手冢治虫的漫画,了解社会与人性,感悟生命的意义。

看宫崎骏的动画,见证纯真与浪漫,感受生活的美好。

这些作品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阅读侦探推理小说,也可以从中学到了很多社会生活的经验。

作者说本案的罪犯喜欢读侦探小说,是想从小说的情节中体会到杀戮的快感和灵感。也许还为了学习犯案的手法。反之,小说里的很多桥段也源自于真实的案件。

我则是为了挑战高智商的推理和脑洞,追求悬念与谜题的快感,寻找设计情节的灵感,学习破案思路与手法,并体验社会百态和人情冷暖。

古代的故事,历史和武侠的表现力最强,而现代的故事,则是推理小说最能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

————

4“女大学生杀手”——埃德蒙·埃米尔·肯珀

看到女大学生杀手这一篇,我想到了至今未破的南大女生碎尸案(看到这里的读者千万不要在网上搜索这个案件的图片),侦查本案的一位年轻民警,我曾配合他调查过一宗命案,偶尔与他联系,说起此案至今未能侦破,他感到万分遗憾。

这起案件因缺少破案证据,又非常悬疑,而成为了中国十大悬案之一。所以看到类似的文章时,心里都会感触一下。

作者在本节中介绍,有些罪犯幻想自己是警察,为了自己利益去伤害他人。他们往往会试图混入警察队伍中,却不能如愿,从而从事了消防员、保安等和警察有相似属性的职业。

我办理过一个冒充警界高层的案件,嫌疑人从小就崇拜警察,爱看警匪片和破案剧(这点和我一样),想认识更多的警察,而自己又没这个能力,便产生了控制和支配警察的欲望,于是冒充警界高官,以获得被基层警察崇拜的欲望和快感。

他在网上了解警界精英的性格和个性,研究警界层级关系和规章制度,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如假包换的“真警察”。

很多罪犯内心产生仇恨杀人的念头,都和自己的家庭和教育有关,从小被虐待受欺凌,从而产生负面情绪,想要报复社会。而从小成长在幸福的家庭(比如我),心理就会正常很多。

————

5凶残的“蜘蛛人”——同性恋者的“终结者”

这个案件,在室内发现了29具尸体,非常之恐怖。

而嫌疑人会在一些庆祝场合扮演小丑,娱乐小朋友。

小丑这个设定和意象,看着很吓人,参见《法证先锋》《小丑回魂》等作品,都将小丑作为反派角色。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7)

(电影《小丑回魂》)

因为小丑的形态是在恐怖的脸上画个笑脸,这种反差的对比,会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和刺激,这也是导演经常拿小丑来拍恐怖片的原因,它的形象本身就具有这种双重效果。

喜欢操纵和掌控他人的人,心理上多少都有点问题。心理画像专家分析,很多孩子负面个性产生于8到12岁期间,在这个时间段,孩子的心理会加速发生变化。

而我这几年(1994年到1998年),则是人生最快乐幸福的时刻。

因为这正是我最爱的电视剧:

《三国演义》王扶林版(94)

《倚天屠龙记》马景涛版(94)

《射雕英雄传》张智霖版(94)

《神雕侠侣》古天乐版(95)

《笑傲江湖》吕颂贤版(96)

《天龙八部》黄日华版(97)

《鹿鼎记》陈小春版(98)

《刑事侦缉档案》(95—97)

在电视上播出的年代。

这些剧集一直排在我最喜欢的电视剧榜单上,而偏偏就在这5年间,也正是我创作欲望非常高的时期,我就是从8岁到12岁期间开始想要当作家的。那时构思的小说《江东英雄》,主角胡公孟登场年龄就是13岁。因为8岁到12岁的幸福时代给了我很大的灵感沉淀,从13岁开始便付诸行动开始动笔。

————

第二章 通过画像技巧侦破案件

1怪异的尸体——年轻女教师被杀案

这个案件一开始,警队审讯了将近2000个人,并将嫌疑人锁定在22个人身上,这种大海捞针式的查案方式我们也经历过。

有一次办理一起发生在农村的强奸案时,被害人只记得嫌疑人是地中海的发型这个特征。我们从周边的村庄找寻了几十名地中海发型的男性前来比对DNA,那个场面真的很搞笑,放在任何影视剧中都是很有意思的。

《犯罪心理画像实录》这本书中,约翰·道格拉斯作为FBI犯罪心理画像的专家,出镜率非常高,相当于华人神探李昌钰,在美国各州的案件中都会到场。

这种全国知名的人物往往就是这样,遇到疑难杂症的案件,警局都会请他来帮忙,《法医秦明》中的秦明也是出场于全省的各个市县。我很想当这样的专家。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8)

(电视剧《法医秦明之清道夫》)

犯罪心理画像专家告诉读者,FBI行为科学部经常会收集大量残忍奇特的案件,并对案件的细节和原因进行仔细分析,寻找的不是证据,而是每个案件所暗含的重要信息。

美国各地发生的奇特案件和重大型案件资料,会送到这个部门,让他们对罪犯的行为方式、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后来的案件都可以参考这些信息。我也很想加入到这样的部门。

研究表明,尽管每一起案件都是独特的,但他们的行为中可以归入某种模式,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这些案件的规律

————

2“杀人恶魔”——亨利·李·卢卡斯

本节的案件说到了凶手为了愚弄警方,故意把自己并没有干过的事情说出来,制造了一些惊奇爆炸式的效果。最后查出他只杀了几个人,但他却谎称自己杀了两百多人。

他说谎的目的只是为了调戏警察,显得警方很愚蠢。这种现象也时有发生,有的罪犯就是想挑战警方的权威,因为一两条人命已是死罪,他不在乎再多说一些,让警察多花点精力去查,自己反而能多活一段时间。

我参与办理的一起系列杀人案,这个变态杀人狂在本市至少犯下三起命案,我们初审的几个月,他一直是零口供。到了证据确凿,在法庭上开庭审判,当场宣布他死刑并立即执行的时候,他终于交代了所有罪刑。不仅如此,他说自己在本省外市还犯下一起命案,于是法院又要延期审判,退回警方继续调查。

如果他新交代的这个案件查清之后,他还可以说自己在其他地方杀了人,如果真的确有此事,他难道可以无限期延长自己的生命,成为死不掉的犯人?这类人心地阴暗,智商也很高,懂得和警方斗智斗勇,玩心眼,钻法律的漏洞。幸好撰写本文时,案件已经查清,犯人被执行死刑,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书中写到,FBI有一个专门的团队,每天需要做如下工作:

一、输入必须的信息;

二、对犯罪进行分类;

三、犯罪评估;

四、罪犯画像;

五、调查;

六、逮捕(抓捕)。

犯罪心理画像专家就从这个部门诞生。

————

3恐怖的凶杀案——是谁杀害了小女孩

本节案件教给我们一些审讯技巧。

首先要懂得嫌疑人的心理。有的凶手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他们可能会对犯罪行为进行思考,将自己的犯下的错误归咎于被害人身上,从而让自己相信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而且思考的过程越长,凶手越难坦白认罪,即便他接受测谎测试,也会机智地蒙混过关。

遇到这样的嫌疑人时,作者教我们可以把案发现场一些明显的物证放在桌子上,不经意间让嫌疑人看到,测试他的反应。还可以在审讯的地方布置一些神秘的灯光,并向嫌疑人暗示,警方已经掌握了他的所有情况。还可以站在他的角度去怪罪被害人,让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露出马脚。

越是能贴近他的心理,就越能让他暴露出事实的真相。我们在审讯过程中,也经常会使用这种审讯技巧,站在嫌疑人的立场,结合法理和人情,让他们主动交代出事件的真相。

这本书,让读者看到了精彩的案件侦破过程,还学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破案实用方法。

犯罪心理画像专家也说了,我们办理任何案件,都要去寻找最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当有两名或多名犯罪嫌疑人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薄弱的一方作为案件突破口,一旦选定容易突破的嫌疑人,很快就能看到团伙分崩离析的场面(囚徒困境)。

我们在办理共同盗窃或者黑社会案件时经常这么做,专找薄弱的地方攻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有如《孙子兵法》中的理论。

我们有时会选择一些外地口音的审讯专家来参与审讯,并告诉嫌疑人这个案件已经升级,不只是我们在办,还有更高一层的部门也盯上你了,以此震慑对方。

作者说,深夜审讯是最佳时间段,罪犯此时会比较松懈,更容易暴露弱点,可以向他传递这样的信息:这件案件非同小可,我们正全力以赴地侦破!不过我们也因此要熬无数个夜晚。

不光是审讯时间的选择,不断换人审讯也会给嫌疑人一种感觉:他们在打车轮战,我一个人怎么熬得住他们那么多人?

怎么样?审讯心理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吧。

————

第三章 欲盖弥彰的犯罪现场

1是谁杀害了年轻漂亮的女郎?

“欲盖弥彰的犯罪现场”这个议题就很有意思。我们看很多推理破案的小说或电视剧,犯罪嫌疑人经常会制造不在场证据,或者故布疑阵戏耍警方,逃避打击,又或是栽赃嫁祸他人。最有名的就是畅销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

侦探小说家的创意点往往就围绕着杀人动机的合理性、犯罪现场的故布疑阵,以及设计迷局制造盲点等等,《刑事侦缉档案》也有很多类似的案例。

我们办理过一个案件,一个老头将一名老妇杀死之后,给自己“制造”了两位不在场证人,并假装那段时间酒醉被送进医院。

这些不在场证据是他自己安排的,但越是巧合,他就可能越有犯罪动机,故布疑阵反而使他更加可疑。

办理案件过程中,一定要冷静客观地分析每一条证据,不要想当然地相信任何事情。要思考前因后果,并从犯罪现场和嫌疑人的动机、社会关系等方面,寻找破绽和漏洞,也许不经意间的细节就能为破案带来灵感。

《刑事侦缉档案》中张大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经常在对案件的疑点苦思冥想无法解惑的时候,却因别人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让他突然想通一些事情,给破案带来很大帮助。他的灵感绽现,成为我每次看《刑事侦缉档案》系列时最喜欢的场景。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9)

(电视剧《刑事侦缉档案》系列)

————

2狡猾的凶手:精心策划的杀人“游戏”

绑架案件在《刑事侦缉档案》系列中发生过很多次,每一部都有一起精心策划的绑架案,且情节和方式各不相同,第二部的案中案非常精彩、悬疑,我写剧评的时候给它打了高分。

在《陀枪师姐》《法证先锋》等警匪片中,绑架案也时有出现。因为绑架案的发生,让善良的观众一直为剧中人物担心,而且不同于死者已死的杀人事件,被绑票的被害人还有生还的可能,更能加深悬念。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10)

(电视剧《法证先锋》系列)

被绑架的肉票与受侵犯者生死未卜,让观众猜不到后面的结局,而产生好奇和焦虑的心情。而且绑架案的侦破过程很有意思,不光是警匪斗智斗勇,被绑者家人的各种反应也是观众有共鸣和共情的地方,这种生死一线的时刻,也最能看得出人类平时被隐藏的人性。

真实的绑架案我经历过几次,有四个案件我最记忆犹新。

一个是一起绑架男童案,我将此案写成了小说《绑架斯德》,把这个案件改编成绑匪与被绑男童之间的忘年交的故事(这是我看手冢治虫的漫画《怪医黑杰克》时,产生的创作灵感)。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11)

(TV动画《怪医黑杰克》)

另外一起绑架杀人案,我改编成《副驾驶的女人》。他所谓的“绑架”其实是他故布疑阵,其实人已经死了,并不存在绑架事实,跟书中这个案件非常相似。

他将被自己杀死的女性伪装成活人,让她坐在副驾驶座位上,并开车带着尸体到处行驶,故意在交通路口的道路监控中留下影像,让警方误以为女子还活着。

把一个死者伪装成活人开车到处跑,想想就很恐怖,这已是小说和影视剧中才会出现的场景,所以说艺术很多都来源于生活,一点没错。这个凶手的想象力也达到了极致。本案的侦查工作我全程参与,抓捕的时候还从二楼跳进犯罪嫌疑人的租房处,所以印象很深。

还有恋童癖绑架一个两岁小男孩,骑车逃亡的过程中将小男孩不幸摔死,结果把尸体埋了,还伪造一些小男孩依然在世的证据,在游乐场给小男孩留下了“真实的背影”,混淆警方视线。这也是很好的影视题材,我写成了小说《旋转木马》。

还有报假案称自己被绑架了,让我们劳师动众,追踪了一天一夜,最后发现他只是为了找家人要钱买车,把警方耍得团团转。这人因报假案被治安拘留了,因为案件很无聊,也没有改编成小说的必要。

我还经历了一起入室强奸案件,在抓捕嫌疑人过程中,居然发现他还在外省杀过一个人……

调查的过程也很有戏剧性。当时我们侦查了三天三夜,终于被我找到了一位清洁女工(我亲自找到的线索,很有成就感),获悉了罪犯的一些蛛丝马迹,从而锁定了凶手。这个案件我写成了小说《生死桥》。

虽然破案有时靠的是巧合,但更多的是探员查案的持之以恒。如果没有这三天三夜坚持不懈的调查,这种巧合永远不会出现。

这些犯罪心理画像的专家往往想知道罪犯的作案心理,他们除了会在现场搜索大量的证据进行分析之外,还会等凶手被判刑之后,进入监狱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心理变化,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凶手和案例。

————

3妻子被残忍杀害——谁是真正的凶手

这一节案件很有意思的地方,是让我对犯罪现场证据与犯罪嫌疑人心理之间关系的更加认同。这种物证推理,我在看小说《法医秦明》时就很喜欢。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12)

(电视剧《法医秦明之幸存者》

因为《秦明》系列尸检的内容太多,所以我需要靠逻辑推理来解腻,好在秦明老师也很擅长物证推理。法医和警察根据现场的环境和证据来重组案情,或是推敲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对我来说比尸检有趣得多。

比如本节的案件,假设凶手本来的目的是为了入室盗窃,那么他从二楼窗户进入房间后,应该有搜掠过的足迹,但勘查的结果却显示他直接下了楼。这从逻辑推理上是说不通的。

我们到了现场之后,往往会根据现场的环境物证去推断嫌疑人的特征。比如我才出警的一起农村盗窃现场,嫌疑人也是二楼后窗进入住宅的,通过勘查足迹,我们发现他走路姿势有些奇怪。从脚印可以推断出他的大概身高,也能分析出他的身体有何特征或缺陷。因为他走路时两只脚踩的力度不一样,从而推断出他是瘸腿。

收集现场物证给刑侦破案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所以我很重视现场环境和物证的推断。写推理小说时,我也应多描写犯罪证据的收集和刑事技术的运用。

————

4住宅遭到暴力破坏——作案者到底是谁

这个案件中出现了女性罪犯。我们在办案过程中,跟暴力犯罪相关的女性罪犯很少,她们更多的是从事诈骗之类的案件(比如松本清张的《黑皮手册》)。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13)

(电视剧《黑色皮革手册》)

但我们在读推理文学时经常发现女性罪犯的踪影,比如松本清张、东野圭吾、阿加莎·克里斯蒂,他们都很擅长描写“恶女”,比男性罪犯更有传奇性。

在谋杀案件中,凶手最终发现是女性的场景,我们也见怪不怪了,尤其像《名侦探柯南》这类推理动漫,由于把嫌疑人影像化了,那些外表柔弱甜美的角色反而更有可能是凶手。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14)

(TV动画《名侦探柯南》)

在《刑事侦缉档案》中也有很多迷人的女性罪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会惧怕她们的阴险狠毒,有时也会佩服她们的聪明机智,但在看剧过程中,更多的还是去同情她们的痛苦经历和作恶的苦衷。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15)

(电视剧《刑事侦缉档案》系列的恶女们)

只不过在现实中出现女性凶手的比例相对少一些,不过说来也怪,我唯一主办的一起杀人案就是女性凶手(被我改编成了小说《无影鸟》)。

说句题外话,我遇到过一个女性嫌疑人,是贩毒集团的一员,那次贩毒案件的抓捕行动很辛苦,连续几天都没有休息,主犯判了死刑,而这个女孩只涉嫌吸毒罪,被判到戒毒所强戒两年。她长得像个假小子,但面容清丽脱俗,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一直瞪大眼睛看着我,似乎希望我能帮她。不过这也只能是她的妄想。

————

5天网恢恢——伪造犯罪现场却插翅难逃

看到母女二人在家中被人杀害的案例,想到了我在前文提到的那起系列杀人案(这个案件我始终不想写成小说),凶手潜入到一名女性被害人家中,奸淫该女子的过程中,碰巧女子的母亲回家,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将母女一起杀害。

那个案件是我侦办过的嫌疑人中最猥琐和狡猾的一个,再加上他的作案手法那么变态:强奸、杀人、再奸尸。

他真的是变态狂魔,尤其是他在我市作案的那一年,因被害者都是如花似玉的姑娘,且是不固定的对象,市民一度恐慌,女性晚上根本不敢独自出门。

这也符合影视剧中的情节。但像这样的杀人凶手很难用常理描述,而且这个人的长相、家庭到他杀人的过程,都太重口味了,写出来会引起读者的不适,在我国也不适合拍成影视剧。

————

第四章 妇幼杀人案的犯罪诱因

1“杀人魔女”——贝莉·吉妮丝

这个杀人魔女是很恐怖的,杀死了几十名追求她的人,还将尸体肢解,埋藏在自家院子里。

她还杀死另外一个女人来冒充自己,借以逃脱警方的调查。这种桥段在《刑事侦缉档案》和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等作品中都出现过。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16)

(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

将跟自己身型相似的人烧死,然后让警方误认为死者就是她自己,从而掩人耳目,制造自己已经身亡的假象,以逃脱警方的通缉。桥段虽然不是很新,但我们在看推理小说和悬疑电视剧时,还是会觉得很有意思。

专家说女性罪犯往往具有报复、贪欲、嫉妒的心理,容易导致神经错乱,并有操纵他人生死的欲望。她们的感情色彩比较浓,情绪稳定性差,看问题不够全面,而且还有依从性,导致遇到挫折之后易走极端,并且实施一些正常状态下不可能实施的犯罪。

作者还说她们喜欢使用投毒这种手段,因为在体力上有差距,用重型武器杀人可能性不大。

推理作家在选择杀人手法方面,都会选择自己熟悉的方式。阿加莎•克里斯蒂描写过很多毒药杀人的案件,因为她有亲戚在研究化学,所以比较熟悉毒药知识。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17)

(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

青山刚昌写柯南的时候也用了大量的毒品、机关等比较精巧的杀人手段。

《刑事侦缉档案》中还有以弓弩杀人这种传统的杀人方式(《天使的秘密》),改编自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日本推理文学(西村京太郎《天使的伤痕》),没想到被中国拿来翻拍,却有些不伦不类。

————

2心狠手辣的“黑寡妇”——南希·黑索

本节的“黑寡妇”指的是谋杀自己丈夫的女性,嫌疑人从小的生活环境非常阴暗,不健全的童年对她的心理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就像《呼啸山庄》里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形成,也是因为从小被收养他的家人辛德雷虐待,才导致性格越来越阴暗。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18)

(电影《呼啸山庄》)

和希斯克利夫很像的杨过,从小也是颠沛流离,加上父亲杨康的基因,杨过性格有些偏激敏感,如果不是遇到郭靖和黄蓉,可能也会走上歪路。幸好郭靖、黄蓉和小龙女在他生命中陆续出现,让他最终成为一代大侠。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19)

(电视剧《神雕侠侣》)

本节案件中的女孩比上一个案件更加遇人不淑,遇到的每个丈夫都是渣男,导致她后来成为了“黑寡妇”。

专家分析,开放文明的社会为满足女性的正当权益提供了很大的可能和空间,面对众多的机会和诱惑,有些女性会出现道德观念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冲突,最后成为犯罪者。

她们的心理特征有两点,一是法律知识匮乏和个人享乐观,二是情绪极不稳定,这也是符合女性个人主义。

因为享乐和情绪确实是女性有别于男性的重要特征,从星座来看的话,也就是火和水这两种相反的属性,情绪不稳定是水属性的特点,个人享乐是火属性的特点。火和水在犯罪方面更偏向于暴力型和冲动型犯罪,而土和风可能会做更精细的谋划和高智商犯罪。

金庸小说中,很多女性都是因情感上受到了伤害和挫折之后,最后成为了女魔头。比如李莫愁,她在被薄情寡义的男子抛弃之后,开始复仇和滥杀无辜,这就是情感受到刺激导致的心理扭曲,从而产生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20)

(电视剧《神雕侠侣》)

————

3狡猾的“蛇蝎美人”——桑德拉·布莱威尔

这种类型的书,还是拍成影视剧或纪录片更好看,比如说李昌钰的破案视频。因为它并不是小说的形式,而是以纪实的手法去描写案件,所以生动、悬疑、扑朔迷离的内容就很少。

本节女性连环杀手的故事,如果拍成影视剧应该还不错,但不适合这种纪实类文字。这个案件没有什么感悟,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

4最小的变态“杀人魔”——玛丽·贝尔

这种儿童杀手,我估计由我国来改编成电影都无法过审,实在是太极端了。

我想起了电影《孤儿怨》,女主演把一个凶残又狡猾的小女孩演得惟妙惟肖,而电影结局发现她其实是一个33岁的女人,只不过容貌一直是小女孩的形象,身形也无法长大,就和天山童姥一样。所以说古今中外的很多文学影视作品都有相通之处。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21)

(电影《孤儿怨》)

————

5变态少年“酒鬼蔷薇圣斗”——东真一郎

本书中难得看到发生在日本的案件,本节戏剧性很强,很适合拍成电影。

这个变态少年会随机杀人,还要跟警方斗智斗勇,并且当媒体将凶手的名号“酒鬼蔷薇圣斗”误报为“鬼蔷薇”的时候,凶手非常愤怒。

他给新闻社写信,声称“从现在开始,如果你们再念错我的名字,或让我愤怒,我将会在一个星期内杀掉三棵野菜(无辜市民)。如果你们认为我只会杀害儿童,那真是一个大错特错的想法。”

怪不得日本能拍出那么多充满想象力的悬疑电影(如《死亡笔记》和《大逃杀》),原来他们真有这样传奇色彩的案例。这样的故事总会是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目光,虽然它是非常残忍和恐怖的。

犯罪心理学中的二次人生(犯罪心理画像实录)(22)

(电影《死亡笔记2》)

2020/4/22初稿 2021/7/29修改

猜您喜欢: